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東方梵蒂岡”(1 / 3)

Macau,被稱為“東方梵蒂岡”的一座半島,極具異域風情。然而,“澳門”才是它真正的名字,這裏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被納入中國版圖。然而,這顆南海之濱的明珠未到璀璨之時,便被東來的葡萄牙人“久之遂專為所據”。四百多年以來,無法抹去的屈辱曆史在澳門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第一節 葡人東來

在珠江和西江形成的三角洲南端,有一個半島,它的形狀好似一朵盛開的蓮花。最初,這座被海環繞的小島有一個與水相關的名字——濠鏡。隨著海上船舶業的發展,明代時期,這裏開始成為繁忙的泊口,各國的船舶都會在此彙聚,島的名字也被人們口口相傳為“海澳”、“洋澳”或是“濠鏡澳”。在“濠鏡澳”以北,有兩座相對而立的山——南台山和北台山,猶如一座大門威嚴佇立。漸漸地,“濠鏡澳”便以其為門戶,改名為“澳門”。生活在島上的居民,似乎更喜歡這個新名字——“澳門”,並一直沿用至今。

時光如梭,澳門逐漸發展起來。到十六世紀初期,這塊彈丸之地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開始受到關注。它背靠廣州,將近100多公裏的海岸線一直是中外貿易的重要通道。另外,澳門半島地處珠江西岸陸地的頂端,島上有兩個淺水灣,清澈的山泉和熱情的居民,使得過往的商船有了片刻休息之地。久而久之,澳門就成了“番舶往來之衝”。商業流通的便利帶動著澳門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隱患。十五世紀末,葡萄牙人費盡周折,終於發現了繞過好望角,直達印度和東方各國的新航線。此後數年裏,葡萄牙人沿著這條航線大舉東進,先後在印度的果阿和馬六甲建立殖民統治,在科倫坡、蘇門答臘、爪哇、加裏曼丹等地建立商站,完全控製了整個印度洋的海上貿易。尤其是在占領馬六甲後,葡萄牙人利用馬六甲與中國的友好關係,通過在馬六甲經商的中國商人搜集有關中國的情報,並誘使他們為其充當翻譯和向導,其進入中國的目的顯而易見。

在中國人眼中,西方世界是陌生的。由於對於葡萄牙人知之甚少,人們隻好按照伊斯蘭民族對歐洲人的泛稱“佛朗機”,統指在中國的葡萄牙人。葡萄牙人來到中國後,用廉價商品,如鏡子、別針、幹果、胡椒、香料等換取中國人的茶、生絲、瓷器、綢緞以及黃金、寶石、珍珠、黃銅等貴重物品,獲取高額的利潤。而一些水手和士兵,則不分海上和陸地地進行強盜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明朝政府並未同意葡方提出的中葡建立官方聯係的請求,這也就意味著中葡間的首次交往以失敗收尾。

1517年8月,葡萄牙所派特使皮雷斯隨同安德列德率領艦隊到達珠江口,進駐屯門島,並提出要見一見中國的皇帝。以他們的身份,提出這樣的要求實在無禮,但是當時的東莞官員還是答應向廣州請示。誰知,他們的原意並非如此。安德列德在暗中做著手腳,他擅自率三艘船從珠江駛向廣州,並在懷遠拋錨停靠。停靠下來的三艘船明顯要造一造聲勢,升旗鳴炮,響聲震天,使得廣州的官員和百姓頓感不安。即便如此,廣州官員還是禮節性地同意讓安德列德率隊上岸。

結果,中國人的善心被利用了。安德列德等人上岸之後,開始了對廣州的“摸底”調查。安德列德派人了解廣州城內的情況,還趁著元宵佳節的熱鬧氣氛,測量了城牆的厚度。摸清了廣州還不算完,葡萄牙人還要進京。1520年1月,皮雷斯和安德列德獲準前往北京。得到這個消息後,他們當日起程北上,野心勃勃。

