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以和為貴追求共贏——好人緣為做人做事提供堅實的後盾(2 / 3)

5.靈活運用溝通技巧

溝通的技巧與其他的技巧一樣,既有規律,也有變性。對於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溝通,對於不同的事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這樣才能實現溝通的目的。假如你用與成人的溝通方式去與孩子溝通,那麼你的溝通無疑是失敗的。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特征,這就決定了與不同的人溝通,要用不同的溝通技巧。

一位女士在聖誕節期間,帶著她5歲的兒子在一家大百貨公司購物。她認為,當兒子看到這家百貨公司的裝飾、櫥窗展覽以及聖誕玩具之後,一定會十分高興。她拉著兒子的手,走得很快,使得兒子那雙小腿幾乎跟不上。兒子開始大哭大鬧,緊緊抓住母親的外衣。“老天爺,你到底怎麼了?”她很不耐煩地訓斥兒子:“我帶你來,是要你分享一下聖誕節的氣氛。聖誕老人不會把玩具送給那些又哭又鬧的孩子。”

兒子還是吵鬧不休,她則忙著搶購聖誕節前最後一分鍾大拋售的物品。“如果你不馬上停止吵鬧,我以後永遠不再帶你出來買東西了。”她警告他。“哦!對了,是不是因為你的鞋帶鬆了,被鞋帶絆住了?”她一邊說,一邊就在台階上蹲下來,替她的兒子綁鞋帶。

就在她蹲下來的時候,她湊巧抬頭看了一看。這是她第一次透過5歲兒子的眼睛來看一家大百貨公司。從那個角度望上去,看不到美麗的商品、珠寶飾物、禮物、裝飾美麗的櫃台,或是玩具,所能看到的全是迷宮似的走道,到處都是煙囪似的長腿和背影。這些大山似的陌生人,一雙腳猶如溜冰板,他們推來推去,又搶又奪,又奔又跑。這種情形不僅不好玩,簡直可怕極了!她立即決定把她的小孩子帶回家,並對自己發誓說,絕對不再把她的想法強行加在他身上。

在他們走出百貨公司途中,這位母親注意到,聖誕老人坐在一個裝飾得像北極風景的亭子裏。她想,如果能讓她的小孩子親自與聖誕老人見麵,將會使他忘掉方才那可怕的一幕,而讓他記得采購聖誕物品是一次愉快的活動。

“去和其他的小孩子一樣,等一等坐到聖誕老人的膝上。”

她這樣哄著他:“告訴他,你希望得到什麼聖誕禮物。你在講話時要麵帶笑容,這樣,我才能替你拍照,並把照片鑲入我們家的相冊中。”

雖然他們已經見到一位聖誕老人站在百貨公司大門口外麵搖著鈴,另外還有一個聖誕老人在購物中心內,但這位母親還是把她的小兒子推向前,要他和這個聖誕老人做一番愉快的交談。這個怪模怪樣的男子戴著假胡須和眼鏡,身穿紅色外衣,紅衣裏還塞了一個枕頭,他把這個小男孩抱在膝上,哈哈大笑,然後用手指輕觸小男孩的肋骨,向他搔癢。

“你想要什麼聖誕禮物呢?孩子。”聖誕老人很和藹地問道。

“我想要一塊巧克力。”小男孩輕聲回答說。

對小男孩來說,這個聖誕老人隻是個陌生人。他在前麵已經看到了兩個聖誕老人,但他的母親卻要他坐上這個“真正的”聖誕老人的膝蓋上。對一個5歲的小男孩來說,在一間擠滿了匆忙的成年人的百貨公司裏,進行最後5分鍾的大搶購,絕對不是一件好玩的事。這位母親由於曾經蹲下來替兒子綁鞋帶,並且目睹了他在麵對一個陌生的聖誕老人時所表現的不安,使她得到了很難得的與兒子溝通的經驗。

這位母親所親曆的事情也許可以對我們的溝通技巧的運用有所啟迪。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而溝通的前提必須是平等的。心理上的平等可以促使溝通的順利進行。任何俯視或仰視形式的溝通都無法使溝通達到你想要的結果。所以,溝通時你應該體諒對方的心理、受教育程度、種族觀念等精神因素,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進行溝通。

