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允府中有位名叫貂蟬的歌女,她不但長得國色天香,而且才藝還十分出眾。當王允向貂蟬提出用美人計誅殺董卓的計劃時,深明大義的貂蟬為了感激王允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決心犧牲自己,為朝廷除害。
在宴請呂布的一次宴會上,王允主動提出欲將自己的女兒貂蟬許配給呂布的事。呂布見了這麼美麗的絕色佳人,自是高興萬分,對王允也感激不盡。
次日,王允又把董卓請到家裏來,在酒席之間,又把貂蟬喚出給董卓獻舞。董卓見到貂蟬的美貌也禁不住垂涎三尺。王允見有機可乘,便說:“太師要是喜歡,我就把麵前這個歌女奉送給太師吧。”董卓假意推讓一番,而後高興地把貂蟬帶回了府中。
呂布知道此事後大怒,當麵詢問王允為何出爾反爾,王允編出一番謊言哄騙呂布說:“太師說此次前來的目的是要看看兒媳婦,我怎麼敢違背他的命令呢?太師還說要選良辰吉日與你們完婚,所以便決定把貂蟬帶回府去與將軍成親。”
呂布信以為真,於是便在府中等待董卓為他操辦婚事。但過了幾天仍是沒有動靜,焦急萬般的呂布一打聽才知,原來董卓竟把貂蟬據為己有,呂布一時也沒了主意,不知該如何是好,隻能在暗中與貂蟬約會。
有一天在董卓上朝時,發現身旁的呂布不在,心裏頓時疑慮叢生,便馬上趕回府中,正好在後花園風儀亭內看到呂布與貂蟬在一起說笑。他頓時大怒,用戟朝呂布刺去。呂布閃身躲過,沒被擊中。呂布急忙怒氣衝衝地離開了太師府。並大罵董卓人麵獸心,拆散了他與貂蟬。其實呂布與貂蟬的私自約會,也是貂蟬在依照王允的計謀行事,以離間他們父子的關係。
王允見時機成熟,便再次請呂布到自己家中的密室相商。王允大罵董卓強占了女兒,奪去了呂布的妻子,實在可恨。呂布咬牙切齒地說:“不是看在我們父子之情的分上,我非殺了他不可!”王允忙說:“將軍此言差矣,你姓呂,他姓董。怎麼能說是父子呢?再說,他霸占你的妻子,又想用戟刺殺你,哪裏還有什麼父子之情?”呂布說:‘憾謝司徒大人的及時提醒,不殺老賊吾誓不為人!”
王允見呂布已被自己說服,便立即假傳聖旨,以皇帝的名義召董卓上朝受禪。董卓不知是計,還耀武揚威地進宮受禪,不料剛進宮門,便被呂布突然一戟直穿咽喉。奸賊被除,朝廷內外無不拍手稱快,讚賞王允與呂布的功德。
曆史上美人計的應用不在少數,另一個成功運用的範例就是勾踐利用西施離間吳王夫差與伍子胥的關係。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勾踐繼承了王位。吳王闔閭不聽伍子胥的勸阻。趁越國辦喪事之機,出兵攻打越國。戰鬥中吳王闔閭右腳負傷,回到吳國後幾天就死了。由嫡子夫差繼承吳國王位,他決心為父報仇。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發兵攻打越國,勾踐在會稽山被圍,被迫與吳王講和,表示情願當吳王的順從臣下。勾踐夫婦作為人質在吳國小心伺候吳王,受盡屈辱,取得了吳王的信任,三年後被赦回到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臥薪嚐膽,立誌雪恥複國。勾踐與文仲商量複仇大計,文種向勾踐獻上破吳七計,其中的第三計就是美人計。為了實施美人計,越國大夫範蠡找到了深明大義的美女西施和鄭旦,把她們送給夫差。
