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諸葛亮篇(3 / 3)

[譯文]所謂舉措之政,就是重用正直的賢者抵禦奸佞之徒的禍害。治理國家如同調養身體,調養身體重在調養精神,治理國家則重在任用賢能。調養精神求的是長壽,重用賢能求的是國泰民安。國家之輔佐者就像屋宇的棟梁,不可過於細弱,否則無法支撐局麵。所以治理國家若能重用賢人抵禦奸佞之徒的禍害,國家就能安定。屋柱用圓直的木材作成,最為堅實;輔佐朝政任用正直之士,最為明智;直木通常生長於幽深的密林裏,正直之士大多出於地位低下的群落。所以君王在選拔人才時,有必要在民間尋覓。堯舉逸人、湯招有莘、周公采賤,這些典故都在說明因為得到了正直有為之士,才使得天下太平。

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惡廣及四海,不敢遺小國之臣,下及庶人,進用賢良,退去貪懦,明良上下,企及國理,眾賢雨集,此所以勸善黜惡,陳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務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或有小吏因公為私乘權作奸,左手執戈右手治生,內侵於官,外采於民,此所苦一也;或有過重罰輕,法令不均,無罪被辜,以致滅身,或有重罪得寬,抉強抑弱,加以嚴刑枉責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縱罪惡之吏,害告訴之人,斷絕語辭,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長吏數易守宰,兼佐為政,阿私所親,枉克所恨,逼切為行,偏頗不承法製,更因賦斂傍課采利,送故待新,夤緣征發,詐偽儲備,以成家產。此所苦四也;或有縣官慕功,賞罰之際,利人之事,買賣之費,多所裁量,專其價數,民失其職,此所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

[譯文]所謂考黜之政就是升遷那些治績良好的官吏,罷黜那些治績不好行為不端者。

英明的君主,應當是心地光明,明辨善惡,用人不看出身,唯才是舉,對於貪婪之輩無能之士果斷裁除,這樣,才能使賢士彙集,國泰民安。

而遷善黜惡首先要做到了解人民疾苦。人民通常身受五種痛苦:貪官汙吏假公濟私,乘權作奸,對上蒙騙朝廷,在下欺壓百姓。此為一苦。

犯重大過錯者,卻隻課以輕微懲罰,無罪者卻蒙冤受刑甚至殺身喪命;或者犯重罪者而得寬大,強者受到支持,弱者倍受欺淩。此為二苦。

官吏放縱罪惡,殘害告狀之人,銷毀證據,掩蓋真相草菅人命。此為三苦。官吏狐假虎威,結黨營私,擅自更改賦稅,處處借機飽納私囊。此為四苦。官吏貪功,虛報開支,貪占公款與民爭利。此為五苦。如上五事,乃民之五害,對這種官吏一定要依法治罪。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臣怨,罰妄加則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讒之敗。夫將專持生殺之威,必生可殺,必殺可生,忿怒不詳賞罰不明教令不常以私為公,此國之五危也。賞罰不明,教令有不從。必殺可生,眾奸不禁;必生可殺,士卒散亡;忿怒不詳,威武不行;賞罰不明,下不勸功;政教不當,法令不從;以私為公,人有二心。故眾奸不禁則不可久,士卒散亡其眾必寡。

[譯文]所謂賞罰之政,就是獎善罰惡。獎賞是為了激勵人們去建立功業,懲罰是為了禁絕人們為惡。賞不可不公平,罰不可親疏有別。要讓人們知道怎麼才能得到賞賜,則勇士也就會知死而無畏;要讓人們知道觸犯了什麼要受到懲罰,則不軌之徒也不敢輕意妄為。所以賞不可虛設,罰不可妄加。賞虛設,不能兌現,有功之臣就會不滿;罰妄加,不分善惡,剛正直言之士就會因無端受罰而產生怨恨。春秋時,就有因羊羹分配不均而造成內亂、楚王因聽信讒言妄罰直臣而導致敗亡的實例。一軍之主帥把持著生殺大權,該殺的不殺,不該殺的卻殺,忿怒不詳,賞罰不明,法令常改,假公濟私,這樣必會給國家帶來危害。賞罰不明,下麵的人就會對你的命令有所不從;該殺的不殺,邪惡勢力就不會得到壓製;不該殺的殺了,人心就會散亂,眾叛親離;忿怒不詳,就不可能產生威懾力量;賞罰不明,就不能激勵人去爭立功勳;政教不當,法令就不能得到貫徹;假公濟私,下麵的人必會產生二心。所以,邪惡勢力得不到壓製,國家就不會長久;眾叛親離,跟隨你的人必定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