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爆竹聲裏送窮神(1 / 2)

每年春節,我國民間都有迎財神的習俗,與之相對應,有的地方還送窮神。一迎一送,有破有立,曆史都很悠久,隻是送窮神的儀式要簡單一些,也不像迎財神那樣婦孺皆知,深入人心。

先說財神。財神本是道教所創。道教創立的神祇很多,其中影響最大的,在古代要數福祿壽三星,現代則非財神莫屬。財神又稱趙公元帥,相傳本名趙朗,字公明,秦漢時人,是張道陵天師的門徒,平時騎一隻黑虎,為張天師守衛煉丹爐,後來便由張天師啟奏天帝做了神仙。出身就隻是個保衛人員,難怪財神在道教神仙隊伍裏位置並不高。然而位置並不一定與權威成正比,“福”也罷,“祿”也罷,“壽”也罷,都不及錢財來得直截了當,這正是現代人崇奉財神的緣故。

再說窮神。窮神既不屬於道教,也不屬於佛教,什麼教派也不是,似乎也不屬於魔鬼一流。據錢鍾書先生《管錐編》考證,唐代我國民間便開始盛行送“窮鬼”,然而隻稱“鬼”而不稱“神”。明清之後,“窮鬼”才被尊為“窮神”。到底是神是鬼,也沒人說得清。

雖然形象不佳,但要論出身,窮神竟勝出財神好多。屈原在《離騷》裏自敘,他是“帝高陽之苗裔”,就是說他是顓頊的後代,其實已是很遙遠的後裔了,尚且引以為驕傲;而窮神卻是顓頊的嫡親兒子,何等了得!這位顓頊之子叫什麼名字,史無記載,我們隻知道他生前好穿破衣,好喝稀粥,專在窮村陋巷裏流浪,但絕不是什麼避世高人,隻是個意誌消沉好吃懶做的主兒,或者說竟是上古時代的嬉皮士。他後來就死在陋巷裏,當然是在流浪中饑寒而死的。這樣的人物做了神,能有好果子給我們吃嗎?他發自內心地喜歡窮愁潦倒,喜歡饑寒交迫,巴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緊跟他去流浪。於是窮神的危害便代代相繼,人們為了送走窮神殫精竭慮,用盡了各種辦法,竟是一場曠日持久的人民戰爭。

經曆了無數代的延續,送窮神的辦法仍隻簡單幾種,也實在難得創新。時間大抵是在正月初五日(俗稱破五),有的地方是拿一張紙,畫一位蓬首垢麵的女子,是為窮神像,把那畫像縛於草把之上,恭恭敬敬送出門。有的地方剪紙做婦人狀,丟棄在大道邊。還有的是在破五時,起個大早,掀起炕席,掃掉炕上的積塵,倒掉完事。送法雖各異,但都不免有點“想當然耳”的意思,近乎精神自慰。

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窮神是不請自到,更難送。此公既不喜美味佳肴,也不喜錦衣繡裳,更不愛高屋大廈、美女佳人,甚至連好聽的奉承話也不要聽(但惡語相向怕更要不得),如何敬之送之,實在是天下第一難事。趙公元帥倒是很吃敬奉,但是,費上九牛二虎之力把他老人家請動了,他老人家騎黑虎執鋼鞭威風凜凜來了,到門口探頭一看,蓬頭垢麵的窮神老爺尚在貴府高臥,也隻得拂袖而去。所以,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解釋為“請財神容易送窮神難”,似乎更合理些。

可是,總不能不作為呀!“盡人事而聽天命”嘛!於是今年送明年送,老子送完兒子送,子子孫孫不停氣地送,最遲從唐代開始,送到明清,送到民國,頑強似愚公移山,卻未曾感動上帝。間或也有送走的時候,那或許是窮神呆膩了,要換個地兒逍遙吧,不窮此處窮彼處;時間不長,就又打道回府。他要高興時,還叫你有破衣穿,有稀飯喝;要是發了脾氣,就叫你顆粒無收,餓殍遍野。

與民間送窮相匹配,文人們也早就拿出看家本事,寫詩著文,或甘言求情,或口誅筆伐,開創了漫長的逐貧文學創作史。據《管錐編》考證,漢代的揚雄是曆史上第一個寫送窮詩的,詩名《逐貧賦》。從詩中看,那窮鬼如影隨形,日夜不離,任憑把他送到高山,趕進大海,卻依舊精神抖擻緊密相隨,實在苦不堪言。名為“逐貧”,實在是受貧窮折磨忍耐不住而發出的呻吟之聲。此後寫送窮詩文的前赴後繼,代不乏人,角度不同,形式各異,但大致上和揚雄一樣,是痛楚的呻吟,或者不過出口悶氣罷了。

既然趕不走,又何必枉費心機?於是有人便不送反請。第一個這麼做的是唐代的大文豪韓愈。韓愈在《送窮》詩中寫道:本來已經把窮鬼恭送出門,臨別之際,想到此公很快還會返回,何必徒費精神,而且有傷和氣,於是賠禮道歉,恭請窮神回家高坐。曠達明白如此,難怪他是大文豪了。然而,這似乎更暴露出文人們黔驢技窮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