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跟骨撬撥術+閉合複位石膏固定術 在腰麻或連硬麻下,患者俯臥位,無菌手術操作,於跟骨結節跟腱止點處插入一根斯氏針,針尖沿跟骨縱軸向前並稍偏往外側,至關節麵下方後撬起,撬撥複位後以無菌單包裹患足,助手以自製鉸鏈型夾棍側方擠壓複位糾正跟骨骨折側方膨窿處,c臂機側、軸位透視跟骨,複位滿意後,於撬撥針下方1cm處插入一根粗克氏針至跟骨前方,粉碎骨折時,也可將克氏針穿過跟骰關節,針尾可折彎於皮外,亦可剪斷後埋於皮內,拔除撬撥針,然後固定於蹠屈位石膏內,6周後去處石膏和克氏針。
(3)切開複位鋼板螺釘內固定術 在連硬麻下,取側臥位(如雙側骨折,取俯臥位),取外側之“l”型切口,起於外踝尖上約4cm處,位於腓骨後緣與跟腱之間,切口在足跟與外踝中點處彎作圓弧行延伸走行於外踝與足底之間,達第五蹠骨基底部,掀起跟腓韌帶,腓骨肌腱連同腱鞘被一同掀起,腓腸神經位於皮瓣之內,以幾枚細克氏針打入距骨及外踝用以牽開皮瓣,顯露距下關節,以斯氏針打入跟骨結節,牽引並外翻內移以利複位,撬起外側壁骨折,以骨鑿將關節麵外側骨塊頂起,臨時以克氏針固定後術中透視,待關節麵複位滿意後,根據情況選擇僅使用螺釘和克氏針的有限內固定或“y”或“h”形鋼板固定,在骨折固定較為牢固時可在缺損處植骨,但一般不需要植骨。為了有利手術創口愈合,可在短期內以石膏固定患足。
3.治療結果
(1)療效評定標準
優:患足疼痛症狀消除行走無困難,能恢複正常工作,貝氏角在40°±5°以內,距骨體橫徑增寬比率≤10%,各種並發症發生率<15%;良:有輕微疼痛症狀,走遠路時稍有困難,能滿足生活及工作要求,貝氏角在30°±5°以內,距骨體橫徑增寬比率≤20%,各種並發症發生率<25%;可:有輕度的持續性疼痛,走路多時可加重,能基本滿足生活及工作需要,貝氏角在20°±5°以內,距骨體橫徑增寬比率≤30%,各種並發症發生率<35%。
(2)療效評定結果
本組134例,76例術後x線片示貝氏角在40°±5°以內,距骨體橫徑增寬比率≤10%,58例術後x線片示貝氏角在30°±5°以內,距骨體橫徑增寬比率≤20%,術後以石膏固定4~6周,6周後x線片示骨折基本愈合,囑患者功能鍛煉,經3個月至1年左右門診隨訪,優76例,良56例,差2例,優良率98.5%。患者基本在術後3個月正常活動。其中有2例同種異體骨植骨術後有明顯滲出,有4例切口皮膚發黑,2例皮膚壞死,經換藥而愈。
4.討論
(1)分型的研究
跟骨骨折是一種很常見的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而關節內骨折占跟骨骨折的70%~75%。按解剖部位分為關節外骨折(跟骨結節骨折、跟骨載距突骨折、跟骨前端骨折、接近跟距關節的骨折)與關節內骨折(外側跟距關節塌陷骨折、全部跟距關節塌陷骨折)],essex.lopresti分類法又常把關節內骨折分為舌形骨折和關節壓縮型骨折。但這些分類的缺點是不能準確地了解關節麵損傷情況,對治療和預後缺乏指導意義。因此,大量ct分類方法應運而生,較常見的sanders分類法基於冠狀麵ct掃描,相信在今後的臨床工作中會逐漸成熟。
(2)並發症的問題
跟骨骨折的主要並發症有:①傷口皮膚感染、壞死;②神經炎、神經瘤;③腓骨肌腱脫位、肌腱炎;④距下關節和跟骰關節炎;⑤跟痛。本組病例,39例切開複位,有4例切口皮膚發黑,2例皮膚壞死,經換藥而愈。植骨病例中,我院曾行自體骨植骨術、同種異體骨植骨術及骨生長誘導劑植入術,有2例同種異體骨植骨術後有明顯滲出,考慮人體排異反應,因此若需植骨,應首選自體骨,若加入骨生長誘導劑更佳。
(3)分類治療的原則
