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0日,柳子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6)呂劇
呂劇是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曾名“化裝揚琴”、“琴戲”,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坐腔揚琴)發展演變而來。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戲曲改革中由山東省戲改組定名呂劇。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呂劇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兼唱曲牌。曲調簡單樸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種。呂劇的伴奏樂器分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其次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嗩呐等,可視劇情酌情增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樂器。伴奏多采用“學舌”(對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場伴奏樂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鑼、小鑼、大鐃鈸、堂鼓、打鼓等。鑼鼓經均從京劇等劇種吸收而來。
呂劇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聲為主,個別高音之處則采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處理,聽起來自然流暢。呂劇的唱腔講究以字設腔,以情帶聲,吐字清晰、口語自然。潤腔時常用滑音、顫音、裝飾音,與主要伴奏樂器墜琴的柔音、顫音、打音、泛音相結合,與上下倒把所自然帶出的過渡音、裝飾音渾然一體,使整個唱腔優美順暢。
(17)碗碗腔
碗碗腔是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又名“燈碗腔”,“阮兒腔”。前者因擊節樂器小銅碗和演皮影需用燈盞照亮子而得名;後者因主奏樂器阮鹹(即月琴)而得名。1958年易名“華劇”,一般仍稱“碗碗腔”。碗碗腔在形成過程中吸收老腔的藝術成分較多,為與老腔相區別,關中東府人又稱其為“時腔”。主要盛行於陝西大荔、朝邑、渭南、西安、戶縣、綏德、米脂、洋縣、西鄉等地。山西晉南及晉中的孝義,河南西部的靈寶、陝縣、盧氏,甘肅的蘭州等地也有流行。
(18)曲劇
曲劇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舊時也稱“高台曲”或“曲子戲”,有些地區又稱“南陽曲子”。曲劇流行於河南全省及其周圍鄰近地區,是在當地流行的曲藝鼓子曲(洛陽曲子、南陽曲子)和踩高蹺的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受到其他劇種的交叉影響發展而成的。
曲劇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雜牌小調與河南的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於1926年經由臨汝縣農民組成的同樂社搬上戲劇舞台,從而正式發展為戲曲劇種,其中的“高蹺曲”由去掉高蹺拐子的演員登上戲劇舞台,是曲劇由民間歌舞演變為“高台曲”這種正式的戲曲形式的一個質的飛躍。
(19)蒲劇
蒲劇即“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因興於山西晉南古蒲州(今永濟)一帶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主要流行於山西及陝西、河南、甘肅、青海、內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山西蒲州與陝西同州(今大荔)、朝邑,河南陝州(今陝縣)、靈寶,地處黃河中遊,居黃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東的三角地帶,彼此隔河相望,長期以來有著經濟、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風俗習慣、語音、方言也大體相同。明末清初,這一帶已有“亂彈”流行。後來,分別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與同州梆子雖為兩個劇種,但實同源於此。它們唱腔相似,戲路相通,今雖各有不同發展變化,然兩地藝人均自稱為“亂彈”。孔尚任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平陽竹枝詞·亂彈詞》中,稱道平陽(今臨汾)亂彈名小旦葵娃“花梆子”碎步異常出色,可知當時晉南亂彈流行的盛況。同州梆子,本即秦腔,乾隆年間嚴長明在《秦雲擷英小譜》中記述秦腔名旦祥麟,渡黃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也可知山陝兩地的梆子腔彼此相通。蒲州、同州的藝人一直有相互搭班演戲的習慣。嘉慶年間,北京有“山陝班”演出,直到光緒、宣統年間,蒲州和同州藝人仍有在北京同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須生郭寶臣(元元紅,蒲州梆子藝人)和白長命(蓋陝西,旦,同州梆子藝人)演出《鞭打蘆花》就是一例。故京、津、直隸(河北)一向謂之“山陝梆子”。此外,他們還有過共同組班南下,在湖北襄陽老河口演戲的經曆。山陝梆子對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曾起過重要的作用。
