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慧眼識人分清善惡——認清周圍的人表象背後真實的一麵(2 / 3)

張揚的敵手未必險惡,難對付的是外表柔弱的奸邪之徒,因為他容易讓我們因疏忽而遭暗算。雖然柔弱之人未必心照,但對他們更應多多防範。

謹慎最能防備欺詐。若對方心思精細,你就更應小心。有人善於將他的事變為你的事。你若看不透他們的意圖,就會被人利用。

辨別真相需退隱靜觀,因而智者與謹慎者從不急於下判斷。

東晉大將軍王敦去世後,他的兄長王含一時感到沒了依靠,便想去投奔王舒。王含的兒子王應在一邊勸說他父親去投奔王彬,王含訓斥道:“大將軍生前與王彬有什麼交往?你小子以為到他那兒有什麼好處?”王應不服氣地答道:“這正是孩兒勸父親投奔他的原因,江川王彬是在強手如林時打出一塊天地的,他能不趨炎附勢,這就不是一般人的見識所能做到的。現在看到我們衰亡下去,一定會產生慈悲憐憫之心;而荊州的王舒一向保守,他怎麼會破格開恩收容我們呢?”王含不聽,於是徑直去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將王含父子沉沒於江中。而王彬當初聽說王應及其父要來,悄悄地準備好了船隻在江邊等候,但沒有等到,後來聽說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後慘遭厄運,深深地感到遺憾。

好欺侮弱者的人,必然會依附於強者;能抑製強者的人,必然會扶助弱者,作為背叛王敦父輩的王應,本來算不上是個好侄兒,但他的一番話說明他是深諳世情的,在這點上,他要比“老婦人”強得多(王敦每每稱呼他兄長王含為“老婦人”)。

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人同情,很可能能救弱者於危難之中。弱者之柔很少有害,往往是弱者尋找保護的一個護身符,柔若被正者利用,則正者更正,為天下所敬佩。正者之柔,往往是為人寬懷,不露鋒芒,忍人所不能忍。

柔還有可能被奸、邪者所利用,這就很可能是天下之大不幸。他們往往欺下罔上,無惡不作;在強者麵前奴顏婢膝,阿諛奉承,在弱者麵前卻盛氣淩人,橫行霸道,他們以柔來掩蓋真實的醜惡嘴臉,讓人看不到他的陰險毒辣,然後趁你不注意狠狠地戳你一刀。這才是最可怕的。宦官石顯雖不能位列三卿,但也充分利用皇帝對他的寵信而日益驕奢淫逸,濫施淫威。在皇帝麵前他卻顯出一副柔弱受氣的小媳婦神態,不露一點兒鋒芒,以博得皇帝的同情和信賴,借此卻又更加胡作非為。嚴嵩是一代奸相,可謂赫赫有名,他在皇帝麵前往往是以忠臣的麵孔出現的,總是顯得比誰都忠於皇上忠於朝廷;而在皇帝背後卻欺淩百姓,玩弄權術,惡名昭著。正是這種人才善於用手腕,以他的所謂柔來戰勝他的敵人,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往往長於不動聲色,老謀深算,滿肚子鬼胎,敵手往往來不及防備便遭暗算。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總是畢恭畢敬的模樣,一般而言,這樣的人與人交際應對,大都低聲下氣,並且始終運用讚美的語氣。因此,初識之際,對方往往感覺不好意思。但是,交往日久,就會察覺這種人隨時阿諛的態度,而致厭惡。

觀察了解這種類型的人的幼年期,多數受到雙親嚴厲且不當的管教,以致心理扭曲。總是懷抱不安與罪惡感,心中有所欲求時,就受到內在自我的苛責。久而久之,這些積壓的情緒經過自律轉化,就現形於表麵。這樣的表象,是他們所自知的,卻是難以修正的,因為借著畢恭畢敬的態度,他們才能平衡內在的不安與罪惡感,並且壓抑益深,態度益甚。也就是說,他們外表的恭敬,並非內在的反映。

這種人常常過分使用不自然的敬語,常是敵意、輕視、具有警戒心的表示。因為常識告訴我們,雙方關係好時是用不著過多恭敬語的。比如:貴府的千金真可愛!你丈夫又那麼健康,實在令人羨慕……這類口頭的禮貌,並不表示對你的尊敬,而是表示一種戒心、敵意或不信任。

公允地說,畢恭畢敬的柔弱者,大多並非是什麼惡人邪徒。之所以強調對他們的防範,是因為在他們柔弱的表象給我們帶來安全感之時,混跡其中的黑心者很容易偷襲得手。

由此可見,當我們與外表平柔之人打交道時,應該力戒鬆懈,小心測度他內心的意圖,而絕不能掉以輕心,對外表畢恭畢敬的人更應如此。這樣才不至於落入他人的陷阱。

5.知彼才有勝算

人際關係可以說是一種“長期的測驗”。即使你無意測驗別人,但是一個人的一舉一動,你都會看在眼裏,這些舉動的累積,很自然地會成為你對別人的評價。所以你可以留意別人的一舉一動,洞察他人,在人際關係之中才會有勝算的把握。

