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社會生活的品德(1 / 3)

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社會公德,這樣,社會才能良好地運轉,和諧與美好才能時刻伴隨在我們的左右。對於孩子來說,從小具有社會生活的品德是至關重要的,這對他的成長與成才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孩子愛祖國、遵守社會公德與公共秩序,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社會就會煥發出和諧的生機,孩子也會因為這樣的品德貢獻而眾生受益。所以,父母還有什麼理由不培養孩子的社會公德心呢?

熱愛祖國:讓孩子的心與祖國同在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中國)胡錦濤

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

——(中國)徐特立

在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作品《愛的教育》中,主人公恩裏科上小學4年級,父親曾用書信的方式告訴他熱愛祖國的理由,信中寫道:

“我為什麼熱愛意大利?因為我的母親是意大利人,我的血管裏流淌著意大利人的血液,我的祖先長眠在意大利這片土地上;我出生在意大利,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意大利語,用過的書籍每一頁都寫著意大利文;我的兄弟姐妹、同學、朋友,我所崇拜的偉人,包括我身處的大自然以及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意大利的。我沒有理由不愛它。

“……如果有一天,我看到你從戰場上平安地歸來,我將為你喝彩。但是如果你是為了逃避死亡,逃離了戰場,我將帶著哽咽的哭聲迎接你,並不再愛你。”

這封書信言詞中肯而犀利,透露著父親對兒子的期望,他期望兒子成為一個愛國的勇士,而不是苟且偷生的人。很多孩子都在乎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和評價,相信如果父母把書信中的“意大利”換成“中國”,對孩子講一遍,也一定可以激起他的愛國熱情。

人們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這方水土養育了我們。如今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經濟發展了。因為祖國強大,所以我們能生活在一個沒有戰亂的和平年代。人們應該感謝祖國,感謝那些曾為了祖國的繁榮作出貢獻的人。

可是,有一些人不從中國實際國情出發,盲目地崇洋媚外,鼓吹西方國家豐富的物質生活,尊重民主、人權等製度,而批判自己的國家。很難想象這種人對自己的國家有多少濃厚感情,也很難想象當一個人的思想和靈魂都被其他國家剝奪、侵蝕了,剩下的是什麼?難道隻是黃皮膚、黑頭發,空有一副中國人的外殼?因此,父母要從小抓好孩子的愛國教育,培養他的民族精神。

有些父母認為,“祖國”的概念太大了,培養孩子熱愛祖國的情感太寬泛了,不知如何下手。其實,祖國的概念雖然抽象,但是祖國的內涵卻極為豐富,包括豐富的曆史、革命英雄、自然景觀、豐富的文化遺產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可以感受到的。總之,父母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的愛國思想,結合適當的方法,啟發他的愛國情感。

培養建議

建議一:給孩子講述國旗、國徽的意義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的國旗、國徽的圖案,但很有有人知道他的意義。國旗中的五顆黃色五角星象征著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大團結;國徽由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穗組成,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是新中國的誕生的標誌,代表著中國的尊嚴。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掌握這些知識,逐漸培養他愛國的意識。

建議二:帶孩子觀看天安門升國旗儀式

一般的學校每周一都會舉行升國旗儀式,可是一些孩子隻是走形式,就拿敬禮來說,一些孩子懶洋洋地把手舉過頭頂,甚至把手放在了腦門前麵,唱國歌時,也沒有一點兒雄壯的氣勢。如果有機會的話,父母可以帶孩子參觀天安門廣場前的升國旗儀式,讓他感受那一莊嚴的時刻。當然,也可以通過電視或網絡來感受天安門升國旗的莊嚴。

9歲的鄭陽在觀看了天安門前的升國旗儀式後,曾寫下一篇文章,文中寫道:“我從沒見過那麼莊嚴的升國旗儀式,旗手們邁著整齊的步伐,很有士氣。周圍還有多人觀看升國旗儀式,當國歌響起,不論散步的人還是騎自行車的人,都會自覺地停下腳步,看著國旗冉冉升起,那種場麵真感人。”

天安門廣場前的升國旗儀式能給一個9歲的孩子帶來如此大的心靈震撼,相信他感受到了祖國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祖國人民的素質也是很高的。這樣一個經曆對孩子來說是難得可貴的,教育意義也是非凡的。所以,父母不妨與孩子一起,感受升旗的震撼。

