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討論
3.1內科感染並發DIC的特點
DIC是一種臨床綜合征,其病理生理作為許多疾病過程的中間機製,常常保留其器官特異性,其臨床症狀和體征也表現出高度的可變性。在我們的資料中感染性DIC有以下一些特點:
3.1.1發生率與病死率高各種感染均可引起DIC,其中以G+菌敗血症最多見。我們的病例中,G+菌敗血症占DIC發病因素的首位,但G-菌尤其是金葡菌敗血症和其他感染也占一定比例。DIC的病死率極高,文獻報道高達67%。本組病例中DIC的發生率與病死率都比文獻中為低,但病死率也達32%,由表1可見,病死率與凝血功能紊亂程度呈顯著正相關。本組病死率低,其原因可能與我們對DIC采取早期診斷、早期預防有關。
3.1.2主要臨床表現出血、休克和OF是感染性DIC的主要臨床表現,其發生率分別為28%、69%、100%,其中以OF最常見和最突出。臨床常誤解DIC以出血為主,而對OF認識不夠。DIC引起髒器功能損傷是炎症反應在係統與局部相互作用的結果。由於各器官的反應性不同,炎症反應所致局部損傷發生的頻度與程度也各不相同,一般來看,肺是最易受累的器官。其次,在炎症反應早期,DIC的病理過程常從局部器官開始,而後延及全身。以肺為例,ARDS發生時,肺微循環與肺泡中可有內外源性凝血途徑的激活,而不一定都有全身循環血中凝血指標的異常。有凝血指標異常的重症感染患者100%都合並OF,且OF個數與凝血指標的紊亂程度相關。因此,在急性感染時,即使沒有全身循環的DIC證據,隻要有單一髒器的功能障礙,也應警惕DIC的存在。
3.1.3感染性DIC的病理生理特點感染性DIC之所以較其他類型更易合並OF是由其病理生理特點決定的。大量實驗證明,在急性感染和休克發生時,患者大多表現為凝血活性亢進而抗凝與纖溶性受抑製。原因是缺氧使得纖溶酶的主要激活物tPA的生成受抑製,而tPA的抑製物PAI的生成增加。同時,在急性炎症反應時機體主要抗凝物質AT-Ⅲ的含量與活性均下降。這一特點有利於纖維蛋白(原)在組織血管內沉積和形成血栓。纖維蛋白及其降解產物對血管內皮細胞直接和間接毒害作用,血栓形成則加重組織缺血損害。因此,感染性DIC患者往往因合並肺、腎等重要髒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很少能進入纖溶亢進等晚期階段。我們雖未做這方麵的檢測,但180例患者中,Fbg下降者僅有14例,而正常或升高者占絕大多數,亦可視為纖溶受抑製的證據之一。
3.2DIC的診斷
DIC病理過程的複雜性增加了診斷的難度,以致於至今還沒有一個為學術界普遍接受的統一標準。近年來,有人提出了DIC前狀態的概念,並致力於尋找能及早提示DIC的試驗指標,但由於實驗條件要求高,目前不可能在臨床上普及開展。作者通過180例臨床分析,提出以下診斷意見。
3.2.1實驗診斷:DIC的實驗診斷項目甚多,文獻中評價不一。我們結合臨床表現、髒衰特點及預後,對DIC實驗指標的診斷意義分析如下:
3.2.1.1血小板減少:在急性感染患者十分普遍,主要是凝血係統被激活所致。有研究指出,在血小板數低於50×109/L的重症感染患者中,90%以上合並有DIC。本組資料表明,所有實驗指標中以血小板的敏感性最高,但低於多少才有診斷意義,表8結果顯示,血小板數均值A組低於50×109/L,而B組低於100×109/L,因此應以小於100×109/L為宜。但由於個體差異以及發病前的基數不同,不是所有患者在DIC早期Plt都低於100×109/L,所以血小板進行性下降也應視為具有相同意義。
3.2.1.2凝血指標:反映凝血活性的3個指標(CT、PT、APTT)中,以全血凝血時間(CT)敏感性最高,尤其是在凝血係統激活的早期階段其他實驗指標尚未出現異常之時CT就已經有了有意義的改變,此時一般表現為縮短,是高凝狀態的反映, B、C兩組單相凝血指標的改變絕大多數表現為CT的縮短。CT操作簡便,可在床旁進行,不失為一個較好的指標。PT與APTT是診斷DIC的經典指標,但從我們的分析看來,敏感性不如CT。