6.拓展交際圈

生存離不開朋友的幫助。少了朋友的幫助你就無法在這個社會上愉快的生存。但誌趣相同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我們隻與這些少數人來往,那麼我們的交際範圍一定十分有限,不能夠向外拓展,這不是聰明人所持有的交際態度。其實,與各式各樣的朋友交往,對我們自己非常有好處,就像我們總吃一樣東西,隻吃我們愛吃的東西,有很多好東西我們都沒有吸取,就會導致營養不良。朋友也是一樣,隻與自己個性相同的人往來,我們的交往範圍就會受到局限,生存的空間就會變窄。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點,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如果我們要結交更多的朋友,就要與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於一個與我們性格不同的人,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樣我們看待問題就比較客觀,才不會以主觀的意誌去盲目地衡量人、判斷人。

因為與他們相處,不但可以拓展我們的社交圈,而且還可以在他們身上學到自己不具備的東西,通過與他們交往,使我們了解的東西越來越多,知識越來越豐富,信息越來越廣,看待問題越來越深刻,生存的難題也會越來越少。總之,與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將使我們受益匪淺。

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我們都難免會遇到困難,如果沒有朋友我們很可能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遇到困難就無法渡過難關。所以我們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就要平時為自己積攢友情的資本,做好鋪墊,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一個人陷入困境時,最需要的是別人的關心與幫助,哪怕隻是一句關心的話語,一聲親切的問候,一個小小的幫助,對於他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安慰,使他心中充滿溫暖和希望,並有勇氣與信心戰勝一時的困苦,努力幹出一番事業。在他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如果你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他會非常感激你,對你感恩戴德;如果日後你遇到困難,他絕不會袖手旁觀,同樣也會幫你渡過難關,走出人生的低穀。

但是,如果你對他人有恩,也不要不可一世,使朋友傷心,這樣做的結局,隻能是雞飛蛋打,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雖說為人家做了好事,人家卻不領你的情,相反,有的卻反目成仇,不相來往。如果日後你有什麼事找他,他願意幫你嗎?這等於是給自己斷了後路。所以,聰明人在施恩於人後一定要謹言慎行,不要去計較你為別人做了些什麼。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如果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完全可以由自己來解決,朋友要是幫助你,你不會十分感激他。如果是你遇到了難以擺脫的困境,迫切地需要朋友的幫忙,這時要是有朋友伸出援助之手,雪中送炭,救你於危難之中,也許你感激得痛哭流涕,對於他的幫助,終生不忘。

所以在幫助朋友時,為了讓朋友記住你、感激你,就要給他人最深切的幫助,做實質性的幫助。

社會本來就是一個共同合作、共同生存、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社會。你的交際圈決定了你的生存空間。就如你所耕耘的土地越廣,你的生存的危險性就越小一樣。所以,你應該放開胸懷,與人交往,盡量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為自己的生存空間增加一些新鮮的色彩。

7.做一個感情投資專家

一個人可以有好幾種投資,對於事業的投資,是買股票;對於人緣的投資,是買忠心。買股票所得的資產有限,買忠心所得的資產無限;買股票有時會吃倒賬,買忠心始終能讓自己一呼百應、遇難呈祥,股票是有形資產,忠心則是無形的資產。

很多人都有一本或數本的銀行存折,如果你年初存5000元,到了年底,你會發現,存折上不止是5000元,還有利息!人際關係也是如此。

真正聰明的人,是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盡量“給予”的人。而受到此種看似不求回報好意的人的恩惠,隻要稍微有心,對方絕不會毫無回禮的,也會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下與你合作。通過這種交流,彼此關係會越來越親密,終至成為對你很有用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意想不到的人的好意,往往會帶給人意外之喜。這種情形下,心中常常隻有感動二字。所以,為了要讓對方腦海中為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意想不到的行動是很具效果的。

例如,無事時去看一位相識的朋友,或者可能隻是順道拜訪,卻也足以讓人開心。因為對方會覺得你是真心關心他,否則不會想起來拜訪他,此時他會對你心存感激。

人是高級的感情動物,注定要在群體中生活,而組成群體的人又處在不同的階層,適當時進行感情投資,有利於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

懂得存情的聰明人,平時就很講究感情投資,講究人緣,其社會形象是常人不可比的,遇到困難很容易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因此,這樣的聰明者其交友能力都較一般人占有明顯的優勢。

贏得好人緣要有長遠眼光,要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主動,在別人有事時不計回報,“該出手時就出手”,日積月累,留下來的都是人緣。冷廟燒香,有備無患,這是贏得好人緣的重要原則。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菩薩雖靈,也不會來幫助你的,因為你平時目中沒有菩薩,有事才去找,菩薩哪肯心甘情願地做你的利用工具!所以你應該在平時燒香,表現出你的真誠,不但目中有菩薩,心中也有菩薩,你的燒香,完全出於敬意,而絕不是買賣。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對你有情,自肯幫忙。

