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尾言 自由精神與否定性辯證法(1 / 3)

黑格爾枟法哲學原理枠的全部內容及其全部價值,就在於它所包含的自由精神與否定性辯證法。它們使這本書在人類思想史寶庫中熠熠生輝。

自由及其實現是黑格爾全部枟法哲學原理枠的核心內容。秉持自由的信念,以自由為追求,探究人類自由實現的具體路徑與可能,這正是黑格爾枟法哲學原理枠的思想魅力之一。

自由是當然的時代精神。凡是現實的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總是現實的。這個時代精神一定會成為現實。然而,自由並不會自動到來。為了爭得自由,人必須掙脫來自於主觀與客觀、精神與肉體、自然與社會的各種枷鎖。當人既不再成為純粹自然衝動欲望的奴隸、亦不再成為身份等級的奴隸,既不會因為物質上的困窘而喪失做人的基本尊嚴、也不會因為精神的迷惘而失卻做人的高尚,既有個人的獨立自主自抉自由意誌、又有公正的社會製度體製時,人才有可能真正作為一個理性的主體挺立於世,並獲得自由。

自由作為人的現實存在,首先是一種法權人格。人格平等獨立、自主意識覺醒,這是啟蒙運動的偉大成就。平等的法權人格必須奠基於財產權基礎之上。沒有私人財產權,就不可能有人格的獨立與平等。私人財產權的關鍵不在於滿足私人的物質需要,而在於作為個人獨立人格、自由主體的物質基礎。僅僅法權人格並不能使人獲得自由。人不能沒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作為一個人存在,不能沒有自由意誌精神,不能沒有心靈世界的精神操守,不能沒有良知。良知是善(法)在心中的自由意誌精神,它使人能夠在享受精神崇高與超越的同時,體驗到主體及其自由的存在境界。

然而,無論是個人的法權人格,還是個人的美德操守,即,無論是法權人格自由,還是個人道德自由,都遠遠超出了個人自身的範圍。自由在根本上總是社會、類的。當一個社會、類沒有自由時,根本談不上生活在其中的個人的真正自由。法權人格既須客觀化為社會的公平製度體製,亦須從社會公平正義的製度體製中獲得保障。美德操守既須從社會倫理實體及其秩序中獲得義務的具體規定,亦須從社會倫理實體及其秩序中獲得滋養。社會的自由才是真實的自由。公平正義的倫理秩序及其製度性安排,既是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石,也是社會自由的客觀存在。一個“合乎人性”(馬克思語)生長的社會,是這樣一種倫理實體:在這裏,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平等的基本自由權利成為客觀的製度性安排;在這裏,個人的即是社會的,社會的即是個人的;在這裏,國家政治生活憲法法治化,公共性成為公共權力的唯一品質;在這裏公共權力不僅在性質上成為人民的,而且在結構上亦是一生命有機體,能夠得到有效監督製衡,因而,在功能上能夠有效地服務人民。為自由而鬥爭,就是為建立與維護這樣一種自由的倫理關係及其秩序而鬥爭。

個人的自由權利、自由意誌精神,隻有在自由的關係、自由的秩序中,才能真實實現;自由的關係、自由的秩序,又必須奠基於個人的自由權利、自由意誌精神;自由的關係、自由的秩序,是具有自由權利、自由意誌精神的人的創造物。真實的自由存在於自由人格、自由精神、自由秩序、自由憲政的統一中。

黑格爾枟法哲學原理枠中的許多具體思想可能會時過境遷,但是,黑格爾追求人類自由的精神卻永遠影響、鼓舞、激勵著後來者。

正如馬克思曾評價的那樣,黑格爾的思想最抽象,但卻又最具體、最深刻。以抽象概念把握曆史,在抽象概念體係中充滿了曆史感與使命感。這是黑格爾以特殊方式留給我們的學者良知與使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