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冰糖葫蘆》(2 / 2)

後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老百姓又把它串起來賣,就成了冰糖葫蘆。原來,山楂的藥用功效很多,它能夠消食積、散淤血,驅絛蟲,止痢疾,特別是助消化,自古為消食積之要藥,尤長於消肉積。也許是黃貴妃所食山珍海味積住了食,做下的病,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也曾經說過:“煮老雞硬肉,入山植數顆即易爛,則其消向積之功,蓋可推矣。”老百姓把山摣串起來,經過多年製作,逐漸積累經驗,形成以下這種傳統的做法。製作冰糖葫蘆既簡單又不簡單,關鍵技術是熬糖。冰糖其實是砂糖,放在紅銅或黃銅的大勺裏熬。熬的時候一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容易發粘,吃時會沾牙;而火候太大,不僅顏色重且吃起來發苦。二要把握稠度,稠了蘸不起來,稀了掛不住。另外要將山楂去核,去核不能將山楂一切兩半,要用小刀在山楂的中間一轉。將核取出後用竹簽穿上,然後放到熬好的熱糖裏滾一下。熱糖冷卻後,便成為晶瑩透明的糖葫蘆了。由於糖的品質、熬的技術和山楂的品質等有高下之分,糖葫蘆的品質自然也就有高下之分。過去,一般老百姓認為冰糖葫蘆做的最好的是兩家,一家在東安市場,一家是北京琉璃廠的信遠齋。一到農曆十月,這兩家的冰糖葫蘆就開始上市了。逛了東安市場的人如果沒吃那裏的冰糖葫蘆,不免有些遺憾。信遠齋的冰糖葫蘆當時可稱糖葫蘆中的精品。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一文中記述道:冰糖葫蘆“以信遠齋所製為最精,不用竹簽,每一顆山裏紅或海棠均單個獨立,所用之果皆碩大無比,而且幹淨,放在墊了油紙的紙盒中由客攜去”,,

一到冬季,街巷胡同裏就會傳來“冰糖葫蘆,冰糖葫蘆…..”的叫賣聲。春節更是冰糖葫蘆大賣的時候。從正月初一到十五,在和平門外琉璃廠廠甸廟會上人山人海,人潮間四處穿梭著冰糖葫蘆的身影。廠甸廟會上的糖葫蘆個頭特別大。它是用長長的荊條做芯,在山裏紅(山楂)外刷上飴糖,通體呈白色。小的三尺一條,大的五、六尺,頂上還插有用紅紙、綠紙做成的小三角旗。廠甸廟會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除其間少數幾年停頓外,一直延續不斷,如今已然四百年有餘了。它與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cd青羊宮並稱為中國四大廟會。《京華春夢錄》一書中記載:“歲朝之遊,向集廠甸”。“迫興闌遊倦,買步偕返,則必購相生紙花,乃大串糖葫蘆,插於車旁,疾駛過市,途人見之,成知為廠甸遊歸也。”糖葫蘆成為北京入歲時逛廠甸的標誌,也成為北京人過春節的象征,

糖葫蘆有一首歌,是這麼唱的,,,

冰糖葫蘆甜又甜

紅紅山楂圓又圓

一排排呀一串串

嚐一嚐呀笑眯眼

不用說話先點頭

你說喜歡不喜歡

(喜歡,真喜歡,喜歡喜歡真喜歡)

你一串,我一串

不給他呀要翻臉

咬一口呀蹦一蹦

不再給媽媽把氣添

(冰糖葫蘆酸又甜,喜歡喜歡真喜歡)

冰糖葫蘆甜又甜

紅紅山楂圓又圓

一排排呀一串串

嚐一嚐呀笑眯眼

不用說話先點頭

你說喜歡不喜歡

(喜歡,真喜歡,喜歡喜歡真喜歡)

你一串,我一串

甜絲絲還有點酸

你一串,我一串

人人臉上都笑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