建議三:讓孩子了解中國曆史

現在的孩子聽到父輩們講一些自己小時候受苦的事時,一臉茫然,因為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他們根本不了解曆史,所以不能理解那個年代的生活背景,更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一位母親對15歲女兒進行思想教育,帶她去電影院看《白毛女》。從電影院裏出來,媽媽問女兒有什麼感受,不料女兒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楊白勞就應該把錢還給黃世仁。不過沒錢拿女兒抵債,這個父親也夠可以的。喜兒也傻,幹嘛非要去山上當白毛女,黃世仁那麼有錢,嫁給他過幸福生活多好!”聽了女兒的話,媽媽一臉驚詫。

這個女孩之所以會說出這樣的話,不能怪她,因為她不知道不同時代的發展背景,也不能感受父輩們“一件衣,穿仨孩兒”的生活。

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了解中國曆史的發展過程和國情,不僅要讓他了解中國有著5000年悠久的曆史文化,也要讓他了解中國清末一段屈辱的曆史,讓他在曆史中反思一個人是“自我侮辱”了之後,才引來其他人的侵犯。此外,父母也要讓孩子記住那些曾為祖國奉獻一生的民族英雄。

建議四:帶孩子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

大自然的美景帶給孩子的美感是無窮無盡的。孩子可以通過觀賞巍峨的高山、奔騰的江河、浩瀚的大海、碧綠的湖波等,突破有限的生活空間思考問題,進而克服狹隘的思維方式和性格,讓他有一個開闊的胸襟。

因此,父母應該盡量抽出時間來,帶孩子遊覽一下各地的名勝古跡、自然風景。在旅遊途中,父母可以結合風景,給他講述當地的風土人情、曆史故事、名人詩詞等,讓孩子感受美的同時,也讓他獲得知識,進而培養他的愛國情操。

建議五:端正孩子的思想,不讓他“崇洋媚外”

崇洋媚外,可能這個帽子扣在孩子的頭上有點大,不過有些孩子的確存在這種思想,盲目崇尚西方國家的生活,這和父母的認識、社會輿論不無關係。

一個幼兒園的阿姨問小朋友們的理想,有的小孩說“當科學家”,有的說當“老師”等等,可是有一個男孩的回答非常驚人,他說要當“外國人”。當問及原因時,男孩天真地說:“外國人有洋房、花園……”

孩子的回答帶有隨意性,但也透露出愛國教育的缺失。的確,外國有很多先進的技術需要中國去學習,但是我們國家也不是一無是處,像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就是非常值得人們學習的。因此,父母要端正思想,紮牢孩子愛國的根。

建議六:讓孩子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

曾經有一段時間中韓之間引發一場文化之爭,一些韓國學者曾提出孔子、李時珍等文化名人是他們國家的後裔。雖然表麵上看這隻是兩國之間的一場文化之爭,但不得不給中國人一個警醒,中國人已經“丟失”老祖宗很多年。如果我們依然不遵照老祖宗的教誨,依然我行我素的話,到那個時候,不僅孔子是其他國家的,恐怕我們也已經變成其他國家的人了。

事實上,談愛國,說到根上,中國人還是要認祖歸宗,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不能忘本。為了中華文化能在孩子一代的手中發揚光大,父母應該從現在開始,讓他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從《弟子規》開始,腳踏實地地落實、力行,相信孩子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金玉良言

如今,國內流行出國熱,一些父母在孩子還沒成年時就送他出國讀書,把希望寄托於“洋師傅”。其實,這種做法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是十分不理智的,往往也有可能害了孩子。其實,所有的父母在送孩子出國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送孩子出國的目的是什麼”、“孩子是否具備獨自闖蕩的能力”、“對國外的教育是否有足夠的了解”、“孩子的意願是什麼”等等。孩子隻有愛國,心係祖國,在國外才能受到真正有益於自己的教育。

遵守公德:孩子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國)孟子

私德為立身之本,公德為服務社會國家之本。

——(中國)陶行知

7歲的蘇爽和媽媽一起上了公交車,身旁站著一個顫顫巍巍的老太太,一連坐了3站都沒人給老人讓座。蘇爽的媽媽看不下去了,對旁邊座位上正在說笑的一對年輕男女說:“你們給老人讓下座行嗎?”那對男女不理她,繼續說說笑笑。

這時,汽車又到了一站,媽媽忽然發現蘇爽不見了。正在著急的時候,蘇爽的叫聲傳來:“媽媽,我在這兒呢!”原來她看到有人下車,趁機占了一個座位。媽媽看到那個老太太還在站著,便小聲對蘇爽說:“把座位讓給奶奶怎麼樣?”蘇爽很不樂意地撅起了嘴:“剛才他們都不讓座,為什麼要我讓?”