跟骨骨折臨床多見,我科的治療原則是以保守治療為主,若手術也首選有限內固定,手術治療須防止感染及皮膚壞死。對於關節外骨折(除有移位的跟骨結節骨折)宜行閉合手法複位石膏固定,對於有移位的跟骨結節骨折及關節內骨折之舌狀骨折,宜行撬撥術結合手法複位後石膏固定,臨床療效較佳。對於關節內骨折之塌陷嚴重者,宜取切開複位鋼板內固定術為佳。而對於基層醫院無很好之醫療設施時,也可行撬撥複位+x線攝片後石膏固定。要充分相信患者的主動功能鍛煉,通過他們的積極鍛煉,磨造關節麵,也可彌補複位不佳之不足。對於有手術指征的新鮮跟骨關節內骨折,手術時間一般選擇在傷後5~10天進行,對於舌狀骨折,可以采取撬撥複位克氏針內固定,對於關節內骨折,軟組織條件好的,采用外側入路,切開複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或螺釘克氏針內固定術,對於軟組織條件差的或全身情況不允許切開複位的,則予以有限切開複位。
(4)治療方法的進展
對於跟骨關節內骨折是否手術,多年來一直存在爭論,由於缺乏統一的分類方法和術後評價標準,各種治療方法都有好的和不好的結果的報道。單純用x線片分類骨折,難以識別關節內骨折實際的粉碎情況以及骨塊的移位程度,同一型骨折,由於骨折和移位不同,會有明顯不同的治療結果。近10年來,治療跟骨骨折的主要進展之一是采用了ct分類骨折,以及在手術方法上的改進。ct分類使我們對關節骨折的病理變化更加清楚,使用標準入路和術中透視可明顯減少手術並發症。各種專用鋼板的出現,使內固定更加穩定,患者可早期活動。大量病例已證明跟骨關節內骨折如要獲得好的功能,應該解剖複位跟骨關節麵及跟骨外形,但即使是達到解剖複位也不能保證一定可以獲得好的功能。因此,calhoun指出:“事實上,不好的複位還不如不複位。”。對於跟骨骨折的治療,我們在最初就應該注意到它的分型,預見它可能的預後,從預後的角度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我們既不能為了追求完美的x線片,而忽略了主體的人,手術越做越大,而預後並不很好,也不能畏縮不前,唯恐避之不及。跟骨骨折畢竟是一個很複雜而難以治療的骨折,很容易發生一些諸如皮膚壞死、術後感染等並發症,對於它的治療還在進一步的探討中。我科以跟骨撬撥術+閉合複位石膏固定,對於跟骨關節外骨折及部分關節內骨折有著很好的療效,而對於關節內塌陷骨折,經有限內固定或鋼板內固定也取得了較佳的療效。
(八)外展牽引固定器治療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迄今尚有很多臨床問題未能很好解決,最主要是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兩個問題。
根據我國國情,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懼怕手術者為數不少,並且有部分患者尚有手術禁忌證。對這些患者是放棄治療,還是積極開展非手術治療方法的探討,我院傷骨科從20世紀70年代初起開展了股骨頸骨折非手術治療的研究。觀察了我科曆來應用傳統夾板及以後外展夾板加上牽引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情況。總結了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在1976年根據傳統夾板的治療方法和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的基本原理相結合,並應用力學分析,逐步改革股骨頸骨折的外固定器械,研製成功了股骨頸骨折“外展牽引固定器Ⅰ型”,曾稱“外展活絡牽引夾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