西施不但相貌絕美,而且能歌善舞,才能出眾,很快便得到了夫差的寵愛。夫差對西施言聽計從。於是西施便和鄭旦用計竭力挑撥吳王夫差和重臣伍子胥的關係,借夫差之手殺掉了足智多謀的伍子胥,從而極大地削弱了吳國的力量。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帶領大隊人馬攻打吳國,包圍了夫差。夫差被迫自殺,越國大獲全勝,不久稱霸一方,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評析】
從抵巇術的運用來看;美人計正是根據應用對象本身的“巇”(即董卓和呂布,以及吳王夫差皆是好色之徒的弱點)而使用的,而後利用美色又去製造新的“巇”(即離間董卓與呂布的父子關係、夫差與伍子胥的君臣關係)。美人計運用的高明之處還在於製造新的“巇”,利用借刀殺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從以上這兩個美人計的運用效果來看:王允直接達到了自己預期目的,借呂布的手除掉了董卓;勾踐隻是利用西施除掉了夫差身旁的伍子胥。削弱了吳國的實力,其高明程度與王允相比還略遜一籌。
挑撥離間保楚國
戰國時期,秦國與韓國在河澤交戰,韓國連敗,形勢危急。
大夫公仲對韓王建議說:“我們的軍隊數量遠比不上秦國,現在內無後備。外無救援,正處於危急存亡的關頭。現在秦國意在討伐楚國而不是我國。不如通過張儀同秦國議和,送給秦國一座名城,約他一同討伐楚國。秦國誌不在我。又有利可圖,一定會同意的。這樣既保存了我國,又可以滅掉勁敵楚國。這是一箭雙雕啊。”
韓王答應了,於是就對外宣稱公仲將西赴秦國議和。楚王聽說韓國要和秦國和解,十分恐懼,就召見陳軫問他怎麼辦。
陳軫說:“秦國想攻打楚國已經很久了,現在又得到韓國一座名城,再和韓國一起南下,這可是秦國夢寐以求的事!楚國肯定要受到兩國的進攻。”
楚王點頭道:“是。一個秦國已經不能阻擋,再加上韓國,我們豈不要滅亡了。”
陳軫忙說:“我有一個辦法。大王可在國內選拔人馬,宣稱救韓。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再命令士兵用戰車布滿道路,派使臣帶著足夠的財物,使韓王相信楚王是他的盟友,一定會救他。即使不能如願,韓國也會感激你,一定不會前來攻楚。即使兩國兵臨楚地,韓國也絕不肯奮力攻打,而且有可能反戈相向,而一個秦國對我國不可能造成什麼重大的危害;倘若如我所願,韓國接受了我國的禮物並表示親近,那秦國知道後,一定大怒,兩國便結下恩怨,他們之間的矛盾對我們有利。這就是我依靠秦韓之兵而免除楚國之禍的一個計謀。”
楚王聽罷大喜。於是在國內選拔人馬,大肆宣稱救韓,並派出使臣,送許多財物到韓國。韓王大喜,就阻止公仲赴秦。公仲勸韓王道:“不能這樣做,秦國告訴我們真實想法,楚國卻在說謊。相信楚國的謊言而輕易斷絕與秦國的關係,一定會遭到秦國報複的。況且楚韓不是兄弟之國,也不是盟友,更沒有約定討伐秦國,隻是秦國想討伐楚國,楚國才出兵說要救韓。這一定是陳軫的計謀,請大王千萬不要中了楚國的奸計啊!”