齊國一位名叫隰斯彌的官員,住宅正巧和齊國權貴田常的官邸相鄰。田常為人深具野心,後來欺君叛國,挾持君王,自任宰相執掌大權。隰斯彌雖然懷疑田常居心叵測,不過依然保持常態,絲毫不露聲色。一天,隰斯彌前往田常府第進行禮節性的拜訪,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禮接待他之後,破例帶他到邸中的高樓上觀賞風光。隰斯彌站在高樓上向四麵眺望,東、西、北三麵的景致都能夠一覽無遺,惟獨南麵視線被隰斯彌院中的大樹所阻礙,於是隰斯彌明白了田常帶他上高樓的用意。隰斯彌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礙視線的大樹。正當工人開始砍伐大樹的時候,隰斯彌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樹。家人感覺奇怪,於是請問究竟。隰斯彌回答道:“俗話說‘知淵中魚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別人的秘密,並不是好事。現在田常正在圖謀大事,就怕別人看穿他的意圖,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樹,隻會讓田常感覺我機智過人,對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無益。不砍樹的話,他頂多對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還不致招來殺身大禍,所以,我還是裝著不明白,以求保全性命。”這一段故事告訴我們,知道得太多會惹禍,這也是中國古代一種明哲保身之策。現代的人心透視術也正要注意此點,不要讓對方發覺你已經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則完全失去了透視人心的意義。如果故意要使對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話,當然就不在此限之內。辛苦得到的透視人心武器,究竟應該如何運用?這要視各人的立場來決定。韓非子告訴了我們一個大原則。韓非子生於戰國時代,是一位與韓國王室有血緣關係的貴族公子。韓非子的祖國——韓國,在戰國七雄當中,勢力較弱,前途慘淡,命運有如風中燈草。而七強之中最早實行法治政策的秦國,日益強盛。因此韓非子認為,要挽救祖國的命運,勢必要實施革新政策,以達成富國強兵的目的。然而,韓王的優柔寡斷,加上眾臣強烈的反對,使得強化國家的政策難以推行。韓非子所建議的透視臣下,進而控製眾臣的種種方法策略,就構成《韓非子》五十五篇。不過,韓非子實施新政的障礙,並不隻是那些橫行跋扈的貴族顯要,韓王本身的頑固也是韓非子應該立刻解決的問題。所以,韓非子想要先行透視韓王的心意,然後再進行遊說工作。當然,想要說服韓王,並不是簡單的事情,弄不好還可能招來殺身大禍。那麼透視對方內心之後,應該進一步處理的原則是什麼?

在對有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進行分析之後,韓非子對此做出了總結:進言的內容如果觸犯君王正在秘密計劃的事情,進言者就有生命的危險。對於君王表裏不一的計劃,如果隻知道他的表麵工作,尚不致發生危險;萬一透視到他內部的計劃,進言者就要擔心自身的安危了。君王有過失時,如果這時擺出仁義道德的態度來指責他的話,也會危及性命。透視到君王想利用某人的意圖,並想以此來顯示自己如何英明的話,進言者就會有性命危險。強製君王做他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或是要他做進退兩難的事情,進言者都可能有性命之憂。所以,韓非子又提出了一些方法,使得進諫之人在看穿對方心意之後,以免招惹禍端。

對方自以為得意的事情,我們要盡量加以讚揚;對方有可恥事情的時候,要忘掉不提。當對方因為怕被別人議論為自私而不敢放手去做的時候,應該給他冠上一個大義名分,使他具有信心放手去做。對於自信心十足、甚至有些自負的人,不要直接談到他的計劃,可以提供類似的例子,從暗中提醒他。要阻止對方進行危及大眾的事情時,須以影響名聲為理由來勸阻,並且暗示他這樣做對他本身的利益也有害。想要稱讚對方時,要以別人為例子,間接稱讚他;要想勸諫時,也應以類似的方法,間接進行勸阻。對方如果是頗有自信的人,就不要對他的能力加以批評;對於自認果斷的人,不要指摘他所做的錯誤判斷,以免造成對方惱羞成怒;對於自誇計謀巧妙的人,不要點破他的破綻,以免對方痛苦難過。說話時考慮對方的立場,在避免刺激對方的情況下發表個人的學識和辯才,對方就會比較高興地接受你的意見。不用多說大家也會知道,以上的進諫方法,適合於下級對上級,也可以適用於一般的人際關係。如果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替他考慮分析的話,那麼你就可以真正取得對方的信任。這種方法說得更明白一點兒,就是在不使對方洞察你的意圖的情況下,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自己去體會、認識。這其間的技巧,就在於從旁策動,使對方以為自己原來就打算這樣做,絲毫也沒有發覺自己正為他人所左右著!