(20)評劇
評劇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評劇俗稱蹦蹦戲、落子戲,又稱平腔梆子。1935年改稱今名。1910年前後形成於唐山。評劇在民間說唱蓮花落和民間歌舞蹦蹦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原來形式單調,經成兆才等藝人改革,將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由演員扮演劇中人;以蹦蹦音樂為基礎,吸收冀東民間音樂素材,創造出行當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樂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戲。
評劇在現代戲的創作演出方麵影響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鳳霞演出的《劉巧兒》、《祥林嫂》、《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東北韓少雲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歡迎。
(21)二人台
二人台是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及山西、陝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戲曲劇種。俗稱“雙玩意兒”,又稱“二人班”。因為其劇目大多采用一醜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以內蒙古呼和浩特為界,分為東西兩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不久才統稱二人台。2006年5月20日,二人台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2)龍江劇
龍江劇是我國最年輕的戲曲劇種之一。“紮根黑土,博采眾長,適應時代,自成一家”的黑土藝術風格使它在琳琅滿目的地方戲劇種中獨具神韻。
龍江劇是20世紀50年代末誕生在黑龍江的地方戲曲新劇種。1958年,在東北三省協作區會議上,周恩來提出要發展東北地方戲曲後,黑龍江省以二人轉、拉場戲的音樂為基礎,吸收東北民間音樂,把說唱和歌舞演唱的形式逐步豐富、發展成戲曲形式,1960年8月正式命名為龍江劇,並組成黑龍江省龍江劇實驗劇院。
(23)新城戲
新城戲是20世紀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葉,以流傳於吉林省扶餘一帶的滿族曲藝八角鼓為基礎而逐漸發展而成的。因為扶餘鎮曾是清朝新城府治所,故而定名為新城戲。
(24)黃龍戲
黃龍戲是吉林省地方劇種,是農安縣創作的地方戲曲新劇種,因農安曾是遼代有名的黃龍府而得名。黃龍戲產生之初,隻有小生、小醜、小旦三行,後在實踐中充實了刀馬旦、老生和老旦。音樂主要分生、旦、醜行當唱腔、表演及化妝、服裝等基本上依照京劇的路子。
黃龍戲的唱腔音樂以當地流行的“本地皮影”為基調,吸收了東北大鼓、太平鼓和民間小調的精華,形成獨具特色和唱腔的黃龍戲。黃龍戲的內容主要反映遼金時期曆史人物在黃龍府一帶的活動,聽起來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極具表現力,其中四大劇目《魂係黃龍府》、《大漠鍾聲》、《聖明樓》、《摩托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國獲大獎,也是其代表作。
2.南方劇種
(1)楚劇
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曆史。舊稱哦嗬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是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嗬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的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楚劇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黃岡、荊州、鹹寧、宜昌、黃石七地市40餘縣。
1922年,楚劇逐漸接受京、漢劇及文明戲的影響,演員和音樂工作者開始分工,唱腔上創造了[打腔]和[起腔]等腔調,劇目也開始變單出戲為本戲,並采用一些京劇、漢劇的道具。1927年前後,楚劇整理和創作了《思凡》、《趕齋》、《賴婚》、《汲水》、《董永賣身》、《張朝忠》、《小清官》、《烏金記》等60多個劇目,《葛麻》是解放後享譽全國的楚劇劇目。近年編演了《虎將軍》、《中原突圍》等。
楚劇貼近生活,緊跟時代,表現手段豐富多樣,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充分顯示了鄂東一帶地方文化的特色。
(2)鳳陽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是“鳳陽三花”(鳳陽花鼓、花鼓燈、花鼓戲)之一,因起源於鳳陽縣長淮衛,故又稱“衛調花鼓戲”。
清代中葉,長淮衛一帶盛行一種在山歌、號子的基礎上形成的曲調,常被作為花鼓燈文場中的主要曲調來演唱,後來,藝人們吸收泗州戲與外來劇種的營養,根據說唱中的人物、情節進行表演,逐漸向戲劇演變,至光緒年間,形成花鼓戲。