在皮雷斯等人趕往北京之時,安德列德的弟弟西眇帶領一支葡萄牙遠征隊來到了屯門島。西眇和他的哥哥一樣狂妄自大,目無他人。到達屯門島以後,他開始下令築起堡壘,架起火炮,對中國虎視眈眈。除此之外,他還拒不繳納稅餉,肆意攔截出入珠海的商船。最令人不能饒恕的是,西眇還命手下人擄掠中國的少年兒童,進行販賣人口的交易。這時,身在京城的皮雷斯等人沒有想到,事情會發生逆轉。到達京城後,一連串對他們極為不利的事情接踵而來。最終,皮雷斯及其帶領的使團被趕回廣州,皮雷斯本人被監禁起來。

西眇的一係列罪行,引發了廣州人民的極大憤慨。朝廷對此非常重視,派廣東海道副使汪鋐進駐與屯門一海之隔的東莞南頭鎮。隨即,50艘戰船呈半圓式排列,對屯門進行了包圍。此時,葡方的遠征隊紛紛前來支援。汪鋐當機立斷,下令對葡方艦隊發動進攻。趁著進攻的勢頭,汪鋐又下令讓士兵們往船上的枯柴上淋油,借著順風之勢一把大火點燃了笨重的葡船。來不及移動的葡船相繼被燒毀,葡方殘軍集中到僅剩的幾艘船上,趁著夜色逃之夭夭了。

不久,葡萄牙再次派艦隊來到中國南海地區,謊稱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實為挑釁。中方一眼就識破了騙局,立即采取了戰鬥準備。雙方在海上進行了一次激烈的戰鬥,最終中國水師大獲全勝,“擒四十二人,斬首三十五級,俘虜男女十人,獲其十舟”。此次對戰以後,葡方不再敢貿然行動,開始謀劃企圖采取行賄的手段,痛擊中國的“軟肋”。為了維護國土的安寧,明朝政府推出了“‘佛朗機’人不得進貢”、“斷絕東南亞各國到廣州進行貿易”等措施。這樣一來,廣州市井立刻呈現出蕭條的景象,政府的稅收銳減。極端的舉措使得朝廷和百姓都受到了影響,為改變現狀,廣州不得已再次成為通商口岸。

當然,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明朝政府仍然堅持“佛朗機”人禁止利用中國港口,同時提出各國的商船

“必須在廣州各洋澳駐歇”,等待官員上報才可再到廣東。這裏所說的“澳”,就是指舶口。當時廣州共有十多個澳,而澳門就是其中之一。得知廣州重新開放後,一些已經離開的葡萄牙人又調頭回來了。他們瞞天過海,冒充他國商人賄賂朝廷官員在廣州附近的各澳暫住。相比上川島、浪白等各澳,澳門無論從地理位置、天氣情況、物資補給等情況都屬上佳,所以這裏就成為了眾多葡萄牙人趨之若鶩的地方。而澳門的屈辱史也就由此一發不可收拾。

葡萄牙人很得意,因為他們的行賄手段在澳門行得通。他們進入澳門後,開始向海道副使汪柏行賄——每年賄送500兩白銀。葡萄牙人用錢買來了在澳門“定居”的權利,開始踏踏實實地留在了澳門。

葡萄牙人從1557年開始租居澳門,時間長達276年,直到鴉片戰爭後的1849年,澳門總督阿瑪勒宣布停止向中國政府繳納地租。

第二節 西方列強襲來

澳門,位居東方的一個小島,它的繁榮令人羨慕。最先搶占這裏的葡萄牙人從這裏獲得了巨大的財富,這引得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等西方殖民者開始對這塊麵積不大,卻很誘人的地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說是興趣,其實是一種侵擾和掠奪它的欲望。於是乎,澳門成為了西方列強們爭相掠奪的“寶地”。

西班牙人嫉妒葡萄牙人,嫉妒他們在澳門獨霸中國海外貿易的局麵。為了改變這一局麵,西班牙開始盤算繞開葡萄牙,直接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澳門—馬尼拉海上貿易航線開通後,西班牙就以加強費率並防禦力量為由,派遣一艘軍艦到澳門購買貨物。然而,狡猾的葡萄牙人發現了其中的端倪,當即攔下了西班牙的軍艦,連人帶船一並扣下。