6.用好你的耳朵

每個人受生理條件的影響,說話時音色和音質以及音量都會各有特色。我們有時甚至隻聞其聲就會很清楚那個人是誰。《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出場就是利用這種先聲奪人的方式,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性格外向潑辣、善用心計的女強人形象。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從人的聲音特質來不自覺的去感受一個人,從而決定好惡。

內向型的人往往會在無意識之中跟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且性格上有點兒自閉。他們往往這麼想:“我不希望對方知道我的心事”以及“不想讓初次見麵的人看穿我的心意”,當然也就不會暢所欲言了。內向型的人對他人的警戒心非常強烈,而且認為不必讓對方知道多餘的事情。正因為如此,他連自己應該說的話也懶得說出來,一心想“隱藏”自己,聲音當然就會變成囁嚅了。這種情況不僅是在一對一的聊天時如此,在會議上的發言亦如此,因為他並不想積極說出自己的想法,以致欲言又止,變成了喃喃自語似的,聲音很小,又很緩慢。內向型的人內心幾乎都很溫和,為了使自己的發言不傷害到別人,總是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再說話,同時又擔心自己發表的意見將造成自己跟他人的對立。因為膽怯容易受到傷害,而且過度害怕錯誤以及失敗,隻好以較微弱的聲音娓娓而談,也許他認為這種說話方式最安全。但對於能夠推心置腹的親友以及家屬就不一樣了,對於這一類特別親近的人,內向型的人都會解除警戒心,彼此間的距離也被拉近了。因此能夠以爽朗的大嗓門以及毫不掩飾的態度跟他們交談,能夠很自然地露出來笑容。

說話速度稍快,說起話來仿佛在放鞭炮似的,滔滔不絕,幾乎都屬於外向型的人。外向型的人言語流暢,說話的聲調甚為明快,聲音的頓挫富於變化,且能說善道,隻要一想到什麼事情,就會毫不考慮地說出來,有時又會把自己的身體挪近對方,說到眉飛色舞時,口沫橫飛,有時甚至會把對方的話攔腰一斬,以便貫徹自己的主張。尤其是他的想法為對方所接受,達到情投意合的境地時,他的聲音就會變得更大,而且聲調裏麵會充滿了自信。那些能夠斷然下定論的人,通常都是外向型人當中支配欲最強烈的人,這種人說話時,往往會強迫別人接受他的想法。他能夠把自己的想法率直地吐露出來,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很容易成為本位主義者,是一種自大任性的性格。話雖然如此,但是作為當事人,他還一直認為他是在為對方設想呢。縱然還不到這種地步,這種人說話的方式仍然顯得周到而且清晰,即使是對於初次見麵的人,他也能夠以親切的口吻與之交談,臉上浮著微笑,不時地點頭。當對方的意見、想法等等跟他要說的意思相同時,他就會隨聲附和地說:“就是嘛……就是嘛……”並且眨動著眼睛,因為對外向型的人來說,跟他人同感,一唱一和之事,乃是至上的快樂。

外向型的人跟別人碰麵時,隻要彼此交談,就能夠使他的性格更為鮮明。因此,話說到投機處,就無法控製,不斷地湧出話題,好像有取之不盡的“話源”似的,有時話無法再度接合,他仍然會喋喋不休。因為對他來說,“開講”本身就是一件樂事。外向型的人能夠在毫不矯揉造作之下,以開玩笑的口吻介紹他自己。有時是自己可笑的事,他都敢於說出來,博得對方一笑,因為他是一根腸子通到底的人,什麼事情都不隱瞞,不在乎大家都知道他的事。即使事後自己也認為“說得太過火”,他也不會表示後悔。正因為他具有不拘小節的性格,對於過去的事情很少計較或者後悔,有時他甚至會忘記自己說過的事情,一旦對方提醒,方才搔著頭說:“哦!我那樣說過嗎?”正因為如此,他喜歡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乍看之下,這種人似乎輕率而欠考慮,事實上,他懂得配合對方的說話速度,一麵看著對方一麵交談,同時更能夠緩急自如、隨機應變地改變話題,為的是不讓對方掃興。外向型的人說話方式都很注意一個目標,那就是給周圍的人帶來快樂而輕鬆的氣氛,這是因為他們喜歡跟周圍的人一起歡笑,甚至一塊兒抱頭痛哭的緣故。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種類型的人很善於社交式的交談。

7.利用反饋試探法

反饋試探,是一種很好的識人手段。這種方法運用到我們今天的領導活動中,指的是識人者對被識者或者周圍的人輸入某種信息,使被識者或者周圍的人對這種信息進行反應,從而輸出在一般情況下不可能輸出的信息。從現代控製論和領導科學角度講,反饋試探法是黑箱領導藝術的功能性原理的具體應用。黑箱領導藝術一般不要求從被知者內部結構上來觀察人,而是強調通過對被知者的行為和功能的模擬、分析來觀察、開展領導活動,包括識別人和考察人。領導活動所涉及的客體主要是社會的人,而人的社會性是一個黑箱,人們無法對其內在結構和性質進行直接考察,人們也無法通過生理解剖來發現人的社會屬性。在識人過程中,領導者要用人就必須識人。而要達到這一點,辦法隻有一個,就是觀其言、察其行,具體地說就是向被考察對象布置任務或問其事情,也就是給黑箱一個輸入,然後觀察他完成任務和回答問題的情況,亦即把握黑箱的輸出,由此來判斷、評價被考察對象的性質和特點。反饋試探法在具體運用中,它的形式主要有間接反饋試探和直接反饋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