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先來聽聽一位中學朋友的困惑:“我性格開朗大方,在進入中學時我就開始尋找自己心目中的好朋友。半年來我主動結交的好友不下10個。可是好景不長,不到兩個星期,我便放棄了這種朋友關係,後來誰也不願意與我交往了,我十分苦惱。我認為自己每一次的放棄都是有充分理由的。比如李某,聰明成績好,但不久就發現他總是趾高氣揚,讓人受不了;劉某,出手大方講義氣,後來發現他竟然有偷盜的壞習慣;白某,初次接觸時挺幽默、豪爽,實際上卻是個小心眼兒……在一次又一次放棄中,我深感疑惑,為什麼自己結交好朋友時總是出現錯誤的選擇?”

進入中學階段的孩子,處於外部學習生活、內部生理心理劇變的青春期。由於自我意識與思維的迅速發展,使他們希望更多地了解他人,了解社會,於是他們喜歡結識更多的朋友,呈現比較明顯的開放性。但是由於他們辯證邏輯 思維的發展尚不成熟,社會經驗不足,認識上帶有較大的片麵性,往往根據某一方麵的認識來認定整個事物。體現在擇友過程中,缺乏靈活性,隻看到別人的缺點,對他人的評價出現偏頗。另外,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使得部分家長對孩子結交的朋友吹毛求疵,給孩子作了種種暗示或限製。於是他們開始表現出一定的閉鎖性,開始把許多問題作為個人的內心秘密隱蔽起來,個人日記則成了他們最直接的方式。

我們知道,結交朋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認識他人,不斷完善自我,不斷協調相互間關係的長期過程。對於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來說,靠“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建立起來的友誼往往是不可取的。選擇朋友在任何時期都不能急於求成,防止因擇友、交友不慎帶來的煩惱和損失,擇友不當則會導致後患無窮。

科學的擇友原則是:朋友之間要誌同道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幫助、性格互補、優點互補、共同進步。在明確“交友觀”的基礎上,廣泛地選擇不同層次的朋友時,要保持靈活性與原則性的有機結合。廣泛地與人交往,在交往中觀察分析他人,既要堅持應有的擇友原則,選擇最親密的朋友、值得交往的朋友;也要考慮與不同的人建立層次不同的夥伴關係,決不濫竽充數,不加選擇地接納。樹立正確的擇友觀,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別人的優缺點,防止交友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麵。這樣既不失去值得交往的朋友、知己,又擁有不同範圍、不同角度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