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八日傍晚,碼頭營,李家大院。
吃飽喝足的李繼坤一個人躲在正堂的臥房內數錢,不對,應該是數銀子。數完之後李大少爺發出一聲哀歎,就剩下1090兩,另外還有幾塊碎銀子,這錢真他麼的不經花,李繼坤從房梁上找出一隻油筆,在一張硬不垃圾的紙上開始算賬。
收入部分隻有一項,那就是兩隻玻璃杯子,售價共計三千五百三十兩銀子。如今看來賣的太便宜了,少爺我應該要價一萬兩,可惜悔之已晚。
李繼坤又看看花銷部分,老天,花銷部分居然有一大排:
李繼坤,肖三娘姐弟置辦衣物被褥:87兩
購買生活用品共計花費:二十兩多一點
購買房產共計花費:270兩,繳納契稅8兩,喜錢1兩
購買仆婢李英春等六人花費:100兩
給六個仆婢置辦衣物被褥花費:5兩多一點
置辦席麵酒水花費:7兩
購置3000畝田產花費:1500兩,契稅45兩,喜錢1兩,印東海的小費5兩。
接收災民購置木料磚瓦雜物用具:237兩
購買兩百石粟米:89兩
總計花費:2375兩
李繼坤估計自家丫頭手裏還有幾十兩,那幾十兩銀子應該夠日常用度。但接下來要花錢的地方還多,自己這1000兩銀子夠不夠呢?李繼坤又開始列計劃,最近急需花銀子的地方有七項:
1)這兩天要跟王家三少去縣城送禮,需銀子100兩。
2)難民們要做冬衣棉鞋,添置被褥,每人平均要買十二斤棉花。咱把眼光放長遠些,按300人計算,需用棉3600斤。明末一擔棉花是100斤,按後世的算法其實是120斤左右,合記需要30擔,每擔需一兩五錢銀子,需銀共計45兩。
3)做衣服棉被需要表裏,咱用不起皇帝獎勵的那種彩叚表裏,咱用純棉的。明末的一匹棉布長度大約十三四米,寬度一米四五的樣子,按三百人計。每人一套夾衣一套棉衣,每人一套被褥,咱需要500匹布,合銀子150兩。
4)針線用度需銀15兩。
5)明年春耕按兩千畝地備稻種,每畝要八斤上好籽粒,需備稻穀16000斤。明末每石稻穀120斤左右,再挑一挑穀篦子,估計最少得買兩萬斤。那咱就買200石,每石五錢(稻穀比大米便宜些),需銀100兩。
6)每五十畝地配一頭耕牛,目前缺牛三十頭左右。如今的牛可不便宜,一個成年女子據說才賣五兩,買一頭牛卻要六兩,按三十頭計需銀180兩。
7)最後要盡快買條漁船,組織人下海打魚取水熬鹽,給大夥補充營養,好船大船咱買不起,最破最小的船,需銀15兩
蒼天啊,大地呀,這就605兩?少爺我還剩485兩!目前的三百口人有糧食200多石,估計夠吃3個多月,這以後的日子腫麼過?
這筆銀子要不要花?李繼坤抬眼望向屋頂默默歎氣。寒冬將至,就那些災民的裝備如何過冬?難道我真的要眼睜睜看著有人被凍死嗎?李繼坤咬咬牙,花!不就是銀子麼,少爺我還不信了,我堂堂一個現代秀才還賺不來一點銀錢?
李繼坤下了決心,心情舒暢,念頭通達。這小子大冷的天搖著倭扇就晃出了正堂,大喊一聲:
“丫頭,英秋,到少爺我這兒來一下。”
倆丫頭連蹦帶跳的從後院跑出來,李英春和李英花也跟著跑過來,後麵還跟著三個小不點,幾個丫頭邊跑邊回應著:
“來啦來啦,少爺,我們來啦。”
李繼坤看看臉色紅暈不少的幾個丫頭,心裏很滿足,這都是少爺我喂養的成果,尤其那個娃娃臉李英秋,小臉紅撲撲的儼然一個小蘿莉,看著就招人喜歡。李大少爺心情愉悅的問道:
“英秋,你那個‘小娘之友’研究的如何啦?”
李英秋一聽‘小娘之友’這幾個字,她那本來就紅撲撲的小臉更加紅潤,她喏喏的答道:
“少爺,按你的吩咐,我已經做了四種,隻不過姐妹們還沒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