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際化設計策略(1 / 2)

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在世界各國經貿聯係越來越緊密的基礎上產生的。所有信息顯示,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各國企業普遍麵臨的新課題,這對中國企業而言,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我國加入WTO加速了我國參與全球一體化的速度。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合作關係日益緊密,中國企業經營與世界市場的密切關係也進一步加強,如何麵對世界市場競爭,如何按照國際規則參與世界市場競爭,以何種戰略在世界市場中獲利,這些都是全球一體化經濟帶給中國企業的新課題。設計國際化就是這一前提下產生出來的新問題。

一、中國設計與國際化的差距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士·莫裏斯(JamesA.Mirrlees)在談到設計對中國經濟的作用時曾指出:在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好的設計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獨特的、有創意的設計也會給中國製造業帶來更好的發展。發達國家的工業設計發展史表明,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設計在經濟運行中的價值就開始被關注,當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以上時,設計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主導因素之一。目前中國的經濟節節攀升,2006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但自主設計卻起色不大,製造型企業隻有近50%關注工業設計。目前的madeinChina差不多都成為海外廉價消費物品的代名詞,中國雖然已成為世界工廠,但各國的設計拿到這裏被製造出、然後再銷售出去,中國隻賺取其中不到10%的加工利潤,大比例的利潤都流入了提供設計的海外國家的口袋。據估計,我國通過設計創造的利潤不到國外的四分之一。那麼我國的設計與國際水準究竟差在哪裏呢?從設計表象而言,我國的產品造型創意設計抄襲現象嚴重,原創的東西太少,在參加世界級的展覽中,我國很多作品都由於有侵權現象被拒之門外。其次就是產品設計不夠精益求精,缺少細節。要知道很多國際知名品牌就是靠好的設計和無可挑剔的細節取勝的。從設計本質看,海外設計,尤其是歐美的產品設計,其實用創新價值、工程創新水準、商業利益水準等都比我國的工業設計要高出幾個台階,這也是我們在以後的工業設計要特別加快發展的地方。

二、中國企業全球化需求的國際化設計

經營戰略全球化是指企業應該具備國際眼光,熟悉國際市場的競爭規則,將自身融入全球經濟的大循環中,設計也不例外。戰術本地化是指企業在不同的國家麵對不同的市場,應該采取符合當地民情風俗的具體設計方案。如“全球思考,當地設計”這是浩漢設計公司提出的國際化方法。製造型企業——海爾,在開拓國際市場時采取的是三個三分之一戰略:即三分之一的產品內銷;三分之一的產品國內生產,海外銷售;三分之一的產品海外生產、海外銷售。因此,海爾的海高設計公司依賴其設計力量及信息資源,在柏林、中國台北、美國矽穀建立了十個設計信息站,依賴其完善的國際化協作及分支網絡,利用其擁有的多個國家的優秀設計師,推行國際化設計公司的運作。海高設計為推動海爾集團邁向國際化的同時,海高的國際設計力量也日益壯大。海爾在美國實際上是三位一體:營銷中心設在紐約、設計中心設在洛杉磯、製造中心設在南卡羅萊納州。海爾設計等於是按照美國消費者的要求在洛杉磯進行設計,通過設計及產品營銷,海爾變成了一個美國本土化的海爾。

品牌國際化是我國政府極力主張、我國名牌企業正在大力實踐的事業,如海爾、美的、康佳、華為等企業,正在全球塑造和建立自己的品牌,無論從CI係統設計到PI產品係列設計,還是產品設計策略,運用設計打造的品牌形象係統,其形象傳播語言、品牌資訊傳播渠道以及品牌終端載體的設計,無不要按照國際傳播規範、國際媒體手段來張揚品牌、深入人心,設計是關鍵工具。國際消費者在使用某一知名品牌的時候,很多人並不知道它產自何方,隻覺得這個品牌可以讓人信賴。一些國際品牌從來也不宣傳自己來自何方,他以全球的身份在世界擴散,要成為一個國際品牌,產地並不重要,關鍵是你的品牌能得到全世界人的認識和喜愛。國際化必須建立在世界視野下、全球各地區與民族文化背景中,運用設計創造的國際認知和可使用的物質文明。國際品牌是世界的,它們已經脫離了地方的信息,而對於一些不太熟悉的品牌,消費者會特別關心它的產地,並且憑借對產地的看法來決定對品牌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