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新經濟背景下手機短信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及對策探討(1 / 3)

趙玉玉

【摘要】手機短信息作為第五媒體的主要傳播方式,以其便捷、實惠的特點,更好地滿足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需求。在高校校園,手機短信息成為時尚文化不可或缺的構件,已經深深地嵌入大學生群體的日常生活。本文從新經濟條件下手機短信息傳播方式的特殊性入手,分析了手機短信息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影響,並就創新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經濟;手機短信息;思想政治教育

自從1992年英國Vodafone的技術人員通過GSM網絡成功發送世界上第一條手機短信息後,直到1999年,短信息業務才在世界各國迅速蔓延,並呈現出持續爆炸性的增長趨勢。而我國出現短信息則是21世紀的事,在2000年5月17日,中國移動正式開通短信息服務。隨後,其他運營商也陸續開通了短信息服務,並逐漸解決了不同運營商之間短信息的互聯互通問題,短信息市場才開始真正繁榮。據統計,目前高校大學生的手機擁有量已經接近90%,手機功能的80%以上是用來收發信息。手機短信息作為一種新的溝通方式,因其收費低廉實惠,使用方便快捷,再加上大學生追求時尚、趨同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在高校校園廣泛流行,手機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已經滲透到大學校園中,其影響也是日益凸顯。

本文從手機短信息產生的經濟背景人手,分析了手機短信息傳播方式的特殊性,對其影響特別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得出較為準確的結論,進而提出了積極有效的對策建議。

一、新經濟背景下手機短信息傳播方式的特殊性

目前,對於什麼是“新經濟”,尚未有一個學術界普遍認可的科學定義。有的學者認為:“新經濟是一種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知識要素為驅動力、以網絡為基本生產工具的新生產方式。”雖然學界對新經濟的內涵沒有達成共識,但都普遍認為新經濟的核心內容是網絡經濟,是基於網絡技術發展的、以多媒體信息為特征而形成的一種新經濟潮流和形態,是信息化社會的最集中、最概括的體現。新經濟在改變傳統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市場運行規則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特別是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促生了新的生產、經營方式,需要新的製度支持。

新經濟互聯時代,人們的交往方式從傳統的點對點,麵對麵的交往轉變為點對麵的交往,因為隨著通訊技術和手機終端技術的發展,通過手機可以實現點對麵的信息交流(群發短信)。傳統的點對點交往局限於私人,麵對麵主要在公共領域,而點對麵則是現代的扁平化對傳統官僚化科層製的取代。新技術導致網狀的、扁平化的、互動的、點對點、點對麵的傳播格局出現,在相對的範疇之內傳統意義上信息的中心場發散式的傳播模式正在逐步消失,而被網狀結構的信息傳播方式所代替,手機媒體的出現滿足並支撐了這種需求。網絡空間中人們對抽象規範的接受和遵循變得更為困難,因為網絡交往中我們麵對的不再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是一行行文字或一張張圖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成為非身份化的交往,人更易於以麵具出現,交往中對於人也是以工具化的態度,成為真正的“熟悉的陌生人”社會。

移動通信網絡正是這樣一個自由開放、個性互動的虛擬空間,手機短信息就是這一空間的客觀存在物。在這一虛擬空間中,傳統道德中誠實的界限開始模糊,人類的自律性變得無比的脆弱,在沒有現實約束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存在著機器的阻隔,主體的角色變得破碎而離散,削弱了麵對麵交往中個人的身份感,主體在不知不覺中感覺到了現實與虛擬的鴻溝,行為也由於現實規則的失效而滑向失範,不良手機短信息也就隨之產生。對於大學生來說,其世界觀和人生觀正處於形成的時期,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導,垃圾信息、色情信息、欺詐信息等不良手機短信息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負麵影響。

二、手機短信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手機短信息符合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時代性、多樣性和發展性等特點,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庫,彌補了傳統載體如會議、麵對麵的交談等教育形式的不足,但手機短信息和網絡一樣具有不可控製性,各種信息良莠不齊、泥沙俱下,處理不好,甚至有可能對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產生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