第一次的試探行動戛然而止,西班牙並未放棄,繼續尋求與中國直接通商的機會。1598年,西班牙派使臣經馬尼拉航線到達廣州,並希望廣州政府劃分出一片地方供其進行長期貿易。廣州政府沒有立即予以答複。這時,葡萄牙人開始說盡西班牙的壞話,希望廣州拒絕其要求。很明顯,這是葡萄牙人希望保住壟斷澳門貿易局麵的居心。最終,廣州政府對西班牙和葡萄牙兩方都未予以理睬。

如此一來,葡萄牙未能如願,便開始自行解決西班牙這塊“絆腳石”。1599年,葡萄牙偷襲了西班牙的商船,卻沒有成功。與此同時,一支西班牙遠征軍在前往印支半島的途中,被風暴卷至澳門附近。軍隊幸存的百餘名士兵,兵分兩路,同時向最近的廣州和澳門求救。結果,到達澳門的士兵被當地的葡萄牙人扣押,另一路向廣州求救的西班牙隊伍也同時被阻止了。在這種情況下,西班牙再也無計可施,不再嚐試與中國的直接貿易。從表麵上看,葡萄牙是在幫助澳門阻止西方列強的瓜分,實際上是在排除異己,保住自己繼續壟斷澳門和馬尼拉的貿易航線。確切地說,葡萄牙人的存在,對澳門來說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荷蘭的迅速崛起,使之躋身為新的海上霸主,毫不客氣地搶走了葡萄牙緊緊“攥住”的東方海上航線。然而,荷蘭的胃口不止如此,奪取澳門才是它的目標。

荷蘭人最初發現澳門,是在1601年9月27日。當時,荷蘭一支小艦隊進攻印尼馬魯古群島,失敗後誤打誤撞來到了中國南海,並發現了澳門。大為驚喜的荷蘭人還沒展開任何行動,就被澳門島上警惕的葡萄牙人俘虜了。葡萄牙人為了不走漏風聲,在短時間內把俘虜的荷蘭人中的17人殺害,隻釋放了兩名少年和一位代理商。葡萄牙人的舉動最終還是敗露了,引發了荷蘭人的強烈憤慨,以至於大大加快了荷蘭人企圖從葡萄牙人手中爭奪澳門的行動。

荷蘭海上霸主的權利越發穩固,同時預示著一場針對澳門的爭奪戰即將爆發。著名的“六二四”澳門保衛戰由此引發,這也是澳門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令澳門人沒齒難忘。

1622年4月10日,荷蘭海軍上將萊耶爾茲率領由15艘軍艦、2000名士兵組成的荷蘭艦隊,從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出發,浩浩蕩蕩地向澳門進發,侵略的野心暴露無遺。先期到達澳門附近的兩艘荷蘭軍艦和兩艘英國軍艦,毫不猶豫地向澳門開炮。當時,正值貿易季節,葡萄牙人留守澳門的官兵很少,與火力強大的敵方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十幾天後,荷蘭主力艦隊到達澳門。經過一番勘察後,萊耶爾茲於6月23日下午派出三艘荷蘭軍艦駛入南海,重擊伽思欄炮台,並聲稱“明天我們將成為澳門的新主人”。

毫無掩飾的侵略,頓時使澳門居民的反抗情緒達到了高潮。葡萄牙司令官薩門托命令各炮台迅速反擊,同時下令全體澳門市民加固炮台工事,挖戰壕,補彈藥。在這種情況下,澳門居民隻有同仇敵愾,背水一戰。