你的素識之中,有沒有懷才不遇的人?如果有,這個朋友,是個有靈的菩薩,應該像看待熱廟一樣看待他,時常去燒燒香,逢到佳節,送些禮物。他是窮菩薩,你送的禮物,務求實惠。雖然他一時不能還禮,一旦他日後否極泰來,他第一要還的人情賬當然是你的。他有還賬的能力時,你雖然不去請,他也會自動還你。

即使他仍在坎坷中,請求他幫你,他也一定會盡力去完成,而且不惜乞援於人,以達到你的目的,而實現還人情賬的心願。所以冷廟燒香,是有利而穩健的人情投資。

聰明者的人情投資不會太講近利。講近利,就有如人情的買賣,就是一種變相的賄賂。對於這種情形,凡是講骨氣的人,就會覺得不高興,即使勉強收受,心中也總不以為然。即使他想回報你,也不過是半斤八兩,不會讓你占多少便宜。而往冷廟燒香,一般人以為冷廟的菩薩一定不靈,所以成為冷廟。殊不知窮困潦倒的英雄常有,隻要風雲際會,就能一飛衝天,一鳴驚人。

法國有一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備》的書。書中教導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起碼搜集20個將來最有可能做總理的人的資料,並把它背得爛熟,然後有規律地按時去拜訪這些人,和他們保持較好的關係,這樣,當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個當起總理來,自然就容易記起你,到那時就大有可能請你擔任一個部長的職位了。

這種手法雖然看起來有點兒小人之見,卻是非常合乎現實的,要和別人有交情,別人才能有理由拉你、推薦你,不然的話,任你有登天本事,別人也不知道。

現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沒有時間進行過多的應酬,日子一長,許多原本牢靠的關係就會變得鬆懈,朋友之間逐漸互相淡漠。這是很可惜的。希望有大發展的人,一定要珍惜人與人之間寶貴的緣分,即使再忙,也別忘了溝通感情。

“敢問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普通人都難逃脫一個“情”字。盡管當今社會流行一句話:“認錢不認人”,但是“人情生意”從未間斷過。人既然能夠為情而死,那麼為情而投資又有什麼不可?想想也是人之常情。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毛病:一旦關係好了,就不再覺得自己有必要去維護它了,特別是在一些細節問題上,例如該通報的信息不通報,該解釋的情況不解釋,總認為“反正我們關係好,解釋不解釋無所謂”,結果日積月累,形成難以化解的問題。

而更糟糕的是人們關係親密之後,總是對另一方要求越來越高,總以為別人對自己好是應該的;但是稍有不周或照顧不到,就有怨言。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最後損害雙方的關係。

要生存就該學會生存所需的本領。但附加的資本也必須具備。聰明人總會在各方麵給自己留下回旋的餘地。所以,你要學會看到感情投資的益處,做一個感情投資專家。

8.多與誌同道合的人交往

按中國傳統心態來看,交際不應該有目標,應該“以情會友,別無所求”,應該奉行一種無為哲學。但是,聰明人應懂得,在交往中要注重了解交往對象的性格、品性。

我們不妨設想,有這麼一個人,他既不能與你信息共享、情感溝通,也不能與你相求相助,你會與他交朋友嗎?恐怕不會。可見,人際交往的圈子需要有選擇的拓展,選擇就是一種目標的體現。

建立“關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說明。首先,要認清目標,接著找有相同需求的人,即誌同道合的人。最後與之聯係,建立關係。

在卡耐基的一生中,友誼是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如果沒有友誼,我就無法活下去。”

卡耐基共結交了三位摯友:赫蒙·克洛依、法蘭格·貝克爾和羅威爾·湯姆斯。

赫蒙·克洛依是來自卡耐基故鄉瑪麗維爾的作家,自幼就聰明過人,還在小學時代,就在《哈裏》雜誌上發表過文章,也算是小有名氣。

卡耐基和他都是從瑪麗維爾走向紐約的。但赫蒙·克洛依似乎更幸運些,他在《聖約瑟夫報》、《聖約瑟新聞》擔任記者之後,找到了一個最適合他的職位——巴特瑞克出版社雜誌編輯歐多幹的助理。

剛開始時,他們兩人並沒有什麼交往,在一次偶然的度假中,卡耐基遇上了克洛依,兩人交談起來,講述了各自在紐約的奮鬥曆程。

卡耐基在和克洛依的一係列交往中,逐步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成為一生的摯友,關係一直持續到卡耐基逝世。

兩人都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喜歡旅遊,而且還經常一同出去遊泳。

一次遊泳中,克洛依問卡耐基:

“親愛的戴爾,為什麼不嚐試寫作呢?”