韓王不聽公仲的意見,和秦國斷絕了關係。秦國大怒,增派人馬討伐韓國,而楚國的救兵並沒有到,韓國大敗。
【評析】
對抵巇術的運用,在軍事上很多,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被廣泛應用。以上這則典故就是以離間計抵而得之的例子。如果能夠洞察到他國相互的利害關係,便可運用離間計挑起雙方的紛爭,而自己則可以坐山觀虎鬥,以取漁翁之利,以上這則故事便是成功運用離間計的著名事例。楚國麵對秦、韓兩個國家的進攻。臨陣磨槍也為時已晚,而陳軫巧妙地抓住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利害關係,從中挑撥離間,終於使秦、韓兩國反目成仇,兵戈相見,不僅削弱了韓國,更重要的是保全了楚國。
現代活用
突入敵後製強敵
古人的“抵城術”,被現代軍事家所借用,便出現了“突入敵後方”、“鑽入敵內部”的戰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希特勒命一德國軍官挑選了兩千名會講英語的士兵穿上美軍製服,駕著繳獲的美軍坦克,乘著美製卡車和吉普,趁德軍突破美軍防線的機會,鑽入美軍後方,切斷交通,割斷電線,製造交通事故。攻擊美軍零散人員,殺掉美軍指揮交通的士兵,代其指揮車輛,把美軍運輸搞得一團糟,給美軍帶來了巨大損失。
1973年10月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突擊部隊進行反擊戰,也采用此法混過運河,在西岸潛伏下來,然後配合進攻部隊建立橋頭堡,扭轉了戰爭局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突擊到離柏林60公裏的奧得河時,後方補給跟不上來,坦克和步兵大量掉隊。這時,朱可夫元帥記起了大戰初期,德軍攻到離莫斯科30公裏處時,補給線太長,側翼出現了空隙,自己就利用這一空隙從側翼反擊,一舉挫敵,扭轉了戰局。但是此時情況倒過來了,敵人也會利用空隙,從側翼包抄蘇軍的。於是,他一邊下令部隊集結,一邊向側翼派出坦克部隊。果然,坦克部隊遇上了敵人包抄的反擊部隊。這樣,由於蘇軍及時彌補了側翼縫隙,才得以順利地攻人柏林。
【評析】
精明的軍事家懂得了“抵巇之理”,就可以利用敵方縫隙,突入敵後方,克敵製勝。但同時也要設法彌補自己的漏洞。“可抵而塞”,就是塞起自己的漏洞。讓敵人難以下手。
汽車商乘隙出擊
在1950年代,美、日汽車生產和技術水準差距極大,美國人是瞧不起日本貨的,“汽車王國”的統治者們根本不擔心日本汽車的競爭。可是,在20多年後的今天,力量對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日本汽車工業蓬勃發展,雄視世界。不僅日益擴大對美國市場的占有份額,也同時向全球進攻。
日本人向美國人發動汽車戰是在1960年代。日本人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美國人對汽車的需求已有變化:過去美國人偏愛大型的、豪華的汽車。但由於美國汽車越來越多,城市越來越擁擠,大型汽車轉彎及停放都感不便。加上油價上漲。人們感到用大型汽車不合算,因此,美國人的偏愛已轉向小型汽車,即喜歡價廉、耐用、耗油少、維修方便的小汽車,並要求容易駕駛、好停車,行駛平穩、腿部活動空間要大等等。
豐田正是根據美國人的喜歡和需要,製成一種小巧、價廉、維修方便、速度更快、乘坐更舒適,受到美國顧客歡迎的美式小汽車。
由於這種經過改良的小汽車正符合美國顧客所喜所需,迅速在美國市場上樹立起物美價廉的良好形象,終於打進了美國市場。打人美國市場後,日本汽車公司並不滿足。而是不斷調整、不斷改進、提高質量,滿足顧客所喜所需,因而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
