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重大突破(2 / 2)

盡管最近幾十年來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但真正實現“腦控”技術的核心技術——對人腦思維活動電信號的精密測量、特征提取、模式識別和驅動控製——仍舊處在瓶頸階段,遲遲無法突破,即便科研人員抱著世界一流的超級計算機,也不足以窮盡對人腦思維運算的識別和模擬,畢竟人腦有數十億神經元,形成的意識思維生物電波信號幾乎無窮無盡。

簡而言之,現有的計算機技術無法直接通過腦電波讀取人腦的細致思維,對人腦神經信號所代表的含義進行精細解讀仍然困難,實現這一技術的成本代價太過高昂,獲取的回報卻是微乎其微。

於是邱哲與劉遠舟共同提出一個方案:以相對安全微創的方式將電極植入劉遠舟腦中,放棄對具體思維的精細解讀,轉向蠢笨卻有效的窮舉法。

舉例而言,當劉遠舟看到一塊屏幕,顯示出某個小分隊正在某個位置執行作戰任務,那麼劉遠舟會以毫秒為單位的時間進行分析並作出判斷,而後用思維意念下達命令,計算機不記錄不處理劉遠舟的分析過程,隻記錄劉遠舟最後一瞬下達命令時的劇烈腦電波變化,從特定的波形對應不同的命令。

堅守,或者放棄。前進,或者撤退。向左,或者向右。

計算機擅長處理0與1的語言,而人類則擅長從複雜的信息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於是指揮部就變成了一個怪異的信息處理中心。

劉遠舟佩戴著思維感應裝置的原型機,將大腦以最大頻率運轉,獨自一人成為了整個指揮部的核心,從全麵戰局的宏觀命令到某支小分隊的陣地轉移,每一道命令都由劉遠舟直接下達。

而指揮部內其他成員則依職能分為兩個係統,第一個係統負責調試機器,進行信息輸入與反饋,第二個係統負責思考,從各自負責的區域畫麵所產生的電波圖形中分析出劉遠舟的命令,並將之傳遞到具體部隊。

放在百人規模的戰場,這個模式的效率甚至比不上劉遠舟直接用無線電指揮下令,但放在萬人規模的戰場,這個模式的效率卻遠遠高於後者,因為語言的輸出效率有一個無法突破的極限。

現在這個極限已經被突破,此次實驗性作戰取得了並不圓滿但足夠喜人的成績,其付出遠遠大於回報,但這一突破性進展卻敲開了一扇充滿無限可能的大門。

從劉遠舟卸下思維感應裝置進入急救室的這一刻開始,他與邱哲便成為華夏最不可替代的兩個個體,同時,擁有腦域相關能力的覺醒者具有了遠超同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