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羅士誠的結局(1 / 3)

在一片芬芳翠綠的平原上,一隊隊的鮮卑士兵,正齊聲哼唱著這首歌謠,緩緩前行。做為軍歌,這首歌顯然有些悲涼,仿佛不太適合即將出征的軍隊。

但就是伴隨這首歌,他們攻城略地,征戰四方。歌謠的作者正是當今大衛皇帝獨孤垂的兄長,另一位彪炳青史的名將獨孤恪所做。獨孤恪掌兵將將,有失放縱之嫌,但正是這略有些拖遝的製軍風格,卻造就了戰無不勝的神話。獨孤垂憑生最佩服的就是這個兄長,鮮卑軍人更是早將恪奉為神明一般的人物。於是大衛軍中,至今仍流行這首歌謠。

我們久違的羅士誠做為大衛軍騎郎將,正跟隨獨孤德行走在大軍的左側,此次,大衛軍北出代穀的計策正是他獻上的。多年來,羅士誠轉折東西,為的就是要報赫天到對他的回護之情。當年晉陽秦宮前一別,竇將軍殉國身滅,天王一脈(特指姚長東一係)全葬身於火海,一同歸去的還有幾千名氐族的大好男兒。每每想起這些兄弟的麵孔,羅士誠便會從噩夢中醒來,醒來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最惡毒的詛咒,奉送給刻有鮮卑字樣的木牌。他不但恨獨孤占,同樣他也恨所有的鮮卑獨孤。上次在大河邊,他曾有報仇的機會,但那一夜仿若神靈附體的獨孤占,不僅奇跡般的斬殺脫拔矽的全部人馬,還展現了令人迷惑的大度。表情輕鬆的放了他一條生路被仇敵放生,對於羅士誠來說,是刻骨銘心的恥辱。

今天他終於獲得了再次的機會,鮮卑獨孤將起內訌的消息傳來,羅士誠就立刻起身赴會,憑借多年來積攢的錢財,買通了獨孤德身邊的謀士,並有了獻策的機會。

他的計策的確很妙,因為鮮卑鐵騎利於曠野衝擊,而北出代穀之後,一路都是山陵溝壑,因此對於騎兵為主的大衛軍來說,是基本放棄的計劃。但無巧不書的是,獨孤垂定下了輾城與信都相望的大戰略之後,為彌補兵力不足的缺陷,龍城的馬步新兵正好調來勤王,今兒成為施行這個計劃的保證。

如今,一路行來,還是頗為順利的。據打探來的消息看,漢府軍的頭號智將李介甫,終於出了一步昏招。竟然將平城的守備調往晉陽,來拱衛漢府。按說也不能算錯,但前提是羅士誠這邊沒有提出來北出代穀的作戰方略。

有時候戰爭的勝負,並非是因為某一方的重大失誤,更多的時候是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巧合。前麵再走三百裏,便是平城了,憑借養兵多時的龍城軍,攻下一座小城是非常容易的。非常容易的,一切良好的消息,讓羅士誠恨不能直接越過平城直進晉陽。

但無論是謹慎的獨孤德還是快殺紅眼的羅士誠,都清楚的知道,平城做為戰略支點的重要性。於是他們繼續前期製定的計劃,按照進度慢慢進逼至平城。

平城的守備如今隻剩下區區一營三千人的廂軍,校尉杜繼正是剛剛從少年軍分配來的青年軍官,在幾個月前剛剛結束的戰役中,他的軍功其實很不錯的,在竇泓的指揮下,他最高的記錄是一天六戰,斬顱七百。一個人能砍下七百顆頭顱,絕對可以證明他驚人的武技和膽魄。但他能得到千總位置卻是因為他那和武技一樣高明的謀略。原本他這樣的人才,是應該留在府軍或者近衛軍任職的,但負責分配的崔宏、崔世謀兩兄弟,卻犯起了讀書人的呆氣,嫌他的殺孽太重,恐怕不利於漢府軍不屠城的策略,故而將他分配到廂軍序列中,老鬼聽說後,特意修書加以挽回,於是杜繼的才氣又引起了付桓的注意,恰好整軍過程中,原來的校尉被獨孤永抽調走了,付桓順水做給兩個大佬人情,即放走了校尉官,又提拔了杜繼,無論河東公還是代候都皆大歡喜。付桓也是沒辦法,漢王寬宏大量是出了名的,毫不嫌棄他這個叛主的降臣,但別人對他卻也是出了名的冷淡,'當初就是你們這些草原上的野人,反叛過來,又反叛回去,沒完沒了的折騰,後來還學會教唆人啦?害的死傷了不少的手足,如今漢王容你,我們可不容你!'

付桓這個左右逢源的安排,隻是為了不得罪人,確實是無心的,但正是他的隨手一著,卻造成了大衛軍不小的麻煩。

平城下,戰火紛飛,慘烈攻城的戰事隻有用糜爛來形容。不僅僅因為杜繼治軍的能力,還因為器匠營的統領高蘇文這些年來,逐步退出了軍界的核心,盡管別人替他不值,但高蘇文自己倒很安心於器匠營的工作,甚至他還把這樣的安排視為漢王對自己的眷顧,畢竟戰場上生死隻在一瞬間,能踏踏實實的做後勤和軍備研發的工作,也不乏是一種養老方式。

於是器匠營這些年在高蘇文的領導下,相繼研製出的各類武器,花樣迭出,式樣新穎,在守城方麵的設施更是完善。有了利器,再加上後起之秀的杜繼,使得衛軍四個時辰,分三部輪番攻城的進展近乎於零。

杜繼指揮守城遊刃有餘,衛軍的進攻,在他指揮下,逐一瓦解,手下的士兵們,望著他的眼神早就不是當初的羨慕和懷疑了,換成由衷的敬佩了。但他現在並不得意於自己的武功,他更心急的是,如何才能將朝廷軍北出代穀的消息傳出去,由於獨孤德的謹慎,在攻城之初,就圍城三十裏設置巡遊士兵,避免任何走漏消息的可能,而且即便沒有這些巡遊士兵,幾萬大軍團團圍住了本來就不大的平城,杜繼也真是沒辦法輕易派信使出去。

看見羅士誠似乎比獨孤寶、獨孤會兩父子還著急的樣子,獨孤德直犯嘀咕,心說:“這家夥究竟的目的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