【評析】
美國汽車業盲目自大,認為自己製造的汽車“頂呱呱”,既無須了解美國顧客之所愛與所惡,也沒有為了滿足美國顧客需求而改進自己的汽車技術。這就給日本汽車商進軍美國市場留下了一個大大的空隙。
日本汽車業敢於向先入為主的美國汽車業挑戰,並能“反客為主”,取得後發製人的勝利。在於他們了解對方的致命弱點——麻痹大意,看準了小汽車市場這個空隙,乘隙出擊,生產出質高價低的小型節油車,從而穩操勝券。
聖人見萌芽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複之。
史海鉤沉
當機立斷討昏君
蕭衍是南朝梁的開國皇帝,他是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南齊隆昌元年(公元494年),蕭衍被任為寧朔將軍,鎮守壽春(今安徽壽縣)。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因抗擊北魏軍有功,又被任命為右軍晉安王司馬、淮陵太守,後又為太子中庶子,領羽林監。建武四年(公元497年),北魏軍南伐雍州,
蕭衍受命領兵赴援,進至襄陽(今湖北襄樊)。同年7月,被授為持節,都督雍、梁、南秦、北秦四州及郢州竟陵司隨郡諸軍事,又兼任輔國將軍、雍州刺史,鎮守襄陽。
這時,齊明帝蕭鸞病死,其子蕭寶卷繼位。蕭寶卷昏庸無能,終日享樂,朝中大事均由始安王蕭遙光、尚書令徐孝嗣等人處理。蕭遙光等六人號稱“六貴”,此六人不以國事為重,整日明爭暗鬥,互相傾軋,朝中政治極度黑暗腐敗。蕭衍在襄陽得知朝中的情況,對親戚張弘策說:“政出多門,是國家大亂的開始。《詩經》中說‘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如今國家有六貴,這怎麼了得!我料到他們六貴矛盾一定會激化到大動幹戈的地步,而襄陽遠離國都。正是避禍的好地方。可是我的弟弟們都在都城,我恐怕他們會遭到禍患。我要和我哥哥商議一下。”
不久,他的哥哥蕭懿由益州刺史調到了郢州任職。蕭衍便派張弘策到達郢州,給蕭懿送去一封信。信中說:如今六貴爭權,君臣之間猜忌到一定程度,必將大誅大殺,一旦混亂開始,朝野將土崩瓦解。我們有幸遠離京師,領兵外鎮,可以保全自身,圖謀大計。所以我們應乘朝廷還沒有猜疑時,將諸弟召集在一起。否則,一旦朝中對我們猜疑,諸弟們將在京師投足無路。如今,兄在郢州,控製荊湘;弟在雍州,兵馬數萬。在此政昏朝亂之際,正好以此為據,以圖大事,如果坐失良機,悔之晚矣。
蕭懿見信,臉色大變。他不同意蕭衍這樣做,因為萬一不成會召來滅門大禍。蕭衍見哥哥不從,便獨自將弟弟蕭偉、蕭儋迎至襄陽,秘密製造武器,招兵買馬,並在襄陽大伐竹木,將舟係於檀溪之中,以備將來之用。
蕭懿拒絕了蕭衍的邀請,不久便入朝做了太子右衛率、尚書吏部郎、衛尉卿。永元二年(公元500年),裴叔業、崖慧景集聚眾人發動兵變,蕭懿帶兵平定了叛亂,為朝廷立了大功。可是他不但沒有受到獎賞,反而受到猜忌,於當年冬天被殺。
蕭懿被殺,既證明了蕭衍預見的準確,也為蕭衍起兵提供了機會。蕭衍及時抓住這個機會,在與親信密謀後,召集部眾,誓師起兵。蕭衍對幕僚們說:“如今昏主惡毒,窮虐極暴,無端殺害朝中賢士功臣,令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為天所不容。你們與我同心協力,共同討伐昏君。事成之後,你們都會大富大貴,都是公侯將相,我絕不食言!”
眾人異口同聲道:“願聽您的安排。”
誓師之後。蕭衍令人把竹木從檀溪中打撈出來,做成戰艦千艘。又召集士兵萬餘人,起兵討伐蕭寶卷。在殺掉蕭寶卷後,蕭衍立了傀儡皇帝蕭寶融。一年之後,他廢掉傀儡皇帝,自己親登帝位,建立梁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