媽媽說道:“因為你是好孩子啊。你上周不是才被評為三好學生,現在給老奶奶讓座不正是你該做的嗎?”蘇爽聽後,對媽媽說:“媽媽,您叫那位奶奶過來吧,我把座位讓給她。”

蘇爽的媽媽遇到的事情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都有發生,看到別人不遵守社會公德,父母是否會放鬆對孩子的要求,遇到事情時也得過且過?或者有些父母認為這本來就不是什麼大事,就算不讓座又能怎麼樣?對孩子有影響嗎?

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有素質,於是讓孩子參加各種藝術特長班,想用藝術來提高孩子的素質。其實,體現一個人素質的不是他的藝術修養,而是他的公德意識。近年來,國人去外國旅遊的機會多了,但是卻經常出現“中國人沒素質”的報道,就是因為我們的公德意識不夠,在公共場合做出一些不文明行為,如隨地吐痰、大聲喧嘩、亂扔垃圾,如廁不衝,等等。

父母都想孩子成為一個素質高的人,但是卻忽略了在公德這種“小事”上對孩子進行教育。從文明禮貌、樂於助人到愛護公共財物、保護環境,無論是哪一點,隻要孩子去做了,他的素質就會有所提升。

現代社會需要負責任的公民。遵守公德不光是孩子素質高的表現,還能體現他的社會責任感。因此,父母需要重視對孩子的公德教育,讓孩子從小就成為一個有個人素養、懂得對社會負責的人。

培養建議

建議一: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這個信息時代,孩子的很多行為是從電視劇、動畫片中學來的,尤其是動畫片,對他影響很大。有些動畫片中的主角說髒話、打架、將煙卷扔在地上拿腳踩滅……孩子很容易就會認為這種行為很酷並加以學習。一旦他去追求所謂“酷”,當父母再去教他遵守公德時,他就會很抵觸。

除了電視中播放的動畫片,網絡信息傳播的價值觀也很混亂,孩子的社會經驗少,不能分辨其中的對錯,很容易受到不良影響。父母需要引導孩子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比如,父母可以為孩子講解一些古代經典、中華傳統的美德故事,讓他受到熏陶,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隻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對他進行遵守公德的教育。

建議二:父母要以身作則遵守公德

孩子的行為是通過模仿習得的,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會有樣學樣。若為是父母自身不遵守公德,隻是說服教育,將無法產生好的效果。

蘭蘭7歲了,很沒禮貌,經常對同學大呼小叫:“喂!橡皮借我用用。”同學們都不太喜歡她。老師為此特意勸導過她,可是她一直改不了。一次開家長會,散會後大家坐下來閑聊,一位男士跟身邊的人說:“喂!打火機借我用用。”說這話的正是蘭蘭的爸爸。

要想讓孩子學會遵守公德,父母就要以身作則,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千萬不能說:“爸爸年紀大了,改不了了。你還小,一定要養成好習慣。”這樣不但不能教育孩子,反而會讓孩子學會推卸責任。

建議三:讓孩子學會推己及人

人生活在社會中是相互依賴的,如果每個人都注意用自己的行為為周圍的人提供便利,那麼我們會生活得更加愉快。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是社會大家庭的一員,如果自己不遵守社會公德,就會造成其他人的困擾。

孫玲8歲了,在家裏很講衛生,但是一到街上就不注意了,經常把冰棍簽、飲料瓶隨地亂扔。媽媽覺得孫玲這樣做很不好,於是問她:“為什麼不將垃圾丟進垃圾箱呢?”孫玲回答:“街上好遠才有一個垃圾箱,扔著不方便。”媽媽沒有說話。

第二天早上,媽媽說:“今天我們義務掃掃大街吧!”還沒等孫玲說話,媽媽就拉上她,拿著一大一小兩把掃帚就來到了大街上。媽媽已經開始掃了,孫玲拿著小掃帚很不情願地在馬路對麵掃。孫玲這才發現原來路上垃圾這麼多:飲料瓶、口香糖、冰棍簽……掃了一會兒孫玲就累了,很想抱怨:“這都是誰扔的啊?”忽然想起自己也扔過,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繼續掃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