“我正在積極地準備。”卡耐基興奮地回答。

從此,卡耐基提起了筆,下定決心進行創作,在卡耐基一生的暢銷書創作中,克洛依的幫助功不可沒。

卡耐基對克洛依在他成功道路上起的作用,非常感謝,為此,他特意在《影響力的本質》一書的扉頁上寫了一段話贈給克洛依,他寫道:

“讓我以最高的名譽把此書獻給我最尊敬、最重要、最誠實的朋友。”

法蘭格·貝克爾曾是卡耐基的學生,他們的友誼是在卡耐基培訓班上開始的。

對於卡耐基來說,貝克爾簡直就像是位明星學生。因為他從卡耐基課程畢業後,其事業蒸蒸日上。

貝克爾用他的實際行動來證明卡耐基理論的高明。

為了表示對卡耐基課程的支持,他特別希望能幫助那些處於貧困或者事業無法拓展的人們。因此,他也成了卡耐基家中的常客,因為他永遠記著卡耐基對他的幫助。

他們的州際旅行演說也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每個州的演說中,會堂都坐得滿滿的,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聽卡耐基和貝克爾的講演。

每次講演後,聽眾們總是渴望與卡耐基進行直接的交流,而有些則非常崇拜貝克爾,因為他是從一無所有到百萬財產的成功典型。

通過這位全美最佳行銷人員的大力推薦,確實有助於卡耐基的教學發展,而且從貝克爾的見地中,卡耐基也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

而與羅威爾·湯姆斯的交往之始,完全出於偶然。

湯姆斯在普林斯頓大學時,為了賺取一些零用錢,接受到普林斯頓一帶的地方俱樂部及社區中解說去年夏天訪問阿拉斯加情形的報告。

湯姆斯為了完成任務,為即將來臨的講演做準備,決定去紐約拜訪卡耐基。他們兩人合作並取得了轟動性效應。從此以後,卡耐基和湯姆斯成了好朋友。

當湯姆斯雄心勃勃地想以一種興奮、樂觀、激動的第一手資料表達方式,發表題為“與愛倫拜在巴勒斯坦及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演說時在他腦海中湧現出的第一個人便是戴爾·卡耐基,這個曾經幫他獲得巨大成功的真正朋友。

接到電報後,卡耐基略做準備,便匆匆地收拾行裝奔赴倫敦。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首場演說獲得了轟動性的成功,倫敦的新聞界整天都對此進行報道。

這是卡耐基演講中一次新的嚐試,他心甘情願地做朋友的助手,幫助朋友的事業取得成功。

初次的成功給他們帶來了極度的喜悅。他們開了一個小小的慶功會,湯姆斯端著一杯酒對卡耐基說:“為我們的友誼而幹杯,為我們的事業成功而幹杯!”卡耐基舉杯回祝。

以後的演說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他們成群結隊地前往皇家阿伯特爾大廳,甚至從英國的其他城市也有不少人趕來傾聽演講。

演講任務完成後,卡耐基滿懷喜悅地返回紐約。

對卡耐基而言,友誼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而他對增進友誼也是全身心地投入的。

如果一個人孤獨地在社會上生活,身邊沒有一個能夠信賴的朋友,他的事業是肯定不會成功的。

卡耐基的事業的成功,固然與他自己的艱苦奮鬥分不開,但是,如果沒有這些摯友的支持和幫助,卡耐基的成功就不會如此輝煌。

可見,人生可以得到誌同道合的朋友的幫助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生存境界。朋友是人生最大的財富。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你的朋友。多與誌同道合的人交往將使你受益終身。

9.人際距離效應在人際交往關係之中,“中庸之道”似乎非常合乎處世所遵循的原則。所謂物極必反,在處理人際關係問題上,同樣如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走得太遠就很容易成為陌路人;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太近則讓人感覺到沒有安全感,其結果依然會是人與人之間距離的疏遠。受人際距離效應的這種製約,我們應該學會把握這種微妙的距離。因為這種距離可以決定我們的人生、我們的空間、我們的境界,甚至我們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