民國初期,鳳陽花鼓戲進入全盛期,許多知名藝人如陳廣仁、李西、喬成、顧懷功等活躍於沿淮一帶的農村舞台。經常上演的劇目有《吳漢殺妻》、《東回龍》、《西回龍》、《大隔簾》、《小隔簾》等70多出。花鼓戲伴奏隻有鑼鼓,沒有弦樂,其中的三大件(鑼、鼓、鈸)必不可少,演奏為4~6人,大多由演員兼任,講究鑼跟人,人跟鑼,互為幫襯。
以前,鳳陽花鼓戲具有“以唱為玩”的業餘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演員皆為男性(女角由男性反串),唱腔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鳳陽縣人民政府曾兩次搶救該劇種,先後兩次成立鳳陽花鼓戲劇團,並吸收女演員參加演出,他們將“鳳陽三花”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創作出鳳陽花鼓《全家樂》,國家領導人董必武觀看後給予很大鼓勵。
(3)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流行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實際上它來自皮簧合流後的徽戲,與閩西漢劇同屬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用中州官話演唱的劇種。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廣東漢劇的表演程式與京劇、湘劇、祁劇、湖北漢劇等劇種大同小異,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它的武功屬南派,臉譜有百多種,以黑、紅、白三色為主,黑色象征剛勇,紅色象征忠賢,白色和青色象征陰險、奸詐。廣東漢劇的音樂唱腔以皮黃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調等,並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樸實淳厚,高昂悲壯,是廣東漢劇音樂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其角色行當分公腳、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紅淨、烏淨、醜腳9大行。它的伴奏樂器也頗有特色,頭弦、大蘇鑼及號頭是廣東漢劇特有的伴奏樂器。廣東漢劇傳統劇目有800多個。較著名的有《百裏奚認妻》、《齊王求將》,現代劇目《一袋麥種》。
(4)桂劇
桂劇是廣西的主要劇種之一。俗稱桂戲或桂班戲,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劇種。做工細膩貼切、生動活潑,借助麵部表情和身段姿態傳情,注重以細膩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戲,也多是文做。流行於桂林、柳州、河池、南寧等地市和梧州地區北部操「官話」的城鄉,深受桂林人民的喜愛。
由於桂劇的曆史與徽劇、漢劇、湘劇、祁劇有密切的血緣關係,所以它的劇目多與皮黃係統的劇種相似。它融合、吸收昆山腔、弋陽腔和亂彈等幾種戲曲聲腔,形成了以彈腔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雜腔小調等五種聲腔藝術的劇種。其“彈腔”則分“南路”(二黃)、“北路”(西皮)兩大類。它們的反調形式“陰皮”和“背弓”,又都自成體係。伴奏樂隊亦與其他皮黃係統的劇種一樣分為文場、武場。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嗩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樂器;後者使用脆鼓(板鼓)、戰鼓、大、小堂鼓、板(紮板)、大鑼、大鈸、小鑼、小鈸、雲鑼、星子、碰鈴等。
桂劇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貼、夫;淨行則分為淨、副、末淨;醜得隻分醜和小醜。
(5)徽劇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黃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
清初,徽劇盛行於安徽及江浙一帶,在南方流布甚廣。清中期,風靡全國。清乾隆年間,“三慶”、“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名噪華夏,這就是著名的“徽班進京”。清道光、鹹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漢劇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京劇。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徽劇是一個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是新安文化燦爛篇章的重要一頁。
(6)荊州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舊稱“花鼓子”、“天沔花鼓戲”。它是明末以後在江漢平原三棒鼓、踩高蹺、采蓮船等民間演唱形式上不斷吸收其他劇種的劇目、聲腔和表演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鄉土戲曲。流行於原荊州所轄各地區,波及鄰近的鄂南、湘北等地。