3.2.1.3纖維蛋白原(Fbg):是一個變異性很大的指標,除了因纖溶受抑製外,還由於Fbg是一種急性反應物質,在急性感染時其含量不僅不降低反而可以升高。因此,在急性感染患者中除個別情況(如嚴重肝病)外,Fbg進行性下降也應予以重視。其他纖溶指標如3P試驗和TT敏感性都很低,與DIC的相關性很差,我們認為不宜作為DIC篩選指標。在炎症早期纖溶性受抑製可能是造成這些纖溶指標敏感性差的原因。本資料係回顧性資料,有些重要指標如FDP等因條件所限未被列入。
3.2.1.4實驗診斷判別標準:多元分析結果顯示,以Plt輔以1項或2項其他敏感的實驗指標對DIC的判別準確率均在90%以上。從臨床資料來看,2項指標異常的B組無論是病死率還是合並休克和OF的頻度都與C組和D組有顯著性差異,說明二者有質的區別。由此可以見,以1項敏感的指標輔以1項其他試驗即可確定DIC的存在。因血小板敏感性最高,可以將其作為主要診斷指標,結合上麵對各實驗指標的分析,可將感染DIC實驗診斷判別標準定義如下:①血小板數低於100×109/L或進行性下降,同時伴有下列一項以上陽性。②CT<5min,或>12min。③PT<或>正常對照3s以上。④APTT<或>正常對照10s以上。⑤Fbg<2.0g/L,或伴有進行性下降。
3.2.2診斷分期:從前麵的分析可知,DIC的臨床表現之所以多種多樣,實際上是患者處在不同的病理階段的緣故。因此,我們主張將感染誘發的凝血功能紊亂分為3個階段:DIC前期、DIC早期和DIC期,DIC前期(相當於C組)是指已有個別凝血因子被激活,雖尚未發生DIC,但危險性很大。DIC早期(相當於B組)從病理生理上看已經進入了DIC階段,但為了與傳統的DIC相區別,稱其為DIC早期。此期的病理特點是:凝血活性亢進而纖溶相對受抑製,廣泛的微血栓形成而出血少見;臨床上多伴有頑固性休克與髒器功能衰竭,尤其是肺、腎功能衰竭。DIC期(A組)基本上相當於傳統意義上的DIC,實際上已是DIC中晚期,該期臨床與病理特點不再贅述。
綜合上述分析證明,本文開始所定的DIC病理篩選標準符合感染性DIC的病理特點,經統計學處理後,進一步修正完善,擬定DIC分期診斷標準如下:1.必須條件:(1)有引起DIC的原發感染存在。(2)臨床上具備以下任意一條:①出血傾向。②休克。③髒器功能障礙。④抗凝治療有效。2.選擇條件:(1)Plt<100×109/L或進行性下降。(2)CT<5min或>12min。(3)PT<或>正常對照3s以上。(4)APTT<或>正常對照10s以上。(5)Fbg<2.0g/L或進行性下降。診斷標準則為:(1)DIC前期:(1)~(5)中的任意1項。(2)DIC早期:1加2~5中的任意1項。(3)DIC期:(1)加(2)~(5)中的任意2項。(注:必須條件為各期所必須)。
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時肺換氣功能的研究
摘要連續動態監測42例重症感染合並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高危狀態患者的肺換氣功能5項指標(PAO2/FiO2、a/APO2、Qs/Qt、RI及A-aDO2),探討各項換氣功能指標在ARDS早期診斷中的意義。臨床上將ARDS高危患者分為肺功能受損(I組)、肺早期衰竭(Ⅱ組)及肺衰竭(Ⅲ組)。結果:肺早期衰竭患者臨床表現雖不明顯,但肺內分流已>10%,a/APO20.5~0.6,表明患者ARDS病理過程已經啟動,且已進入肺衰竭。本研究資料經Baves判別分析結果,Ⅱ與I組的F值36.23,Ⅲ與I組F值51.26,Ⅲ與Ⅱ組F值15.76。提示:3組間確有區別。被選中的自變量為不同病期時的呼吸次數、PAO2/FiO2、a/APO2、RI和Os/Qt。說明這些指標對ARDS的診斷具有參考價值。作者認為PAO2/FiO2用以判別肺衰較單獨使用PAO2更合理,並提出將a/APO2應用於臨床則較A-aDO2有其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