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內斂做人張揚做事——既要展示自己又不要強加於人(1 / 3)

1.大張旗鼓地推銷自己

性格外露的人就好像是個熱情的推銷員,能很快把自己推銷給周圍的人。一個人要想在社會生活中取得明顯績效,就一刻也離不開他人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而要想獲得別人良好的對待,就必須首先使自己的價值、目的、要求等等為人所知。這就是宣傳自己,那些處處隱藏真實的自己的人,隻會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被淘汰。

唐代四川才子陳子昂進京趕考,當時他的名字無人知曉。他整日冥思苦想,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聲望。

有一次,街上有個人賣胡琴,要價一百萬。那些豪紳貴族們打量了許久,無人能識出真假。這時,陳子昂突然出現在賣主麵前,對賣琴的人說:“到我家去取錢吧!這琴我買下了!”眾人很吃驚,陳子昂答道:“我擅於演奏這種樂器。”大家都說:“可以聽聽你演奏的曲子嗎?”陳子昂說:“如果願意,你們明日可以到宜陽裏會合,到時我為大家演奏。”

第二天,眾人紛紛趕到宜陽裏,隻見陳子昂已將酒菜準備齊全,胡琴就放在席前。吃喝完畢,陳子昂激動地對眾人說:“我陳子昂本是四川才子,有文章一百軸。可惜的是,我來到京城,風塵仆仆,卻不為人知。這種樂器是低賤的樂工所演奏的,我怎麼會對這玩意感興趣呢?”說罷,舉起胡琴摔碎在地上,然後,把文軸遍贈於參加宴席的人。

說來也真神,幾日之內,陳子昂的名聲便響遍了京城。

看來,才子陳子昂在宣傳自己方麵也很內行。他抓住當時人們注重才能技藝的心理,借助高價購琴,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最終達到了宣傳自己的目的。

無獨有偶,東海地方有位姓錢的老頭,也很懂得宣傳自己的道理。

這位錢老頭從小戶人家發家致富。有了錢之後,想搬到城裏去住。有人告訴他,城裏有一處房宅,開價七百兩銀子,房主就要賣了,應該趕快去買來。錢老頭兒看了房子,然後,用一千兩銀子的價格談成了交易。子侄們很不理解,都說:“這房子已經有了定價,您多花三百兩銀子做什麼?難道是有錢沒地方花了嗎?”老頭兒笑道:“這道理不是你們所能懂得的。我們是小戶人家,房主不把房子賣給別人而賣給我們,不提高點兒價格,怎麼能堵住大夥兒的嘴?況且,房主的欲望得不到滿足,肯定和你糾纏不清。我多花三百兩銀子,房主的欲望滿足了,那些想買這房子的人們再也不敢在我的房子上麵打主意了。從此以後,這房宅作為我錢家的產業,就可以世代相傳了。”

事情正如錢老頭所料,這家房主對賣出的其他房子,出手之後,大都嫌價錢低,要求加價,爭個不停,而錢家買的房子卻沒引起爭端。

陳子昂和錢老頭兒的做法,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宣傳自己,通過外露的方式,解決了想要解決的問題。

早在古希臘時期,有權有勢的王公貴族為了樹立自己的形象,便雇詩人給他們寫讚美詩。羅馬人還雇用遊說者讚美主人的美德。羅馬的著名人物愷撒,使用宣傳自己的心術,極為成功。他曾被派遣高盧去統率軍隊,在羅馬軍團進軍途中,他命人把自己軍隊的情況及時送往羅馬。這些戰報使用人民的語言,生動幽默,常常在羅馬廣場被人們傳誦。因為他自我宣傳做得出色,當他作為勝利軍隊的領袖返回羅馬以後,人們擁護他做了皇帝。

宣傳自己的戰術,在現代社會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注意。公共關係學出現以後,將宣傳自己作為核心內容納入到自己的體係之中,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從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生活在當今時代,企業不會宣傳自己,就不會贏得更多的利潤;領導不會宣傳自己,就不能獲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演員不會宣傳自己,就不會有很多的觀眾;教師不會宣傳自己,就不會得到學生的信任和愛戴……

不能宣傳自己,就會埋沒自己!

