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是人類較早使用的合金之一,中國古代的青銅主要有三種,為錫青銅、鉛青銅、銅錫鉛三元青銅。

銅是指紅銅,即自然銅,亦稱純銅,其含銅量高達98%----99%,因具有紅色的金屬光澤,故名。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些文化遺址,如齊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中,曾出土一些紅銅製品小刀、錐等。但紅銅很快便為青銅所取代。

青銅取代紅銅,是因為青銅具有紅銅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其一,熔點較低。紅銅的熔點為1083C,若加錫15%,熔點即降低到960C;若加錫25010,熔點就會降到800C。這種溫度條件顯然要比冶煉紅銅更容易得到。

其二,硬度更高。紅銅硬度是35度(博林氏硬度),若加錫5%---7% ,就增加到50-60度;若加錫7%----9%,即增高到65-70度;若加錫到9% -11%,就會增高到70-80度,比紅銅硬度提高一倍以上,可適應不同器類的需要。

其三,適宜於鑄造。紅銅的鑄造性能不容易吸收空氣,在合範鑄造時所製成的器物往往帶有氣眼,表麵粗糙。而青銅在熔化時成為液態,流動性很強,無孔不入,冷凝時體積略有漲大,則可以填滿器範,不僅填充性好,且少有氣孔。

由於青銅具有良好的鑄造性能,在應用上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因此理所當然地取代紅銅而成為了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主角,並因此而出現了一個青銅時代。

我國的青銅時代,大約出現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結束於公元前4世紀,在時間上大體與夏商周三代相當。

在夏商周三代,青銅器顯然處於中心地位。當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戰爭與青銅器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祭祀所用的禮樂器和戰爭所使用的兵器絕大部分為青銅所鑄造。

在我國古代青銅鑄造史上,曾出現過兩次高潮,第一次在商代後期,以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群為代表,諸如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00多公斤,為迄今所知最重的青銅器;第二次在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各諸侯國大量鑄造青銅器,尤為楚國最具代表性。

總之,夏商周三代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青銅文明,不僅在中國曆史上,而且在世界曆史上都閃耀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