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笊”字,是由代表人手指意義的“爪”字引申而來的,意思是用手指從水裏撈取糧食、蔬菜等物品。在人類沒有發明笊籬這種工具前,用雙手十指並攏來完成水中撈物的任務,應該是最便捷的方法。為了生活方便,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經過不斷總結、不斷改進,才有了笊籬這個廚房用具。因為製作笊籬的原材料就是竹子或柳條,按照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將其命名為“笊籬”,盡管笊籬其貌不揚,甚至看上去有幾分醜陋,但因為曾經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所以在一些文獻古籍中也還能找到它的蹤影。唐代著名小說家段成式在他的著名誌怪小說《酉陽雜俎》中有一篇《忠誌》,涉及安史之亂的內容,寫到:“安祿山恩寵莫比,錫賚無數,其所錫品目,有桑落酒、……銀笊籬”。說明早在唐初,笊籬已經廣泛使用,在皇室、貴族家庭都有了金銀材料的了,皇帝用銀笊籬賞賜安祿山,足見笊籬在當時也算是名貴之物了。被史學家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明初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有一段關於白糖製作的描述,煮糖時要用到笊籬,文中寫到:“浮漚黑潭盡在水麵,以笊籬撈去,其糖清白之甚。”意思是說,煮糖過程中,水裏會漂浮起許多髒東西,要用笊籬把它們撈出去。現在我們在用水煮東西時,依然少不了這個環節。書中還對笊籬作了注釋:“笊籬,一種鑿孔或編成蜘蛛網形的勺子,用以取湯裏的實物。”說明到了明朝,製作笊籬的材料,不僅限於柳條,應該已經有金屬的了,,,,
明一邊二次清洗,柳條一邊看百科全書給的“編織笊籬”的步驟,
看到最後,他看了一段附加,才知道;
原來鐵笊籬別名“過龍壇”還是一味“藥材”呢?
鐵笊籬,葉簇生;柄長10-30厘米,粗2.5毫米,紫黑色,有光澤,基部被有和根狀上同樣的鱗片,向上光滑,上麵有縱溝1條,溝內有棕色短硬毛;葉片扇形,長10-25厘米,二至三回不對稱的二叉分枝,通常中央的羽片較長,兩側的與中央羽片同形而略短,長可達5厘米,中央羽片線狀披針形,長6-15厘米,寬1.5-2厘米,奇數一回羽狀;小羽片8-15對,互生,平展,具短柄(長1-2毫米),相距5-12毫米,彼此接近或稍疏離,中部以下的小羽片大小幾相等,長6-15毫米,寬5-10毫米,對開式的半圓形(能育的),或為斜方形(不育的),內緣及下緣直而全緣,基部為闊楔形或扇狀楔形,外緣和上緣近圓形或圓截形,能育部分具淺缺刻,裂片全緣,不育部分具細鋸齒,頂部小羽片與下部的同形而略小,頂生,小羽片倒卵形或扇形,與其下的小羽片同大或稍大。葉脈多回二歧分叉,直達邊緣,兩麵均明顯。葉幹後近革質,綠色或常為褐色,兩麵均無毛;各回羽軸及小羽柄均為紫黑色,有光澤,上麵均密被紅棕色短剛毛,下麵光滑。孢子囊群每羽片2-5枚,橫生於裂片上緣和外緣,以缺刻分開;囊群蓋半圓形或長圓形,上緣平直,革質,褐黑色,全緣,宿存。孢子具不明顯的顆粒狀紋飾,
【藥用】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淨曬幹。
【性味歸經】微辛、澀,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祛瘀消腫。用於感冒發熱,肝炎,痢疾,腸炎,泌尿係結石,跌打腫痛,骨折;外用治疔瘡,燒燙傷,蛇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