2.展露表現欲,爭取自己該得的東西

人的一生所能遇到的大機會並不多,當機會出現時要懂得去爭取,要有一種舍我其誰的表現欲才行。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一匹千裏馬如果能遇到伯樂是十分幸運的,但“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個人才要想脫穎而出就要善於外露,在外露中展示自己的才能。

孔子說:隻要是行仁義的事,就是在老師麵前也不必謙讓。

在《裏仁》篇裏,孔子曾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無可無不可,隻要符合正義就行。所以,孔子的學生說他是“毋必,毋固”,即不死板、不固執的意思。

孟子更是讚美說:該快就快,該慢就慢,該做官就做官,該辭職就辭職,這就是孔子啊。

翻開史冊,戰國時期的毛遂、三國時的黃忠,還有許多的改革家,這些人無不懷有遠大抱負,但更讓我們佩服的是他們勇於自薦,他們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由於自薦,他們才沒有被埋沒。

現在有些人不理解那些勇於自薦、善於表現的人,說那是“出風頭”和“目中無人”。其實不然,不管是“日心說”的捍衛者布魯諾,還是“相對論”的提出者愛因斯坦,他們都時刻表現著自己的才華。他們的“表現”已得到世人的認可。他們一生都在燃燒,將自己的熱情全部釋放出來,表現自己的亮度。如果你不去點燃,那麼你的亮度就會像被緩慢氧化一樣,慢慢消失殆盡。

在賽跑的跑道上,第一步的領先很可能意味著最終的勝利,所以,決定你一生中的成敗得失,或許就在於你是否敢亮出你自己。

強烈的表現欲是增長自己才幹的加速器,一般說來,表現欲旺盛的人參與意識和競爭觀念都比較強,他們能以積極的心態對待自己,把當眾表現當成快樂和機會,主動地尋找表現的場合,甚至敢與強手公開競爭。所以,他們就比一般人多了參與實踐的機會。比如,在會議上發言,表現欲強的人常常主動發言,談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也許不成熟、不完美,但是他們敢說出來與各種意見相辯論,如此不斷實踐,他們的口才就會得到鍛煉,思想水平會得到長足的提高。

進而言之,表現欲強的人通常都注意塑造自我形象,有較高的追求。他們為了當眾塑造良好的形象,必然以此為動力,努力學習,勤奮工作,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獲得真才實學。

強烈的表現欲是推銷自己的驅動力,一個有才幹的人能不能得到重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能否在適當場合展示自己的才能,並贏得別人的認可。如果你身懷絕技,但深藏不露,他人就無法了解,到頭來也隻能空懷壯誌、懷才不遇了。而有強烈表現欲的人總是不甘寂寞,喜歡在人生舞台上唱主角,尋找機會表現自己,讓更多的人認識自己,讓伯樂選擇自己,使自己的才幹得到充分發揮。從一定意義上說,強烈的表現欲是推銷自己的前提。

需要指出的是,表現欲有積極與消極之分。兩者的界限就在於自我表現的動機和分寸的把握。如果一個人單純為了顯示自己,壓倒別人,爭個人的風頭,甚至玩小動作,貶低別人,突出自己,這種表現欲就失之於狹隘自私,易於使人生厭,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那就沒有什麼積極意義可言了。

總之,隻要具有積極的心態,並選擇與自己性格相一致的表現形式展示自己,參與競爭,就有利於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隻有英勇的行動,才能造就你平凡而偉大的人生。在“該出手時”,你沒有縮手,人們就會永遠地記起你的優秀。《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如此鹵莽,《水滸傳》的武鬆、李逵如此暴躁,我們卻一直忘不了他們,原因就是一條——他們能在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因為,大事勇謀而失敗,強如不謀一事無疾而終。敢於表現自己,不要怕冒什麼風險,沒有冒過險的生命絕不會有精彩的篇章。

3.喋喋不休是一種變質的表現欲

喋喋不休也屬於表現欲的一種表現形式,但這種表現欲卻摧毀人的意誌、煩擾人的情緒,因而惹人厭。喋喋不休的人一般都覺得自己一貫正確,喜歡給人挑毛病,而且總怕別人沒聽懂、沒記住、沒接受。這種形式的表現欲實在是我們生活中的精神垃圾。

夫妻兩個人在一起生活恩恩愛愛、卿卿我我的時候占多數,但也避免不了爭吵、鬧意見、慪氣等不愉快場麵的出現。有時候,兩人痛痛快快吵一架,發泄一下心中的不滿,倒讓人舒服一些。有時這小吵小鬧的還會促進夫妻間的感情,但作為男人,最不喜歡女人喋喋不休,要想贏得女人的心,並願意永遠不辭辛苦地取悅自己,最好、最有用、也最不會失敗的方法,便是時時全心全意地感謝她、讚美她。

