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饅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而饅頭的起源,,,
一種說是,三國時期最早出現的,由諸葛亮發明,
據事物紀原記載,諸葛亮南征孟獲,渡瀘水時,邪神作崇,按南方習慣,要以“蠻頭“(即南方人的頭)祭神,便下令改用麥麵裹牛羊豬肉,象人頭以祭,始稱“饅頭“。這就為我們提供了饅頭起源的線索,即饅頭起源於野蠻時代的人頭祭,爾後隨著曆史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禽肉餡,
到南宋時,豬肉饅頭很盛行。《燕翼貽謀錄》記載,仁宗皇帝誕生之日,真宗皇帝甚喜,宰臣稱賀,以“包子“賜群臣,裏麵包的盡是珠寶。元代出現了類似後世開花饅頭的“煎花饅頭“。忽思慧《飲膳正要》記載:“煎花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依次入料鹽醬拌陷包饅頭,用胭脂染花“。由此可見,饅頭最初是包陷的,後來經曆了一個由包陷到實心的演變過程,至清代始有“實心饅頭“的記載,後來北方人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從此以後,以種植小麥為主的中國北方地區人們逐漸學會了做饅頭,並以饅頭為家常主食,
三國是從(220年-280年)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曆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cd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薑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關於饅頭還有一種“說法”,,
饅頭在東漢時就已出現了。晉代時不叫饅頭,叫“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說,西晉永平九年(299年),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麵起餅”。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一書中是這樣解釋“麵起餅”的:“入酵麵中,令鬆鬆然也”。說明,這“麵起餅”就是發酵的麵食,即饅頭了。更有趣的是在《愛竹淡談藪》一書中載:“宋朝有個叫孫琳的大夫,為宋寧宗治淋病,就是用饅頭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們視為神醫。
”宋代大詩人陸遊寫有《籠餅》一詩雲:“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肴,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其注釋為:“蜀中雜彘(即豬)肉作巢(即餡)的饅頭,佳甚,唐人止謂饅頭為籠餅。”由此可見,當時四川用豬肉和麵做的饅頭,就已經很有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