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難點提示
1.重點
(1)女性生殖器官自然防禦功能。
(2)陰道炎症的鑒別、臨床特點和護理要點。
(3)慢性子宮頸炎的分類、臨床特點和護理要點。
(4)盆腔炎症的臨床特點和護理要點。
2.難點
(1)二種陰道炎症的鑒別和臨床特點。
(2)慢性宮頸炎的分類和臨床特點。
第一節 外陰炎、陰道炎、盆腔炎
一、基本概念
1.陰道自淨作用陰道上皮細胞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影響下增生變厚,增加抵抗病原體侵入的能力,同時上皮細胞中含有豐富糖原,在陰道杆菌的作用下,分解為乳酸,維持陰道正常的酸性環境(pH值在4~5之間),使適應於弱堿性環境中繁殖的病原體受到抑製。
2.滴蟲性陰道炎由陰道毛滴蟲引起的常見的陰道炎。主要表現為稀薄的泡沫狀白帶增多及外陰瘙癢。
3.念珠菌陰道炎是一種常見的陰道炎,80%~90%的病原體為白色念珠菌。外陰瘙癢明顯,白帶為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渣樣。
4.老年性陰道炎常見於絕經後婦女。絕經後婦女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陰道壁萎縮,黏膜變薄,上皮細胞內糖原含量減少,陰道內pH值增高,局部抵抗力降低,致病菌容易入侵繁殖引起炎症。
5.急性盆腔炎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炎症時稱為盆腔炎。急性盆腔炎發展可引起彌散性腹膜炎、敗血症、感染性休克。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6.慢性盆腔炎常為急性盆腔炎未徹底治療,或病人體質較差病程遷延所致,但亦可無急性盆腔炎病史。
二、病原體
1.細菌大多為化膿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厭氧菌、淋病奈瑟菌、結核杆菌等。
2.原蟲多見陰道毛滴蟲。
3.真菌以白色念珠菌為主。
4.病毒以皰疹病毒、人乳頭瘤病毒為多見。
5.螺旋體如梅毒螺旋體。
6.衣原體常見沙眼衣原體。
三、生殖道炎症的傳染途徑
(1)沿生殖器黏膜上行蔓延。
(2)經血液循環播散。
(3)經淋巴係統蔓延。
(4)直接蔓延。
四、常見陰道炎症。
五、生殖道炎症的護理評估要點
(一)病史評估詢問病人的年齡、可能的誘因。追問月經史、婚育史、哺乳史、性生活史、肺結核病史及糖尿病病史,有無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療或長期應用抗生素治療病史。發病後有無發熱、寒戰、腹痛及陰道分泌物量、色、性狀的改變等。
(二)身體評估
1.症狀與體征
(1)外陰:詢問外陰瘙癢、疼痛等主觀感覺及其與活動、性交、排尿、排便的關係。
(2)白帶:詢問病人白帶的量、性狀、氣味。生殖係統炎症的病人白帶量往往增多,性狀發生改變。生殖道炎症病人常伴隨的白帶性狀可有黏液膿性、稀薄泡沫狀、稠厚凝乳狀血性等。
(3)陰道出血:排除正常月經出血,護理人員應評估婦女生殖道任何部位的出血量、出血時間及伴隨症狀。
(4)炎症播散症狀:當炎症播散到盆腔時,可有腰骶部、盆腔部墜痛不適,常在勞累、性交後及月經前後加劇。
(5)不孕:由於炎症分泌物不利於精子通過,或輸卵管粘連堵塞、蠕動受限等,常常導致不孕。
(6)全身症狀:精神不振、乏力、頭痛、四肢疼痛等。
2.輔助檢查
(1)婦科檢查外陰:檢查外陰局部皮膚有無改變(糜爛、潰瘍、增厚等),陰道前庭及肛門周圍有無乳頭狀瘤、丘疹或斑疹。
陰道:觀察陰道黏膜炎性改變情況及陰道分泌物量、色、質情況。
宮頸:觀察宮頸充血、水腫、肥大、糜爛、息肉、宮頸腺囊腫等炎症情況。
子宮:檢查宮體大小、位置、質地、活動度及壓痛情況。
附件:檢查有無腫塊、增粗、壓痛。記錄腫塊位置、大小、質地、活動度、有無壓痛及與子宮和盆壁關係。左右兩側情況分別記錄。
(2)實驗室檢查陰道分泌物檢查:在陰道分泌物中尋找病原體,必要時做細菌培養。
宮頸刮片或分段診刮術:可發現宮頸惡性腫瘤及子宮內膜病變。
陰道鏡檢查:對發現宮頸病變有幫助。
腹腔鏡及宮腔鏡:既可診斷疾病也能治療疾病。能直接觀察到子宮、輸卵管等病變局部情況。
(3)B超:婦產科最常用的檢查,以了解子宮、附件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