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及對中國的啟示(1 / 3)

陳繼勇: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雷欣: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

一、美國經濟的現狀

在美國政府強經濟政策刺激作用下,美國經濟複蘇跡象明顯。

首先,從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來看,美國經濟狀況逐步改善。美國經濟自2009年第二季度達到了低穀後,呈現出逐步攀升的態勢,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經濟增長率達到4.2%。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9968億美元,基本恢複到危機前水平。(10億美元)

其次,從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的情況來看,私人國內投資和個人消費支出穩步攀升。盡管2009~2011年,個人消費和私人投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波動,但從總體趨勢看,基本上擺脫了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麵影響,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美國個人消費支出達到106670億美元,環比增長0.4%;私人投資達到18957億美元,環比增長8.7%,較最困難2009年第一、第二季度,2010年和2011年的情況明顯好轉。

再次,從美國公司利潤增長情況來看,非金融公司的利潤從2009年第一季度的66503億美元增加至2011年第二季度的72394億美元,增幅達到8.9%;而金融公司的利潤從2009年第一季度的9695億美元,增加至2011年第二季度的13245億美元,增幅達36.6%。可以發現,美國公司的利潤顯示了恢複性增長。

二、美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一)政府幹預:經濟複蘇的強心劑

2008年以來,美國政府推出了一係列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對經濟實施幹預,其頻率之高、幅度之大是極為罕見的。

1.貨幣政策

美國的貨幣政策調整是從兩個方麵進行的。

一方麵,美聯儲通過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大幅降低利率,聯邦基金利率從2007年8月的5.25%,下降到2008年12月的0~0.25%的曆史低位,這有效地降低了籌資成本,促進了投資,遏製了經濟惡化的趨勢。但較低的利率水平顯示,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效應已經耗盡。為了進一步促進居民的消費意願,刺激房地產市場複蘇,增加就業,2011年8月美聯儲宣布繼續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0~0.25%的曆史最低水平,並表示將至少維持到2013年中期。

另一方麵,美聯儲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大幅買賣債券。在危機爆發之初,美聯儲大幅賣出國債,所持國債占總資產比例由2006年末的90%,巨幅下降至2008年末的21.44%。其中,短期國債由2770億美元降至184億美元,並保持至今。而隨著危機程度的減弱,美聯儲的政策由危機應對轉為刺激經濟複蘇,開始大量購買長期國債,2009~2010年兩年間共增持長期國債5500億美元。到2010年末,國債總餘額已突破萬億美元,占總資產比例回升至42%。在當前高失業率和低通脹的現狀下,美聯儲將延續價格型和數量型並舉的寬鬆貨幣政策,繼續購買長期證券,並將到期的國債本金進行再投資以購買美國國債,以支持經濟擴張。

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美國的貨幣政策仍需要購買長期國債、降低長期利率來刺激經濟複蘇。但是,在低利率水平下,傳統的聯邦基金利率工具仍然難以發揮作用,而購買資產需要抽取巨額流動性,因此,美聯儲將陷入流動性調控困境。預計未來美國的貨幣政策將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麵:第一,需要繼續增持長期國債,推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以穩定經濟複蘇的態勢,刺激企業和居民消費。第二,力促財政部繼續發行補充融資國債,將資金存在美聯儲,從銀行係統中抽取資金,改善聯儲貨幣控製。第三,運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工具,調控銀行體係的流動性。

2.財政政策

美國財政政策的調控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8~2009年,為穩定經濟、抑製危機深化而製定的財政政策。美國政府先後頒布《2008年經濟促進法案》、《2008年緊急經濟穩定法案》和《2009年美國恢複和再投資法案》等,通過救助問題資產、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穩定經濟;通過稅收返還和稅收減免,促進居民消費;通過稅收優惠、聯邦合同、補助和貸款等,激勵企業投資,從而促使美國經濟逐步趨向穩定。可以說,這一階段的政策調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09~2010年,美國經濟的複蘇態勢良好,國內生產總值從2009年第1季度的138937億美元迅速增加至2010年第4季度的147550億美元,增幅達6.2 %。

第二階段,2010年以來,以金融改革和促進就業為中心的財政政策。2010年,美國政府頒布了《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旨在全麵提高金融機構的責任和金融交易透明度;終止政府用納稅人的錢補助企業,限製大金融機構規模擴大和參與高風險業務,加強對消費者的保護和改革金融監管體係等。而《小企業就業法案》、《員工雇用法案》、《國家出口指導》、《稅收減除、失業保險重新授權和創造就業法案》等一係列法律規範的實施,則將增加就業作為主要目標。目前來看,盡管政府對促進就業投入巨大,但是收效相對較小。在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的失業率從2007年的4.6%急劇攀升至2010年的9.6%,2011年8月依舊維持在9.1%的較高水平。可以預計,在今後一段時期內,促進就業依舊是美國政府製定財政政策的重心。

(二)產業發展:經濟增長的引擎

作為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經濟長期過度依賴消費和虛擬經濟,致使以金融衍生品為代表的虛擬經濟過度膨脹,並對實體經濟嚴重衝擊。為了應對挑戰,推動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美國將產業結構調整作為重要手段,采取了一係列經濟舉措。

1.金融業:經濟複蘇的穩壓器

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業的發展不僅能加深國內外市場的聯係,而且對國內經濟具有配置資源、調節經濟、服務發展的功能,是保持國內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穩壓器。正是對金融業服務發展功能的過度開發,直接導致了此次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

在危機之初,美國政府首先是對金融機構進行了大規模的救助。通過注資、債務擔保等措施,使得美國金融機構在危機中沒有接連破產倒閉,從而維持了美國金融業的穩定。盡管危機以來美國的經濟增長放緩,但在救助政策的作用下,金融業對GDP的貢獻率僅在2007年和2008年小幅下滑,分別為7.9%和7.7%,截至2010年已經恢複到危機前水平,對GDP的貢獻率達到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