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富豪

中國富人這一個圈子是“浮出水麵露出冰山一角”,據說在調查的操作過程中,是非常謹慎,而且溫和的———“高收入人群”這樣的字眼都給換成了“啟動消費市場”,想來這該是基於中國人對曆史事件的後怕心理,也就是俗語之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吧。

中國有錢人、富人、資產階級、中產階級———這些中性詞語的命名打開了我們對於金錢和財富的窗口。中國富人崛起在10多億人口中間,與國外富人遙相呼應,在追逐財富的浪潮中,成為時尚一族,成為世紀洶湧的弄潮兒。富人圈內有眾多優秀睿智的大腦,他們以自己圈子的集合與會聚,一起碰撞與互動,產生新的商業創意。如上世紀末,《財富》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們會聚上海論壇,為中國乃至世界未來50年的財富大計出謀劃策一樣。這樣的圈子既是聯絡友情的社會交往場合,又是發表英明論調的講台。互惠互利,便是結成利益共同體的前提。

說起中國富人圈的致富軌跡,用曹子瑋的話來說,就是“市場化”的結果,而且他還把市場化過程與結果分成四個階段:

(1)80年代中期,流通領域的市場化。這很好理解,一部分夢想財富的人,甚至於勞改釋放人員和待業青年,不是科技作業精英卻能賺大錢,正如流行了一陣子的“搞原子彈的不如賣雞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執屠肉刀的”牢騷語。第一批富人的原始資本便是在這種看似雜亂無章的狀況下得以積累。

(2)80年代末期,生產資料領域的市場化。這也不難理解,關廣梅的租賃業,大邱莊的“億元村”……致富欲望一旦被啟動,它爆發出的激情和潛力要多大有多大。

(3)90年代初期,金融領域的市場化。上海的楊百萬是個榜樣。花花綠綠、變幻莫測的曲線,仿佛夜空中的閃電,牽動著4000多萬股民的眼球神經。還有股票的增值、收藏的盈利等等,不一而足。

(4)90年代中期,知識與技術市場化。知識經濟、知識英雄,代表人物有楊致遠、張朝陽。知識就是財富、力量———中國富人圈的致富軌跡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富人階層的神奇力量,也感受到中國與世界經濟規則的接軌正一步一個腳印地引領著夢想成為富人的人們,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中國的文化人,至少是作家圈把目光投向諾貝爾文學獎;中國的富人圈(企業家)則將目光投向比爾·蓋茨或者《財富》世界500強,再或者《福布斯》“全球最富者”年度排行榜。而在中國富人排行榜上,中國首富的個人財富已直逼100億元大關。

在中國的大富人、小富人各自的圈子裏,仍然是靠著利益的驅動在進行著各種交際和商務活動。什麼講壇、什麼策劃、什麼經濟學人座談會等等即是富人圈的“主題派對”。如果有富人不緊緊把握自己的發言權,就有一種自動棄權的危險。沒有誰能說富人靠自己單打獨鬥就能分得市場的一杯羹,無論經濟時代也好,智能經濟時代也好,知識時代也罷,注定了人是不能作為單獨的個體存在的,這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但事實的確如此。中國經濟學界對企業衝刺世界500強有一個生動形象的說法———小舢板捆綁不成航空母艦。這是看問題的角度和議題有所不同。這裏要講明的是另外一回事。“舢板論”的正確在於有“巨人”集團當初的三大戰役的潰敗,“三株”的“農村包圍城市”的失誤和“飛龍”的爆炒、“偉哥”的身陷低迷等等作為左證。而所謂富人圈的團結協作,要像中國作家圈一樣“紮堆抱成團跟親戚似的”。由利益角度想,顯然有些不很明智,但因為利益共享,風險同擔———有前輩不是教導說“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我們走到一起來了,我們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嗎?而事實上,富人自己已經在這樣行動了。

總之,中國富人要在自己發財的同時,讓同道的哥們也有發財的機會,走共同致富的道路才算真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