次日清晨,荷蘭軍隊派出兩艘軍艦,以重炮接連轟炸伽思欄炮台。葡軍迅速予以還擊,並擊毀一艘荷蘭軍艦。這一下引燃了荷軍的怒火,大規模的總攻開始了。荷軍總指揮萊耶爾茲率領800名士兵組成的精銳部隊,分乘37艘小艇,在重重炮火的掩護下,登陸澳門。早已埋伏好的葡萄牙士兵隱藏在戰壕內,對剛剛登陸的荷軍展開射擊,擊中了萊耶爾茲的腹部。指揮官中彈,荷軍立刻士氣大減,且戰且退。緊接著,荷軍上校盧奮出任臨時總指揮,率領部隊重返火線繼續戰鬥。重整士氣的荷軍接二連三地闖過封鎖線,來到三巴大炮台附近。操縱大炮的是一位居住在澳門的意大利傳教士,他精於炮術,剛發一炮便擊中了荷軍的彈藥運輸車。“轟”的一聲,大麵積的爆炸使得荷軍損失慘重,兵力銳減。四散逃竄的荷軍士兵被埋伏在山上的葡萄牙士兵大量擊斃。

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激戰,荷軍的戰鬥力明顯減弱。葡萄牙人和澳門居民共同抵抗的勢頭越來越強,使得荷軍不得不悻悻而退。此時葡軍司令下令乘勝追擊。除葡兵外澳門居民、傳教士等,全都加入到戰鬥的隊伍中。他們手持刀槍,從不同方向衝向企圖逃跑的荷軍。麵對從四麵八方衝過來的人群,荷軍頓時手足無措,臨時總指揮盧奮被砍死,士兵們也是死的死傷的傷,潰不成軍。這場激烈的保衛戰,終以荷軍慘敗收尾。“六二四”澳門保衛戰是17世紀海盜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是澳門人勇戰列強的見證,為此澳門把6月24日這天定為“城市日”。

鴉片戰爭以前,澳門不斷受到西方列強的侵擾。英軍就曾采取非法手段輕易登陸澳門。原本趾高氣昂的葡萄牙人,在此時卻沒有任何反抗態度。關鍵時刻,中國政府明確表態,澳門是中國的領土,不需要英國所謂的保護,葡人更無權讓出“保護權”。麵對中國的嚴正之詞,英國最初不以為然,槍口直指中國軍隊。對此,中國政府的回應是:派出8萬名中國士兵進駐澳門,圍殲入侵者,並把12月19日定為最後期限。在中國軍隊的威懾下,英軍最終在期限日的前一天被迫全部撤離。

澳門免遭一劫之後,為加強防範,兩廣總督韓崶於1890年4月前往澳門視察防務,命令澳葡加強構築炮台要塞,加高加固防衛牆,同時增加關閘駐軍數量。在中國政府的庇護下,澳門暫時遠離了硝煙,恢複了平靜。

第三節 無法抹去的屈辱

隨著清王朝逐步走向沒落,其保護南海明珠的能力越發減退。不幸的是,1846年4月新上任的澳門總督阿瑪勒更是野心勃勃,企圖打破中葡之間的關係,在澳門大肆侵權擴張。

阿瑪勒,曾在鎮壓巴西人民起義時失去右臂,號稱“獨臂將軍”。他一上任就加大稅收力度,開始對澳門居民征收地租、人頭稅和不動產稅等,而其中稅收重點就是“征收中國人的稅”。如果中國人拒絕納稅,就會遭到拘留,同時會挨鞭打。不僅如此,阿瑪勒接著又要求停泊在澳門的中國船隻向澳門理船廳登記交稅。這一舉措遭到了中國船民的強烈反對。對於拒不配合的中國人,阿瑪勒采取了武力鎮壓。在接連的炮火中,無辜的中國船民慘遭殺戮,二十多艘帆船沉於大海。在增加稅收的同時,阿瑪勒還在忙著擴張土地。他編造了種種借口:修公路、命名新街道、編門牌號,實現霸占擴張的野心。期間,村民們的莊稼被毀,中國人在東望洋山麓的大批墳墓被毀;氹仔島被當作要塞地區,進行擴建加固。

一係列舉措的順利實施,使得阿瑪勒的倒行逆施更加猖獗。“過去的澳門當局由於屈從和缺乏變通能力,已使這個屬於獨立國家的地區被看作中國的奴隸,並使澳門居民日漸減少……葡王陛下已經宣布澳門為自由港,任何人到澳門監視走私,事實上是毫無意義。”

