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第三次反“圍剿”(1 / 2)

前兩次反“圍剿”的失敗,讓蔣介石氣急敗壞。第二次“圍剿”結束不到一個月,蔣介石就再次調集大軍,準備對紅軍展開第三次“圍剿”。這次,蔣介石調用了十八個師和兩個獨立旅,組成了四個師團,共計30萬人的大軍。此外,他還動用了五個航空隊,協同作戰。蔣介石吸取了第二次“圍剿”失敗的教訓,不再動用雜牌軍,而是豁出自家的老本,動用自己的嫡係部隊作為“圍剿”的主力,並親自出任“圍剿”軍的總司令。

1931年6月21日,蔣介石親自前往南昌改組“南昌行營”,部署軍事行動,發誓:“這次‘圍剿’如不獲勝,死也不回南京!”為了第三次“圍剿”的成功,他還專門聘請了德、日、英等國家的軍事顧問幫他出謀劃策。國民黨“圍剿”軍的所有兵力都被蔣介石布置在中央蘇區的北麵,部隊分成左右兩翼,一路向南,一路向西,分別進發。

這回,蔣介石把前兩次“圍剿”所使用的“分進合擊”和“步步為營”的戰術全部摒棄,轉而實行起“厚集兵力,分路圍剿”的作戰方針。他認為,紅軍剛剛打退了兩次“圍剿”,部隊還沒能得到充分休整。因此,要充分利用這個時機,集中兵力襲擊中央蘇區。蔣介石再次放出話來:要在三個月內徹底消滅紅軍。

1931年7月1日,國民黨“圍剿”軍開始向寧都全線進攻。“圍剿”展開後,國民黨軍氣勢洶洶地向南侵犯,迅速占領了興國、富田等地,此後繼續向東固、龍岡、小布一帶推進。

此時,毛澤東和朱德正帶領紅一方麵軍在閩西和閩贛邊界地區開展工作。7月5日,紅軍總部收到贛南紅軍發出的急電,才得知敵人已經發動了大規模“圍剿”,正向根據地急襲而來。這樣的情況讓紅軍總部始料未及。

紅一方麵軍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會上,毛澤東、朱德等人冷靜地分析了目前的局勢,決定千裏回師,把主力集中在興國地區,以“誘敵深入、避敵主力、打其虛弱、乘退追殲”的作戰方針應對敵軍的突襲,並堅持發動地方武裝,以遊擊戰的形式消耗敵人。

正所謂“兵貴神速”,回師的命令下達後,部隊立即出發。此時正是炎熱的夏天,糧食供應又不充足,戰士們經常隻能吃稀飯,餓的時候就拿野菜充饑。紅軍指戰員忍饑挨餓,還要背著行軍裝備在烈日下奔跑。10天後,戰士們終於靠著自己的“鐵腳板”,行軍一千多裏,完成了這次千裏回師。

紅軍經過這次千裏回師的戰略行動,避開了敵人的鋒芒,保存了自己的實力。紅軍總部再次召開會議,確定了下一步作戰計劃:誘使敵人的主力深入贛南,讓他們撲空。而紅軍則由興國向富田突破,尋找戰機,各個擊破敵人。

7月下旬,紅軍主力從國民黨軍趙觀濤師和衛立煌師的間隙穿過,避開了敵人的主力,向富田挺近。此時,紅軍從俘獲的兩名敵軍偵察員口中得知,國民黨的飛機偵察到了紅軍的行動,蔣介石已經派出陳誠和羅卓英的兩個主力師來到富田,準備與紅軍決戰。毛澤東和朱德立即做出決定,率紅軍主力折回高興圩一帶的山區偽裝隱蔽,並命令蕭克的獨立第五師協同地方武裝,在北麵誘擊敵人。

不久,紅軍總部電台偵聽到了何應欽發出的一份密電,其中有“圍剿”軍詳細的兵力部署情況。毛澤東和朱德根據這一情報,確定了紅軍的下一步行動:從敵人的中間突破,向黃陂挺近,繞到敵人的背後。先打上官雲相,二打郝夢玲,三打毛炳文。為了迷惑“圍剿”軍,紅軍總部命令紅十二軍第三十五師與地方紅軍大張旗鼓地向西運動,佯裝紅軍主力,引誘敵人追擊。

為了不讓敵人偵察到紅軍的行動,部隊決定在夜間行動。戰士們把所有能發光的東西都藏起來,或者用煙熏黑,白馬也穿上了偽裝服。一切能發出聲音的用具都用布包好,馬嘴也被塞緊,一路上不設任何路標,隻是在每個戰士的左臂紮上白毛巾作識別。

經過一夜的急行軍,紅軍停止前進,在山林中隱蔽了下來,就連國民黨的偵察機也沒有發現任何情況。兩夜過後,紅軍到達蓮塘地區,繞到了敵人的後方。

與此同時,上官雲相一個旅的先遣部隊也已經接近蓮塘。上官雲相的部隊原本是王金鈺的第五路軍,由於王金鈺在第二次“圍剿”中被紅軍大敗,被蔣介石罷了官,改由上官雲相接任。由上官雲相指揮的郝夢齡師,從永豐縣向滕田挺進時,發現所有的大道都被破壞,寸步難行,而且沿途不斷遭到地方武裝的襲擊,一路上苦不堪言。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半個月,把郝夢齡折騰得筋疲力盡。可上官雲相卻仗著與自己相鄰的部隊都是兵強馬壯,可以左右逢源,因此並沒有在意這些情況,隻是命令部隊慢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