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幾年裏,《華盛頓郵報》已經在利潤和股票市場價值方麵超過了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公司利潤的一半來自於《華盛頓郵報》的發行,除此以外,《新聞周刊》在1995年的經營利潤就已經達到了這個數字,到1997年,經營利潤達到了3800萬美元。
目前公司下屬的《新聞周刊》也是與《時代周刊》並駕齊驅的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雜誌之一。《新聞周刊》是一份在紐約出版,在美國和加拿大發行的新聞類周刊。在美國,它僅次於《時代周刊》,當然有時它的廣告收入超過了《時代周刊》。在發行量上,它超過了《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在這三份期刊中,《新聞周刊》通常被視作觀點比《時代周刊》更自由,而比《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更保守。最初《新聞周刊》的英語名字是NewsWeek,由托馬斯J.C.馬丁於1933年2月17日創立,在這份創刊號的封麵上印有有關那周新聞的7張照片。1937年,馬爾柯姆。米爾成為該刊主編及總裁,他將刊物的英文名字改成了現在的樣子,並加強了該刊文章的可讀性,引入了新的署名專欄和國際版麵。隨著時間的流逝,《新聞周刊》已經發展為一個內容廣泛的全方位新聞類雜誌,其涵蓋範圍包括了從突發新聞到深度分析的各種內容。1961年,華盛頓郵報公司將其收歸旗下。
從小報紙發展為傳媒巨無霸
巴菲特1973年開始購買股票之前,華盛頓郵報公司就已經有30多年的經營曆史。公司從一家幾十萬美元的小報紙起步,發展成為如今50多億美元市值的美國傳媒企業中的領導者。
1931年,《華盛頓郵報》是美國五家主要日報之一。第一期《華盛頓郵報》有4版,每一版麵包括7個欄目,采用優質印刷紙印刷。
1933年,華盛頓郵報公司因無力支付新聞紙的費用而被拍賣。金融家百萬富翁尤金。梅耶在拍賣會上以82.5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這家報社。
當時《華盛頓郵報》的日發行量隻有5萬份,一年虧損100萬美元,是當年華盛頓5份報紙中質量最差、虧本最多、讀者最少的一份報紙,誰也沒有想到它以後會變成美國的媒體帝國。
在以後的20年中,尤金。梅耶把自己的全部時間、精力和資金都投入到《華盛頓郵報》,他的追求、執著以及他為此而不斷投入的資金,拯救了《華盛頓郵報》。經曆了九年半的虧損之後,《華盛頓郵報》終於扭虧為盈,1942~1945年累計盈利額達到了24.75萬美元。1946年,杜魯門總統邀請尤金。梅耶擔任世界銀行的第一任總裁。
1948年,尤金。梅耶正式宣布,把具有投票權的5000股公司股份分別轉交給女婿菲利普。格雷厄姆3500股和女兒凱瑟琳。格雷厄姆1500股。菲利普。格雷厄姆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加入華盛頓郵報公司前擔任過《法律評論》的主管。
菲利普。格雷厄姆很快就成為華盛頓郵報公司一個精明強幹的領導人。他開始從財務和新聞兩個方麵著手打造公司。
1954年,菲利普。格雷厄姆收購了《時代先驅報》,從而成為華盛頓唯一的一家晨報。通過這次收購《華盛頓郵報》的發行量增加了兩倍,廣告收入也出現了大幅度提升,使39歲的菲利普。格雷厄姆成為美國新聞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他1961年收購了《新聞周刊》,隨後購買了兩家電視台,後來又收購了伯沃特。莫塞紙業公司——它為公司提供了絕大部分的新聞紙。《華盛頓郵報》公司在格雷厄姆掌門期間,從一家報社轉變為一家聲名大噪的傳媒通信公司。
菲利普。格雷厄姆在1957年患上了嚴重的間歇性抑鬱症,1963年8月自殺,年僅48歲。這樣,管理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責任突然之間就完全落到了凱瑟林。格雷厄姆的肩上,她曾經在報社擔任過編輯,但是她對新聞報道和商業經營的經驗在當時卻非常有限。格雷厄姆夫人出於對華盛頓郵報公司的真摯熱愛,勇敢地擔起了重任。她說:
“我可以出售這家報社,我可以找個人替我管理報社,或者我自己去經營,但是實際上我已經別無選擇,我隻能自己去經營。對於我來說,要放棄我的父親和丈夫用心血和愛一手建造起來的一切,或者把它交給別人是不可思議的。”
曾經有人問過她是否會害怕,她的回答是:“我驚呆了。”然而,她把《華盛頓郵報》做成了全國最出色的報紙,一份以調查性報告、文體風格獨特和經營成功而著稱的報紙。
可以說,巴菲特對報紙出版業務是非常了解的,這完全在他的能力圈之內。巴菲特的祖父曾經擁有一家小型報社並自任編輯,他父親曾經擔任過《內布拉斯加日報》的編輯。
巴菲特本人13歲時就是《華盛頓郵報》一名非常勤奮的報童,他一度每天要走5條線路遞送500份報紙,主要是投送給公寓大樓內的住戶。
通常巴菲特下午5:20出發,坐上開往馬塞諸塞大街的公共汽車。聰明的他把春穀區的兩條投遞《華盛頓郵報》的路線和兩條投遞《時代先驅者報》的路線結合起來,這個年輕的報童後來又增加了西切斯特公寓大樓的投遞工作。
為了能夠更好地利用送報機會從顧客那裏賺取更多的收入,他想出了一個十分有效的雜誌征訂的方法。他從被丟棄的雜誌中撕下帶有征訂優惠有效期的廣告頁,把它們歸類,然後在適當的時間請顧客從中選擇要續訂的刊物。在近4年多的時間裏,他同時開發了5條送報路線,總共賺了5000多美元,這是巴菲特投資致富的最初資金來源。
巴菲特對傳媒產業非常有興趣,他和很多高級記者成為親密的朋友,他曾經說過,如果他沒有選擇商業的話,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名記者。
他具有一名記者在編輯和製作方麵所具有的一切天分,他對那些價值被低估行業進行的研究,他所具有的敏銳的商業意識,以及一個記者所具有的獨特眼光結合為一身。
1969年,巴菲特購買了《奧馬哈太陽報》,同時還有一係列周報。在他第一次買《華盛頓郵報》公司股份之前,已經具有了4年報紙運作的親身經驗。經營管理《奧馬哈太陽報》使巴菲特認識到了報紙的經濟特許權,這是巴菲特投資一係列傳媒產業公司股票大獲成功的根本。
巴菲特提議最成功的股票回購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1985年的年報中對華盛頓郵報的總裁凱瑟琳。格雷厄姆資本配置能力予以高度讚賞,他認為對華盛頓郵報股票投資巨大收益中的大部分來自於這位女總裁的高超管理能力。
“華盛頓郵報的總裁凱瑟琳。格雷厄姆用非凡的智慧和勇氣,充分利用股價低迷的時機大量回購公司的股份,而且運用高超的管理能力推動公司內在商業價值大幅增長。與此同時投資人開始認識到公司業務非凡出眾的競爭優勢,從而推動公司股價上升,逐步接近於其內在價值。因此我們得到了三大好處:一是公司內在商業價值快速增長;二是每股商業價值由於公司回購股份又進一步快速增長;三是隨著股票被低估的幅度逐漸縮小,股價上漲的幅度超越了每股商業價值的增長幅度。”
“我們1973年投資1060萬美元買入的華盛頓股份,除了1985年根據持股比例在公司回購時賣回給公司的股份外,全部一直持有至今。這些股份年末的市值加上因回購而出售股份所得的收益共計22.1億美元。”
“假若在1973年我們將1060萬美元隨意投資到6家當時最熱門的傳媒企業之一,則到今年年底我們持股的市值在4000~6000萬美元之間,這將大大超過市場平均收益水平,其根本原因在於傳媒企業非凡出眾的經濟特征。我們買入華盛頓郵報股票所獲得的額外1.6億美元投資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凱瑟琳。格雷厄姆所作出的遠勝於其他傳媒企業管理者的高超經營決策。盡管她驚人的商業成就大部分並不為人所知,但伯克希爾的所有股東卻不能不倍加讚賞。”
華盛頓郵報公司由於其作為傳媒行業擁有突出的經濟特許權,公司隻需少量的有形資產,就能產生巨大的現金流入,而資本支出相對小得多,因此公司每年都會形成大量的自由現金流,遠遠超過了公司業務經營的資金需求。
如何使用這部分自由現金流,為股東創造更多的價值,是對管理層資本配置能力的考驗。