阿瑪勒把中國海關稅口官員驅逐出境,並口出狂言,公然指責對中國政府在澳門行駛主權的挑釁。接著,阿瑪勒又以英軍為靠山,於1849年3月5日公開指出葡萄牙的海關已經撤銷,不可能允許中國的海關繼續在澳門辦公,並限期8天,勒令中國海關撤出澳門。期限甫至,他便率領數十名葡兵封鎖清海關澳門海關部的大門,砍斷門前的旗杆,毀壞刻有《澳夷善後事宜條約》的石碑,驅趕海關官員。中國政府管轄澳門的官員和物證,一一被阿瑪勒清除。

由於清政府的懦弱,越來越多的中國居民被迫舉家遷離澳門。懦弱的政府沒能力保護本國的居民,那些仁人誌士就會在這時挺身而出。一位澳門英雄的出現,結束了“獨臂將軍”的性命。1849年8月22日,發生了震驚全澳門的“義士沈誌亮智殺阿瑪勒事件”。

沈誌亮,祖籍福建,因經商移居澳門,居住在香山縣下恭都龍田村(今澳門東部三盞燈觀音堂一帶)。龍田村民原本過著平靜的生活卻因阿瑪勒頒布的一係列擴張舉措而失去家園。阿瑪勒不但強迫村民們賤賣房屋土地,還挖壞他們的祖墳,甚至把屍骸棄入海裏。沈誌亮家的祖墳也被破壞了,群情激憤之下,他以聯絡員的身份代表龍田村和周圍幾個村民代表向兩廣總督請願。但是兩廣總督膽小懦弱,怕因此惹惱葡人,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官府無能,沈誌亮再也抑製不住心中的怒火,決定親手解決了阿瑪勒這個惡人。於是,沈誌亮和村裏的郭金堂、李保、張先、郭洪等一批青年開始商量刺殺阿瑪勒的計劃。他們決定借阿瑪勒在道關閘一帶遊獵之際,將其刺殺。

等待了一段時間,刺殺的機會終於來了。8月22日,幾近黃昏,阿瑪勒一副悠閑模樣,來到關閘附近獵鳥,且身旁隻有一名副官隨從。當阿瑪勒饒有興致地來到距離關閘300米處時,沈誌亮提前撒下的野花吸引了阿瑪勒坐騎,坐騎停下來,開始低頭咀嚼野花。這時,沈誌亮高舉著狀紙,跪倒在阿瑪勒麵前,連連喊冤。阿瑪勒沒有多想,順勢接過狀紙,正準備撕開的一刹那,郭金堂從草叢中竄出,舉起竹竿衝著馬蹄猛地一掃。受到驚嚇的馬匹,前蹄高高抬起,全然不顧背上的阿瑪勒。

這時,阿瑪勒用牙咬住韁繩,企圖騰出手來拔槍。說時遲,那時快,沈誌亮在阿瑪勒掏槍之前,動作迅猛地將其下頜砍傷。受傷的阿瑪勒滾落馬背,旋即身首分離。身旁的副官也已身負重傷,僥幸逃脫。阿瑪勒這顆毒瘤被鏟除轟動了整個澳門,“諸夷惴惴不敢出馳馬,十三行皆震懾,華人聞著莫不歡呼相慶”。親手砍下阿瑪勒首級的沈誌亮也因此成為澳門人眼中的大英雄。然而,阿瑪勒被刺事件引發了西方列強的強烈不滿。他們更是以此為由,提出懲罰凶手、巨額賠款的要求,同時開始不斷侵擾廣東政府及當地村民。為了村民免遭傷害,沈誌亮和郭金堂紛紛主動到衙門投案,要用自己的生命換取百姓的安寧。清政府無力與西方列強對抗,便同意懲處沈誌亮和郭金堂。最終,沈誌亮於9月15日在前山英勇就義,郭金堂被發配邊疆。

澳門人無畏的抗爭,沒能換來政府的覺醒。同時,侵略者的侵略行為也並未因此停止。澳門新任總督基馬拉士於1851年11月到達澳門履職。比起阿瑪勒,基馬拉士的侵略野心可謂是更勝一籌,將澳門徹底變成葡萄牙的殖民地就是他的任職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