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采爾的故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道理:成就與你專心用心的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幹任何一件事,如果不達到癡迷的程度,也就不會取得大成就。門采爾的“狂熱症”,是他成功的動力。他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與他的這種專心的態度是分不開的。
凡事隻要你具有專心的態度,全力以赴用心去做,才能實現人生的轉變。反之,思前顧後,因顧慮太多從而分心就很難做好事情。心理學上有一種“瓦倫達心態”,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絲表演者,他幾十年的高空走繩表演令千百萬人緊張激動。他走繩的足跡幾乎遍及了各種人群聚集的場合。他曾說過對他而言,生命就是走繃繩,這是他的天性。
但是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他卻意外地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絕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隻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後來,人們就把專心致誌做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的意義、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也表明,人大腦裏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係統。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訴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時,他的大腦裏往往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裏”的情景,而結果往往是——球掉進水裏。這項研究從另一方麵證實了瓦倫達心態。
隻有專心,才會把事情做好;一旦分散精力,越擔心的事就越容易發生。所以,當你做某一件事時,一定要全身心投入才行,因為成就與你專心的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
比爾·蓋茨有句名言:“我們的成功得益於競爭對手的粗心大意,他們送給了我們許多機會。”但他同時補充說:“那是運氣,你總不能老靠別人犯錯來經營自己的事業吧!”蓋茨所謂的運氣我們可以理解為“投機”。雖然商業運作離不開投機,但這絕不是永遠的。長久的事業需要專業的支持。專業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技術專攻,二是態度專一。這兩者綜合起來,就是發展的“智慧”。
比爾·蓋茨從一個電腦迷到一個電腦專家,再到IT界的巨擘,在40歲以前便完成了許多人一輩子也無法完成的人生目標,靠的就是他對電腦的癡迷。而這種專一,練就了他獨特的商業眼光。早在創業之初,比爾·蓋茨便認定電腦業未來的市場必屬於軟件。這一“倔強”的觀點為微軟的發展確定了中心——軟件市場。“微軟的規劃就是要編寫出偉大的軟件。我們從來沒有去想要精通別的什麼東西,我們所要做的且隻能做的就是合理用人、規範管理,以及讓我們的軟件遍銷全球。”
由於技術專攻,微軟軟件永遠處於領先水平;由於態度專一,微軟的研發生產流程十分嚴格,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優良。在微軟有一條規定:一旦發現漏洞,就要馬上改正。軟件開發生產流程如此,內部組織管理同樣如此。
這種專攻和專一的專注,使得微軟從強手如林的技術競爭中獨樹一幟,勝人一籌。從宏觀的創業角度上講,這種專攻和專一的經營理念,就是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