正文 第1章 行為與行為管理(1 / 3)

如何科學地研究生存著的個體,即對人的行為科學的探索,是一代又一代的無數智者哲人探求了幾千年的老問題,也是困擾著現代人類的重要命題。現代文明曆史的進程、人類自身的不斷發展,使得研究人的行為心理的科學成為可能。

行為管理學是對組織行為的研究,分別對個體、群體、組織三個層麵的各種行為現象做係統探討;並從員工行為與組織效能之間的關係中建立最佳的管理理論,使管理者能經由管理理論的指導表現在管理行為上,並借其驗證而強化相關理論的基礎。

行為的基本原理是係統地探討行為科學的理論知識,為了解並解決員工行為的管理問題,以幫助管理者做好管理工作,促使組織的人力資源發揮得更有效能。

一、行為的含義

1.行為

人的行為,一般是指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社會活動,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和表現。行為(Behavior)一詞有廣義與狹義的解釋。狹義的行為僅指個體的外顯動作,例如工作、走路、跑步、打球、遊泳等,這些動作可經由別人的感官直接觀察得知,或借助儀器等技術手段記錄下來,加以分析研究處理。從廣義上講,人的行為是為一定的原因所引起,指向一定目標並促成一定效果的活動。廣義的行為,除了外顯的動作外,還包括人的心理、生理、思維等內在的要素,諸如動機、意識、思考、信念、價值觀等,這些都是外顯行為的內在驅力(Drive),具有決定行為的可能性和趨向。行為離不開人這個主體,也離不開外在的環境刺激。行為的主體是個人,那就是個體的行為;行為的主體是部門、科室等,那就是群體的行為;行為的主體是政府、企業、學校、機關、醫院等,那就是組織的行為。

人的行為表現為如下特點:一是適應性,即人的行為反應既要符合環境的要求又要滿足本身的需要;二是多樣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下會做出多種多樣的的行為反應;三是動態性,人的行為會隨時間的變化、地點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四是可控性,人的行為可以通過各種措施,包括培訓、教育等,消除消極行為,誘導和發揮積極行為;五是關聯性,人的行為實質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和表現。

2.行為管理

行為管理是體現在以專門研究人在組織或社會管理活動中的行為及其規律的學問,以組織中的個體、群體、領導、組織的行為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

既然管理有主客體之分——管理的主體是指主管人員;管理的客體是被管理者——行為管理的研究自然包括組織內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行為。管理者對組織內員工行為的管理,首先要了解影響員工行為的各種因素,不但要對個體行為的各種現象,如動機行為、認知行為、學習行為、情緒行為、態度等各種內蘊行為加以研究、同時對多數人活動的團體行為,如人際關係、意見溝通、團對士氣、團體壓力、團體的衝突等也要了解。除此之外,還需對組織行為的研究,包括組織結構、組織發展、組織變革等進行研究。

行為管理,又稱為“管理的行為科學”或“組織行為管理學”。在組織中,管理者必須首先了解影響員工行為的各種因素,才有可能預測行為及控製行為。因此,行為管理這門科學是研究人類自身的學問,旨在探索人為何而行動,其規律何在,以便進一步規範人的行為,引導人的行為,激勵人的行為,充分挖掘人的潛能。

行為管理是管理者應用行為科學的知識,對組織內員工行為的管理。管理者必須係統地對人類行為的各種知識原理加以了解,而後才能預測行為、控製行為並能采取適當方法對員工行為進行管理,同時對各種管理方法知其優劣,並在實踐中加以應用。所以行為管理一方麵是在“求知”,知行為之所以然;另一方麵,管理者則是在“求行”,即本身如何去做,如領導行為、激勵行為、授權行為、決策行為、溝通行為、協調行為等。管理行為是在“求行”,如何去扮演領導角色,提高組織的績效,完成組織的目標。

人不但是管理的主體,而且也是管理的客體之一。在組織的管理對象中,對人的管理是世上最難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研究、探討人的行為活動,理清人的各種行為與人的需要和發展之間的關係,是任何一個社會永無止境的課題。

中國社會曆來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尊重人自身的特點,重視倫理關係,凡事從人自身的能力和願望出發,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自身的需要為目的。隻有尊重人,才能更有效地激發人的積極性和生命潛能,才能使人們在獲得更多滿足感、成就感的同時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人類自身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行為管理理論的研究應該注重各種情境下人的行為動態的掌握,如工作人員的意誌、思想、士氣、合作精神及團體意識等。如果沒有健全的“人”,絕不能做出成功的“事”。

身為領導者,不僅希望對其員工的行為表現有所了解,更希望能引導員工的行為符合組織的期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首先需要把握員工行為的心理現象及其特征,才能預測其行為何去何從,進而改變與控製其未來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