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化現狀(1 / 2)

一、文明與文化的矛盾體

如今,全球化(Globalization)已不再是被爭論的焦點,很多原先是科幻電影似的情節已然成為現實。高速發展的人類交通體係和網絡信息技術改變著統的空間與時間概念。在物質與技術層麵,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與交流變得更加便利和密切。而全球化的“成果”之一就是各區域文化的逐漸趨同。而如今的現代文明又基本是以西方區域文化的發展史作為文明發展的坐標。整體文明的趨同性與區域文化的差異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現。這些也是各領域設計師們苦苦思索的焦點問題之一。現代設計猶如潘多拉(Pandora)的魔盒,美麗而充滿誘惑,而打開它的結果卻是我們之前難以預料的。

關於全球化的發端,有西方學者認為,克裏斯托夫·哥倫布(CristoforoColumbo,1451~1506)在1492年開始的第一次遠洋航行發動了全球化的進程,如果自此計算,歐洲人的全球化道路已經堅持500餘年。在東方世界,早在西漢時期,張騫(約公元前195~前114)就已經開辟了連通東西方世界的絲綢之路,以此為依據,中國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了全球化的探索。

回顧曆史,人類經曆了從石器采集時代、金屬農耕時代到工業機器化時代的曆程,而今又朝著後工業時代(也稱為信息時代)大步邁進。在全球化趨勢下的未來信息社會中,“知識生產”將代替傳統的“物質生產”成為人類活動的主體,而“虛擬經濟運營模式”將代替“實體經濟運營模式”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主流。“數字化虛擬”產品和網絡媒介將充斥整個人類的現實世界,從而徹底重塑人類未來的生活空間,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大有改觀。“較之於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由於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化的迅速增強,生產力的進一步專業化、協作化和國際化,必將使人類進入一個生存全球化、交往信息化、工具現代化、科技智能化、思維共振、成果共享的嶄新時代。”

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後的兩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的整體文明程度在不斷的發展,物質文明欣欣向榮,而以此為代價的是文化的流失,或者說是迷失。發展已不僅僅是重點,和諧、可持續發展才是設計師應當關注的設計大問題。

二、全球化背景下工業設計發展的曆程與趨勢

工業設計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它是伴隨工業革命批量生產的出現而形成的,其發展曆史雖然隻有短短的一個多世紀,卻徹底變革了延續數千年的傳統手工藝設計麵貌。在這個過程中,工業設計的設計思想在曲折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並係統化。

現代工業設計來源於傳統手工業,它又是通過若幹個風格運動來完成自身從傳統手工業中的蛻變。設計運動風格化的背後是社會生產力、社會體製、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等方麵的變革。但無論風格如何變化,均擺脫不了機器化生產的製造模式。從整個現代設計史的角度看,工業設計孕育於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後的英國,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成長於20世紀30年代後的美國。前期經曆了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的機械化萌芽時期和19世紀中期約翰·拉斯金(JohnRuskin,1819~1900)和威廉·莫裏斯(WilliamMorris,1834~1896)倡導的工藝美術運動(theArts&CraftsMovement)。整個西方社會內,一大批建築師、美術家、文藝理論家開始了對現代設計的探索。工藝美術運動的部分設計理念是與現代設計格格不入的,如反對機器化生產、崇尚自然形式與手工製作等,而其設計理論方麵對於現代設計卻是意義重大,如主張設計應是為廣大人民服務等。工藝美術運動的設計理論與風格的形成有其時代局限性,有內因與外因的共同作用。如當時機器生產工藝水平的低下,以及對於傳統造型的模仿,致使生產出來的產品造型醜陋、不倫不類。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藝術”運動(ArtNouveau)對審美理性的強烈呼喚使得它成為當時設計界的新寵,但不久,它蛻變成一種表麵化、彰顯形式的誘惑力和追求珍貴材料的頹廢風格,隻適合於雕飾形象和裝飾性的傳統商業模式而漸漸淡出現代設計的舞台。包豪斯(Bauhaus)學校以及之後的烏爾姆(Ulm)設計學院的教育體係毫無疑問對現代設計教育與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崇尚理性、追求生活和科技的完美結合、期望解決大眾化產品的民主理念、功能第一等,使得之後的現代主義風格提出的“形式遵循功能”(FormsFollowFunction)幾乎成為設計的教條。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功能主義“冷酷的”幾何圖形化的形式感與摒棄裝飾的造型主張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枯燥的視覺世界,成為個性化和多元化的主要障礙;以及接踵而來的、因市場利潤為主導的商業化設計而形成的消費型社會致使能源浪費、空氣汙染、環境破壞等問題也開始出現在設計師的麵前。“後現代主義”與“極端主義設計”向現代主義提出挑戰,倡導物品的人文“意義”和符號功能,鼓勵向視覺豐富性與多樣性的回歸,更加關注人的需求、與環境的和諧和人的生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