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機無限,慧眼可見
機會隻青睞有準備的人,商機則更多地賜予那些具有財商頭腦的人。
在遼闊寬廣的商海中,蘊藏著無盡的商機。商機即是商業機遇。商機雖是商業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但對於機遇的解釋,在中國則隨處可見。《辭海》注釋“機會”所用“行事的際遇機會”即機遇。換言之,抓住機遇,就是抓住遇到的機會。許多諺語、成語、警語、哲語都與機遇有關,最常見的比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識時務者為俊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運至時來,鐵樹開花”,“此一時,彼一時”等等。商機,就是一種商業的機遇。
“商機”,是商務活動中一種極好的機會,是一種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機會或偶然事件,是有利於企業發展的大好時光和有利條件,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一係列的偶然性與可行性,或者說是還沒有實現的必然性。
商機,在空間表現上是一種特殊,有一些特別表現;在時間上是一種特別時刻;在發展趨勢上,表現為商務的一種轉折點。引申到商戰上,特別是市場爭奪中,則多表現為競爭對手出現的時間差、空間差,可供我利用或競爭對手與我雙方都可以利用的偶然出現的有利因素。從而又派生出商戰中常用的“時機”、“地機”、“事機”以及由各種有利因素綜合而成的機遇。
商機,從範圍上講,不僅是指一個商人,一個企業在市場大潮中對於商業機會的把握,也指一個省市、一個縣(區)、一個鄉鎮在發展商品經濟中市場的機遇。
由上可以看出;商機就是市場機遇,但它又是一種特殊的機遇。要想識別和把握商機,首先必須了解其特殊性,即了解商機的特征。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大量商機案例的考察和理論分析,我們發現商機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商機的客觀性。商機是客觀現實的存在,而不是人的主觀臆想。
2.商機的偶然性。商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它是一種偶然的機遇,常突然發生,使人缺乏思想準備。當然這種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隻不過一般人難以預測把握罷了。
3.商機的時效性。俗話說“不可失,時不再來”,說明機會與時間是緊密相連的。機遇如電光轉瞬即逝,抓住了也就抓住了,要是使其錯過,則隻有追悔莫及,枉自痛惜。
4.商機的公開性。任何商機,由於它是客觀存在,所以它是公開的,即每個企業、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現它。
5.商機的效用性。商機不是一般的有利條件,而是十分有利的條件。它像一根有力的杆杠,抓住了它,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擔起事業的負荷,失去了它,也許將在事業麵前束手無策。
6.商機的未知性和不確定性。商機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確定性,要受事物發展的影響。這種影響來自兩個方麵,一是形成商機的條件的變化,二是利用商機的努力程度。
7.商機的難得性。商機是很難碰到的,特別是一些大的商機,更是難以把握。
上述商機的內在特征要求創富者們在全麵把握這些特征的同時,須盡力與實際經營結合起來,做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從而發現並果斷地抓住商機,創造財富。
商機一現,財源滾滾。大量的商業案例表明,成功的經營者總能發現商機,捕捉商機,搶得商機,占得先手,勇立商海潮頭,這樣才會脫穎而出,占據市場主動,從而在商機發掘無限的財富。
塑料大王王永慶,就是一個十分善於抓住商機的人。當他開始創業時本來計劃開一家水泥廠,後來在偶然和一位朋友聊天的過程中,他敏銳地感覺到塑料在台灣非常短缺,盡管王永慶一點都不懂塑料製造,甚至連一個簡單的化學分子式也看不懂,但王永慶一點也不畏縮,毅然決定開辦塑料廠。結果,產品一生產出來就供不應求,初試牛刀,王永慶就大獲成功。
在北京有一家“飛花洗染店”,其老板盧飛花也是一個十分善於捕捉商機的人。1991年,她與名牌服裝廠店連手,走出了一條服裝、服務共興共榮的新財路。比如羅曼、蒙妮沙、美爾雅、皮仙娜、海裏蘭、皮爾·卡丹等名牌廠店都與她有業務關係,盧老板為它們開設專洗業務,既抓住了一大批有高消費能力的顧客,又打消了顧客購買高檔服裝、淺色服裝不好清洗的顧慮,使合作各方皆大歡喜。說起來叫人難以置信,店裏洗滌一件高檔服裝的價格常常相當於一件中檔同類服裝的市場售價,可是人們毫不在意,因為服務確實讓人滿意。為了提高服務水平和勞動生產率,1992年秋,盧老板從贏利中撥出專款,一次引進了德國博韋和日本東洗的全套幹洗、熨燙、整形設備,又投資20多萬元對舊有店堂格局按照國際流行式樣進行了徹底的改造、裝修,並配齊20多位專業技師分關把口,各負責一個流水環節,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務質量保證體係,使她的洗滌店成為當時全市設備最新、水平最高的全功能洗染店。1993年,盧老板的洗染店全年實現利潤達200萬元,相當於一家中型生產企業的利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