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十年農民和工人生涯
個人簡介:
胡鞍鋼,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所領頭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是中國政府四大智囊團之一。
1953年生於遼寧省鞍山市。1978年至1988年,先後在唐山工學院、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工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2年在美國耶魯大學經濟係進行博士後研究;1993年在美國Murray State University經濟係做訪問學者;1997年在美國MIT人文學院做客座研究員;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係做客座研究員;2001年在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做訪問教授;2003年初在法國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院中國研究中心做訪問研究員。從1985年起,胡鞍鋼參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領導的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並作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員,係統地從事中國國情研究。他是這一新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2000年初,胡鞍鋼被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聯合聘為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該中心旨在建成國內一流的國家決策思想庫,其編輯出版的《國情報告》專供省部級領導參閱,迄今已發行500多期。1991年被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學者。1995年以來,連續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多項獎勵;2001年獲孫方經濟科學論文獎。經過多年的努力鑽研,胡鞍鋼教授在中國國情分析和經濟發展等領域已經發展出較為係統的理論和觀點,並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學術研究特點。他所撰寫的報告多次受到黨中央、國務院領導批示,多次應國家部委邀請參與國家長遠規劃製定和部門谘詢。其研究成果不僅為高層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而且也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和較大的社會效益。
1950年,剛從上海交大畢業的一對年輕人,抱著建設新中國的想法,來到遼寧鞍山,並組成了一個溫暖的小家庭。3年後,胡鞍鋼呱呱墜地。
5歲時,胡鞍鋼隨父母來到北京。孩提時代的幸福時光加上父母的影響,胡鞍鋼從小就立誌做一名知識分子,回饋社會、報效祖國。十幾歲的時候,他就開始通過閱讀《人民日報》、《參考消息》了解國內外大事,比如古巴危機、中蘇論戰、越南戰爭、四清運動、批三家村運動,並與父親討論國際問題。他具有國際視野,並致力於研究中國國情,中國的崛起是百年不遇的曆史機遇,他為自己能參與並推動這樣的進程而驕傲和自豪。
生命就像一條河,在你意料不到的地方突然拐了一個彎。1966年6月,13歲的胡鞍鋼剛剛小學畢業,還來不及參加初中升學考試,便由於一場變故失去了繼續受教育的機會。平靜的生活從此被打破,胡鞍鋼也走向了另外一條繼續學習的道路:上山下鄉。1969年9月,16歲的胡鞍鋼同近10萬名北京知識青年奔赴北大荒,成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名農工。
在北大荒,胡鞍鋼一幹就是7年。胡鞍鋼親眼目睹了農村生產力之薄弱、文化之落後,親身體驗了農民生存之艱難、生活之貧困。當時我總在思考:中國為什麼一窮二白爺?中國如何擺脫貧困落後?然而,由於知識的貧乏,我總也找不到答案。
他當過炊事班班長,每日淩晨就要起床做早飯,一天隻有四五個小時的睡眠。但在繁重的勞動之餘,胡鞍鋼還拚命讀書,所有當時能找得到的書,都被他千方百計地找來。此外,他還偷偷地自學數理化,在報紙的空白處演算習題。那時候農村常常停電,胡鞍鋼就點上煤油燈,以被子作書桌讀書學習。那時候的胡鞍鋼不敢奢望上什麼正規大學,但我要讀書是他潛在的強烈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