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0月,蔣介石在與馮玉祥、閻錫山等軍閥的中原大戰中基本取得了勝利。隨後,他立即抽調兵力,準備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一次大“圍剿”,企圖在半年內消滅紅軍。蔣介石先派何應欽策劃此次行動,緊接著又親自前往江西南昌部署兵力,可謂是費盡心思。
國民黨此次共派出了十一個師、三個旅和三個航空隊,用了將近10萬人的部隊“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而此時的中央紅軍,隻有不足4萬人的兵力,他們要手持土槍土炮,甚至大刀長矛,去對付裝備有飛機、大炮的國民黨大軍……
紅軍得知了這一情況後,總前委立即召開了緊急會議。毛澤東在會議上指出:實施戰略退卻,實際上就是誘敵深入。這是在敵強我弱的戰爭中,紅軍在初始階段必然要采取的慣常辦法,目的是為了尋找戰機,準備反攻。這是在不能迅速戰勝強大敵軍的情況下,采取的有計劃的戰略步驟。而且,把敵人放進根據地之後,更有利於消滅敵人。紅軍熟悉地形,又有人民的擁護,而敵人則反之,再加上後勤供應不到位和紅軍的不斷襲擾,敵人的戰鬥力一定會大大減弱。到時,紅軍就可以伺機消滅敵人,這就叫做“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毛澤東的這番話點醒了眾多的與會者,他指出了敵我雙方的形勢和戰勝敵人的方法,使眾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戰略遠見。
自此,“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的方針獲得一致通過。
11月初,國民黨軍隊迅速向中央蘇區撲來。為了尋找紅軍主力決戰,國民黨軍各部協同作戰,擺開了八百裏長的戰線,呈弧形向紅軍圍攻而來。此時,紅一方麵軍四萬人主力部隊已經東渡贛江,撤往樟樹、永豐一帶,讓進攻贛江西岸的敵人撲了個空。
紅軍主力緊接著退入根據地中部。等敵人到達東固,準備圍攻時,才發現紅軍早已退出。12月1日,紅軍主力撤退至黃陂、小布一帶,準備尋找戰機、消滅敵人。為了達到迷惑敵人的目的,紅軍派出少量兵力配合地方武裝,一邊阻擊敵人,一邊撤退。這種作戰通常比較分散,他們有時故意在退路上扔下草鞋、軍鍋、飯菜,裝作狼狽潰退的樣子,有時又主動出擊襲擾敵人。敵人的兵力在紅軍的誘擊下,不斷被分散。由於紅軍小股部隊的不斷襲擾,國民黨軍疲態盡顯,三番五次地撲空也讓他們放鬆了警惕,其弱點開始逐漸暴露出來。紅軍由防禦轉為反攻的條件正在逐漸形成。根據地雖然縮小了,主動權卻回到了紅軍的手裏!
在國民黨的這次“圍剿”中,唱主角的是張輝瓚的第十八師和譚道源的第五十師。紅一方麵軍在黃陂召開的總前委擴大會議中決定:首先打掉這兩個師,從中間突破敵人的八百裏戰線,把敵人截成兩段,然後再各個擊破。
12月25日,紅一方麵軍為了鼓舞士氣,在小布召開了軍民反“圍剿”誓師大會。毛澤東主持了這次會議,並親自撰寫一副對聯掛在主席台兩側的柱子上,右側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戰裏操勝算”,左側則是“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上聯道出了遊擊戰的精髓,而下聯則闡述了運動戰的戰術。毛澤東的整個對聯,絕妙地概括了紅軍反“圍剿”的戰略方針。
此時,譚道源已經率領部隊進入源頭。誓師大會結束後,紅軍主力便在通往源頭的道路附近選擇有利地形,設下了埋伏,靜待譚道源入甕。然而,部隊一連等了兩天都不見譚道源的大軍。原來,是一個反革命分子從根據地逃出去向敵人告了密,說紅軍已經在前方的道路上設下了埋伏。譚道源得知後嚇了一跳,急忙命令部隊停止前進。
由於譚道源始終固守不出,紅軍這次的殲敵計劃沒能成功。不過,另一個機會卻悄然而至,由張輝瓚指揮的第十八師正直逼龍岡而來。紅軍總部立即做出決定:轉移打擊目標,集中兵力,先殲滅張輝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