荊州花鼓戲演出活動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是清道光年間,大體經曆了尚未形成“劇”的“田園時期”,初具戲劇形態的“草台時期”,引入絲弦伴奏的“絲弦時期”,“文革”十年的“消退時期”,20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末的“鼎盛時期”。
(7)紹劇
紹劇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杭州地區和上海一帶,因其形成於紹興,並以紹興地區各縣為流行中心,1953年定名為紹劇。
紹劇的主要唱腔曲調為〔二凡〕、〔三五七〕和〔陽路〕。紹劇劇目頗為豐富,例如《龍虎鬥》、《女吊》。紹劇後期也發展了部分取材於《西遊記》的猴戲,名演員六齡童(章宗義)的孫悟空,別具一格地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正義的藝術形象;七齡童的豬八戒,集詼諧、灑脫和笨拙、善良於一身,塑造了一個可笑、可愛、可氣而又十分值得同情的生動形象,都使觀眾叫絕不止。他們演出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曾經轟動一時,並受到毛澤東和文學家郭沫若的讚賞。
紹劇較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龍虎鬥》、《後朱砂》、《龍鳳鎖》、《蘆花記》、《雙貴圖》;新編曆史戲有《於謙》、《斬魏征》;現代戲有《血淚蕩》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已拍攝成電影。
紹劇的著名演員有梁幼依、吳昌順、陸長勝、筱玲瓏、林芳錦、汪筱奎、章宗信(七齡童)、章宗義(六齡童)、筱昌順、陳鶴皋、章豔秋、王振芳(十三齡童)、錢慧韻、筱豔秋等。
(8)四川曲劇
四川曲劇是重慶地方劇種之一。又稱曲藝劇。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曲藝四川清音和四川揚琴發展形成的新劇種。流行於重慶以及除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藏族自治州以外的四川大部分地區。
(9)雲南花燈
雲南花燈戲淵源於明代或更早一些時候的民間“社火”活動中的花燈,流行於全省各地和四川、貴州個別地區。
由於各地語音有別和藝人演唱的不同,流行在不同地區的花燈又接受了不同的曲種、劇種或民歌小調的影響,故雲南花燈又分有昆明、呈貢花燈,玉溪花燈,彌渡花燈,姚安、大姚、楚雄、綠豐花燈,元謀花燈,建水、蒙白花燈,嵩明、曲靖、羅平花燈,文山、邱北花燈,邊疆地區花燈等九個支派。
雲南花燈戲演出的許多劇目,都具有樸素單純、健康明朗的民間藝術特色,充滿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氣息。
花燈戲的傳統劇目不多,除去“燈夾戲”時期搬過來的滇劇劇目,共約二百出左右。其中:花燈歌舞劇目有《十大姐》、《大頭寶寶戲柳翠》、《踩連廂》等,花燈小戲劇目如《三星賀壽》、《紅回門》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花大力整理傳統劇目的同時,還新編了大型花燈戲《依萊汗》等近百個劇目。
(10)越劇
越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亦有“全國第二大劇種”之稱。清末起源於浙江嵊縣,因是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地民間歌曲發展而成。主要流行於江、浙、閩、上海一帶,還有一些北方地區,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2006年5月20日,越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溶彙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粵劇的名稱,雖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但其源流卻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代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的30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或稱“落鄉班”)兩大派係。“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戲劇史上絕無僅有的由藝人成為農民起義領袖。首任粵劇“八和會館”會首的鄺新華,不但是“同治中興”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過《蘇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陳情》等名劇。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閃耀,名伶輩出,如千裏駒、肖麗湘、小生聰、周玲利、李雪芳等,俱皆馳名於海內外。千裏駒有“花旦王”之稱,李雪芳則被康有為譽為“南雪北梅”,與梅蘭芳並提。20世紀30年代在粵劇史上稱為“薛馬爭雄”的時代,薛覺先接近京劇風格,表演技巧比較全麵,生旦淨醜無所不能,有“萬能老倌”的綽號,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劇目有《胡不歸》等四大悲劇的馬師以醜角取勝。他在以“孤寒種”(吝嗇鬼)為主角的組劇中,盡情揭露封建財主資本家的醜態,有莫裏哀之風。不但在兩廣、港澳和東南亞等地,為廣大觀眾所傾倒,在美國多年,也深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