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海的地理及曆史概況(1 / 3)

惠東縣平海鎮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在1991年2月公布的第一批曆史文化名城(鎮)之一。

平海一名始於明代,因平海山而得名。這裏先秦時為百越之地,秦漢至東晉隸屬博羅縣。南朝宋時屬懷安縣,隋代以後一直隸屬歸善縣。明代在此始置平海守禦千戶所,同時興建所城。清雍正十年(1732年)改千戶所為巡檢司。辛亥革命後改歸善縣為惠陽縣,平海廢司設區。當時,平海管轄的地方,包括黃埠、鹽州、港口、巽寮四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治架構發生變化,平海設置為第十八區,仍屬惠陽縣管轄,以上四鎮則相繼從平海分出,被設置為區、鄉一級政權。黃埠、鹽州於1951年各自獨立設區;港口於1957年成立港口公社,後改設鎮;巽寮於1967年設鄉,後改設鎮,2003年撤銷鎮的建製,改設巽寮管委會。1958年,惠陽縣的東部地區被分出來,新設惠東縣,後惠東縣又並回惠陽縣。1965年重新分置惠東縣,平海從此一直屬惠東縣。

平海,地處廣東省惠東縣最南端,東瀕紅海灣,南臨大亞灣,西與霞衝隔海相望,北距惠東縣城平山鎮52公裏,距深汕高速公路白雲路口38公裏,西南離香港38海裏,距惠州港10海裏。全鎮總麵積136平方公裏,其中,城鎮麵積6平方公裏(規劃城鎮麵積12平方公裏),海岸線33公裏,下轄10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人口3.5萬人,其中城鎮居民1.5萬人。

平海區位圖

平海是稔平半島的物資集散地,也是惠州南部地區海運進出口的重要口岸。境內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北部多山地、丘陵,南部為沿海斷續平原。這裏位於北回歸線南側,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約21攝氏度,年降水量約2000毫米,氣候溫暖,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這裏盛產稻穀、馬鈴薯、蔬菜等經濟作物和對蝦、鮑魚、海膽等著名海產品,自古以來,素有“魚米之鄉”之稱。

海邊防軍事重鎮

平海古城依山傍海,地理位置十分特殊。這裏三麵臨海,一麵背山與大陸相連,城牆周圍有龍山、榜山、虎頭山、竹嵩嶺、大林山、鍾鼓嶺等山嶺環繞,形成一個易守難攻、可進可退的軍事要地。因此,它曆來是海邊防軍事重鎮、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研究嶺南軍事史的一塊“活化石”。

600多年前,平海還是南海之濱一處無名沙灘。從明初開始,它就成為一個海防重鎮。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製定衛所製度,不論在邊防還是海防,都設立衛所。凡軍事上重要的地方設衛,次要的地方設所。大體上,衛下設千戶所,千戶所下設百戶所。洪武初年,平章廖永忠、參政朱亮祖率兵平定廣東之後,便開始在廣東置建衛所。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以島夷之患”,在廣東沿海增設若幹衛所。平海守禦千戶所便是在這個時候設置的。它隸屬惠州衛,下轄210個百戶所,軍士1120人,三分守城,七分屯田,耕戰結合。

重修開城都閫府花公墓誌

元末明初,大亞灣、紅海灣一帶盜寇猖狂,民不聊生。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以抵禦外侵。據說,選城址的花都司是元朝貴族之後,當時降明不過十來年。清乾隆十年(1745年)立的《重修開城都閫府花公墓誌》記載:“公升授於大明洪武都閫之職,建造平海城池,開五屯而養兵,創一城以撫民,靖海上烽煙,衛邊疆社稷,凜凜風棱,金章並列,巍巍功業,竹帛皆書……留傳芳名於千載。”墓誌明確指出,平海城池由花都司“開創於三百六十年以前”。

作為這一史實的佐證的,有鍾城內楊氏族譜。這本族譜記述:第八十世祖楊勳公,於大明洪武十七年,奉旨隨同花都司,從湖北漢陽府漢陽縣禦香山小楊村,來此建設惠州府歸善縣平海城池……

《歸善縣誌》對平海城池也有準確的記述:南頻海東南有平海守禦千戶所,所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堞八百七十一,城門四門上敵樓角樓四窩鋪七……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朝在平海設守禦千戶所,在碧甲設二巡檢司,治所在今平海鎮,隸屬碣石衛。職官有:正副千戶、百戶、鎮撫共10員,吏目1員、司吏1員。平海所城,地處惠州衛與碣石衛之間,與兩衛東西呼應,逐漸成為粵東海防重地。

及至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廢平海守禦千戶所;康熙九年(1670年)複設;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改設遊擊駐所。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順德鎮標左營移駐平海。雍正四年(1726年),改為遊擊參將,設守備1員、千總2員、把總4員、外委7員。雍正十年(1732年),改平海千戶所為平海、碧甲二巡檢司,平海司署設在平海城。其後,又相繼設立平海營參將署、平海營中軍守備署,還設立了平海倉,是直隸歸善縣的屯糧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