凱瑟琳。格雷厄姆在她的自傳《我的曆史》一書中說,她和巴菲特的第二次見麵是在巴菲特收購華盛頓郵報的股份之後。巴菲特再一次向格雷厄姆表示,絕對不會幹涉華盛頓郵報的內部事務,凱瑟林。格雷厄姆邀請巴菲特到華盛頓共進晚餐,並參觀一下華盛頓郵報公司。1974年,巴菲特被任命為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董事,並主持財務委員會的工作。於是,巴菲特成為了她的商業顧問。從此以後,他們之間建立了一種深厚的友誼和相互依賴的利益關係。凱瑟琳。格雷厄姆在《我的曆史》中回憶道:“我在這些年所采取的措施,巴菲特在財務金融方麵提出的建議,以及我們之間的經常性溝通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
凱瑟琳。格雷厄姆任總裁期間在以下三個方麵體現了高超的資本配置能力:
一是低價回購股票。華盛頓郵報公司是在報業同行中第一個大量回購股票的公司,1975~1991年期間,公司以平均每股60美元的價格回購了43%的流通股。1974年,巴菲特擔任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董事後不久提議回購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
凱瑟琳。格雷厄姆在《我的曆史》中回憶道:
“我認為最重要的仍然是,他勸說我回購公司股票,這讓我們受益匪淺,以前我對此一直將信將疑。雖然回購在今天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還沒有幾家公司會采取這樣的措施。當時我認為,如果以公司全部的資金購買自己發行在外的股票,那麼公司的成長能力將會大受影響。巴菲特為我提供了各個方麵的數據,通過這些數字向我說明了這一措施不僅可以從長期為公司帶來收益,甚至使公司在短期內也可以從中受益。他反複強調,目前的股票價格如何低於真實價值,回購措施與目前所采取的各種方案相比,如何具有其特殊的優勢。他讓我逐漸明白了這一點:如果我們回購華盛頓郵報公司1%股票的話,我們就可以以更低的價格擁有更多的股份,於是我認為我們的確有必要這樣做。”
二是隻進行合理的收購。在伯克希爾公司投資後的25年內,傳媒產業發生過很多購並,而華盛頓郵報公司是傳媒產業中最經常對購並說“不”的,它的目標企業是有競爭壁壘,不需要過多的資本性支出,而且有合理調價的能力。
令人吃驚的是,在巴菲特的董事會任期中,華盛頓郵報公司幾乎沒有任何大的購並行動。整整11年中,《華盛頓郵報》公司以合理的價格在華盛頓買下一家報紙的同時又在特倫頓買了一家,使公司報業得到很好的擴張。1986年,從大都會公司手中購買了電纜公司的所有權,這又使大都會公司有能力收購美國廣播公司(ABC)。華盛頓郵報公司還是手機產業最早的投資者,但後來又出售了。和從前一樣,98%的利潤依舊來自於《華盛頓郵報》、《新聞周刊》以及4家電視台,唯一顯著的變化是它的盈利能力翻了一番。
三是提高現金紅利。1990年,華盛頓郵報公司麵對大量現金儲備,公司決定把紅利從每股1.84美元提高到4.00美元,增長了117%。
案例四:美國富國銀行
——投資4.6億美元,盈利30億美元
巴菲特在富國銀行的投資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漸進性質的。1989年和1990年巴菲特兩次共投資2.894億美元買入富國銀行500萬股普通股。1992年和1993年巴菲特又再次投資1.343億美元買入1791218股普通股。1996年巴菲特又投資7410萬美元買入50.02萬股,至此巴菲特共持有富國銀行7291418股普通股。後來巴菲特少量減持,2004年又少量增持,至2004年年底共持有56448380股普通股。投資成本4.63億美元,總市值35.08億美元,巴菲特投資15年總盈利30.45億美元,投資收益率657.67%。
從四輪馬車起家的百年銀行
富國銀行是美國五大銀行之一,最初成立於1852年,由亨利。威爾斯和威廉姆。法高二人創立,主要在加州從事速遞服務和銀行業務,運送方式是使用四輪馬車或通過鐵路,運送對象包括旅客、信件、金銀和貨幣。公司的標誌是一輛四輪馬車,永遠象征著可靠與成功。1905年公司將速遞業務與銀行業務分離,富國銀行則專門從事銀行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