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恩教授早在20世紀50年代即開展消化係統疾病的臨床科研工作,60年代起係統學習祖國醫學,從而開始了中西醫結合肝病學術研究的生涯。70年代末他參觀訪問了30多所著名的歐美日本醫學院校,全麵了解國際學術新動態並向國外同行介紹我國中西醫結合的成就。1980年5月曾任約翰?普霍金斯醫學院客座教授。回國後舉辦多次專題講座,使我國消化和肝病臨床工作者開闊了眼界,為改革開放後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90年代以來他密切關注世界肝髒病學發展,倡導與國際學術界接軌,領導了該領域的重要臨床和科研工作。
各種慢性肝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髒纖維化,繼續發展則可形成肝硬化從而帶來消化道大出血、腹水及肝昏迷等致命性並發症。學術界的傳統觀點認為肝纖維化特別是肝硬化是不可逆轉的,國內外更乏有效治療手段。王寶恩教授在慢性肝髒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麵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並且提出了慢性肝病肝纖維化和早期肝硬化是可以逆轉的這一創新性觀點。
王寶恩教授根據現代醫學的觀點結合祖國醫學辨證理論研製出中藥複方861製劑,並以細胞學、分子生物學乃至基因芯片等方法從動物整體、細胞、基因表達多水平探討膠原、膠原酶、基質金屬蛋白酶組織抑製物、細胞因子、細胞內信號傳導的變化規律,闡明其作用機理,是在多層次多靶位上糾正了纖維合成及降解的失衡。臨床研究表明,在病人服用本藥半年前後做肝髒病理學檢查,可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髒炎症壞死及纖維化積分下降,其中3期及4期肝纖維化即早期肝硬化的逆轉率達到75%~82%;而對照組病人無此改善。這一結果又經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並兩次肝穿研究,證實本藥確能逆轉臨床病人的肝纖維化和早期肝硬化。這些工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歐美數位著名學者給予很高的書麵評價,稱“這是在極其困難的領域裏做出的傑出貢獻”。而且肝纖維化和早期肝硬化是可以逆轉的這一觀點也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可。
從本書所精選的學術論文中可以看出,在20多年的時間裏,王寶恩教授指導研究生們從建立動物模型開始,從動物整體、生化、組織病理、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多個水平,從膠原合成與降解兩個方麵,從實驗到臨床,從短期療效到長期預後,係統而深入闡明了中藥能夠阻斷和逆轉肝纖維化甚至早期肝硬化這一重大臨床和科學問題。因此,回顧和學習這些重要論著不僅有助於了解王寶恩教授的學術思想,而且有助於了解我國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纖維化的發展曆程和時代脈絡。
實驗性肝纖維化過程中肝內Ⅰ、Ⅲ型膠原的動態變化
提要用Wihstar大鼠研究了實驗性肝纖維化發展過程中,Ⅰ、Ⅲ型膠原在肝內的動態變化規律,觀察不同膠原合成細胞在肝纖維化過程中的作用。並將實驗性肝纖維化過程分為3個時期:纖維增生啟動期,纖維增生活躍期,纖維形成後期。在早期肝細胞損傷的同時,即見膠原纖維在肝內沉積增加,提示在治療急性肝炎時應注意抗纖維化治療。後期當Ⅰ型膠原在後期持續升高,則預示肝纖維化可逆性較差。
關鍵詞肝硬變實驗性膠原肝炎
肝纖維化的基本病理改變是結締組織在肝內的異常增生和沉積。近年來的研究證實,肝內有5種膠原分布:Ⅰ、Ⅲ、Ⅳ和Ⅴ型膠原。在肝纖維化時,主要是Ⅰ、Ⅲ型膠原增加。Gay等首先用免疫熒光組織化學方法證實了肝中Ⅰ、Ⅲ型膠原的分布。肝纖維化早期,Ⅰ、Ⅲ型膠原增加,後期Ⅰ型膠原占優勢。但Rojkind等卻觀察到相反的結果。因此,目前不同類型膠原在肝纖維化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動態變化規律仍未完全闡明。為此,我們在細胞毒藥物和免疫複合物損傷引起的實驗性肝纖維化過程中,觀察了Ⅰ、Ⅲ型膠原在肝內含量的動態變化規律和不同膠原合成細胞在肝纖維化中的作用,為尋求肝纖維化的早期診斷和探索新的防治途徑提供實驗依據。
材料與方法
一、動物模型的製備
1.白蛋白免疫損傷組(A組):30隻Wistar大鼠參照本室實驗性肝纖維化動物模型製備方法製備,用人白蛋白使大鼠致敏後,再從尾靜脈注射人白蛋白進行“攻擊”,由4mg/隻增加至9mg/隻,2次/周,共8周;
2.四氯化碳組(B組):30隻Wistar大鼠,腹腔內注射含0.15ml四氯化碳的花生油0.5ml,2次/周,共8周。
3.白蛋白加四氯化碳組(C組)。30隻Wistar大鼠。上述兩種致病因子同時作用於同一大白鼠,共8周。
4.正常對照組(D組)。30隻Wistar大鼠。不作任何處理。
以上4組動物分別在攻擊注射後15、30、60、150和240天處死,每批4~7隻,進行實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