拿破侖·彭納派德是拿破侖三世的侄子,他與美女鬱金妮·德伯女伯爵相愛成婚。他的顧問們認為,她不過是一位不重要的西班牙伯爵的女兒。但拿破侖辯答說:“那又怎麼樣?”她的優雅、她的青春、她的誘惑、她的美貌,使他充滿了神仙般的幸福。“我已經喜歡上了一位我所敬愛的女人。”他說:“她不是一位我不了解的女人。”

拿破侖和他的新婚妻子擁有健康、財富、勢力、名譽、美貌、愛情與信仰——一切幸福的條件,但是,他們婚姻的聖 火從未發出過更加熾熱的光亮。而且沒過多久,那熾熱的聖 火就熄滅了,直至化為灰燼。拿破侖可以使鬱金妮成為皇後,他可以傾盡美麗的法國的所有,或獻出他愛情的全部力量,甚至他皇位的權勢。但他無法做到一點:無法使她停止喋喋不休。

出於嫉妒和多疑,鬱金妮無視他的命令,甚至不許他有秘密的行為。正當他從事國政的時候,她闖入他的辦公室,幹擾他最重要的討論。她拒絕他獨處,永遠怕他與別的婦人交往。她常常到她姐姐家抱怨她的丈夫。抱怨、哭泣、喋喋不休,甚至恫嚇,並強行進入他的書房,對他發作、謾罵。拿破侖,這個法國的皇帝,縱然有許多金碧輝煌的宮殿,但卻不能找到一個小屋,以讓自己在那裏安定一下自己的心。

鬱金妮如此而為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我們通過萊因哈德在《拿破侖與鬱金妮:一個帝國悲喜劇》一書中的描寫就可以看出:“以後拿破侖常在夜裏,從一側門偷偷地出去,戴一軟帽,將眼遮起,帶一親信隨從,前往等待他的美女那裏去,或像古時似的遨遊於這座城市中,見些見不到的東西,吸些新鮮的空氣。”

而這一切都是喋喋不休的鬱金妮所造成的。她坐在法國的皇後寶座上,又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婦人;但在喋喋不休的氣氛之中,尊位與美貌都不能維持愛情的存在。這是這位可憐婦人自己找的,是她的多疑及嘮叨帶來的。

還有一位偉大的人物與拿破侖有著同樣的遭遇,他就是托爾斯泰伯爵。

托爾斯泰伯爵及其夫人本應享受優越的環境而快樂。托爾斯泰著名的《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在世界文學史上永遠閃爍著光芒。他非常有名望,他的崇拜者甚至終日跟隨他,將他所說的每句話都速記下來,甚至連“我想我要就寢”這樣的話也一字不漏地記下。除名譽外,托爾斯泰與他的夫人還有財產、有地位、有孩子,沒有別的婚姻比這更美滿了。起初,他們飽嚐幸福的甜蜜,以致他們一同跪下,祈禱萬能的上帝繼續賜予他們所有的快樂。

以後,一件驚人的事情發生了。托爾斯泰逐漸地變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他對他所著的偉大著作覺得慚愧。從那時起,他專心撰寫小冊子,宣傳和平、停止戰爭與消滅貧窮。這位曾承認在青年時犯過各種可想象的罪惡的人,要真實遵循耶穌的教訓。他將所有地產給了別人,過著貧窮的生活。他種田、砍木、堆草。他自己做鞋,自己掃屋,用木碗吃飯,並盡力愛他的仇敵。

托爾斯泰的人生是一個悲劇,而悲劇的原因,是他的婚姻。他的妻子喜歡奢侈,但他追求簡樸;她渴求名譽與社會稱讚,但這對他毫無意義;她企求金錢與財產,但他視財富及財產是一種罪惡,在那麼多年裏,她常常責怪叫罵,因為托爾斯泰堅持要放棄他的書籍出版權,不收任何版稅;而她要那些書能產生金錢。當他反對她的意見時,她就發狂地躺在地上打滾,並拿一瓶鴉片放在嘴邊,聲稱要自殺,還恫嚇托爾斯泰要跳井。

在他們的人生中,有一件事是曆史上最悲慘的一幕。在他們最初結婚的日子裏,他們非常幸福;但48年以後,他不能忍受與她相處。有時晚上這位年老傷心的妻子,基於求情,跪在他的膝前,求他朗讀幾十年前他在日記中所寫的關於她甜蜜的愛情之語。當讀到那些他們已永遠失去的美麗快樂的時光時,他倆都哭了。生活的現實與他們好久以前一並所做的愛情之夢是何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