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勝於言傳
仕程家三代單傳,爸爸媽媽對仕程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平時,爸爸經常告訴他:“兒子,想要將來有出息,你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多讀一些書。”媽媽也總是告訴他:“程程,你將來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可不要辜負爸爸媽媽對你的期望啊!”聽到爸爸媽媽的話,仕程深有感觸,決心好好學習,不能讓爸爸媽媽失望。
然而,沒多長時間,仕程的決心就有所動搖了。因為每天晚上,吃完飯之後,爸爸媽媽總是在客廳裏看電視節目,一直到很晚。仕程在房間做作業的時候,不時地被從客廳裏“飄”來的聲音吸引。
於是,他草草地把作業寫完,然後跑到客廳裏去看電視。可是媽媽卻嚴厲地對他說:“你現在最大的任務是學習,為將來考大學打下基礎。小孩子看什麼電視,看你的書去!”
無奈之下,仕程隻好回到房間。他一邊心不在焉地翻書,一邊忿忿不平地想:爸爸媽媽總是讓我好好學習,可是他們卻總是看電視,這太不公平了!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仕程學習也不專心,效率大大降低,而且變得越來越叛逆了。
杠杆定律:家長身教的作用,遠勝過單一的說教
“孩子,你應該……”是很多家長的口頭禪。不可否認,很多家長都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尤其重視言傳的作用,總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身教往往比言傳更重要。研究表明,在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中,有70%來自於父母。孩子的品德、心靈、才智、體魄、習慣等等,都源自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長教育孩子,僅僅言傳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知道,孩子善於模仿,尤其在兒童時期,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身教應當重於言傳。試想,如果家長總是要求孩子多讀書,可是自己卻整天泡在電腦桌前或者麻將桌前,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這樣是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的。可見,教育孩子不僅僅是講道理,家長的身教——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示範作用。
所以,家長要充分利用身教的力量,提高自身修養,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更要利用自身榜樣的作用教育孩子,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父母1%的改變
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家長的行為對孩子起著非常重要的榜樣作用。家長的一些行為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孩子,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記在心裏,並表現在日常行為上,時間長了會形成一種習慣。
所以,想要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長首先就要提高自身修養,為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
爸爸得知,15歲的兒子峻然不知什麼時候養成了吸煙的習慣。
剛開始,爸爸怎麼也不相信峻然小小年紀就養成了吸煙的習慣,直到上周接到峻然班主任的電話,他才知道這是真的。於是,爸爸決定好好地和兒子溝通一下。
峻然下午放學回到家後,爸爸把他叫到房間,輕聲地問:“兒子,想不到咱們還有共同的愛好。你能不能告訴爸爸,你什麼時候開始吸煙的呀?”峻然看到爸爸並沒有生氣,便娓娓道來:“爸爸,我現在迷上吸煙還不是讓你從小熏出來的。我小的時候,你一吸煙就往我臉上‘噴’煙,有時候還讓我嚐一口。後來,我非常好奇,便趁著你不在家的時候偷偷地跟小夥伴學抽煙,結果從那以後逐漸養成了吸煙的習慣。”
這時候,爸爸才知道原來峻然已經有三四年的吸煙史了。雖然自己因為工作壓力比較大,一直習慣了吸煙,但是為了給兒子做一個好榜樣,讓兒子不再吸煙,爸爸決定和兒子一起戒煙。
“兒子,你我都知道吸煙對身體不好。你看這樣好不好,為了咱爺倆的身體健康,咱們一起戒煙。”看到爸爸態度非常堅決,峻然答應了爸爸的要求。
雖然爸爸已經是一個老煙民了,戒煙有很大的困難,但是為了給兒子做一個好榜樣,爸爸忍受了煙癮的痛苦,最終戒煙成功。在爸爸的榜樣作用下,峻然也把煙戒掉了。
從此,爸爸更加注重用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時刻注意改掉不良習慣,提高自己的修養,為峻然做一個良好的榜樣。
爸爸得知峻然有吸煙的壞習慣後並沒有簡單地指責批評他,而是平靜地和他進行溝通,了解峻然吸煙的習慣是怎樣養成的。後來,爸爸以身作則,為峻然做出了好榜樣,和他一起戒煙,最終讓峻然改掉了吸煙的毛病。
給孩子營養不如給孩子健康
楠楠從小就在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的共同關愛下成長。
由於就這一個小孫女,因此奶奶非常疼愛楠楠。奶奶看到電視上有很多關於孩子補鋅、補鈣、補鐵的廣告,認為現在的孩子營養不良,因此非常注重給楠楠補充營養。奶奶經常給楠楠買一些果味鈣片、維生素膠囊、牛初乳咀嚼片等保健品。此外,奶奶在膳食上也非常注重給楠楠補充營養,他們家的餐桌上幾乎每天都有魚、肉。
由於天天吃很多營養品,加上楠楠越來越不愛運動,她的體重逐漸上升,都快成了一個小胖子了。媽媽覺得這樣發展下去對孩子的身體成長不利,因此建議奶奶少讓楠楠吃一些營養品。可是奶奶卻不以為然:“現在孩子正處於長身體的階段,我讓孩子多吃點兒營養品,這有什麼錯啊?”
在奶奶的照料下,楠楠長得越來越胖了。然而她的身體不僅沒有變得更強壯,反而出現了頭暈、心慌等現象,體質越來越差了。
杠杆定律:營養並不是孩子成長的全部保障,健康才能讓孩子快樂成長
很多家長都非常注重給孩子提供物質營養,讓孩子吃一些營養品、保健品,以為這樣孩子就能健康成長。其實,為了孩子的成長,家長除了要給孩子必要的營養補充外,還要注重孩子的健康。
當然,我們這裏所指的健康並非狹義上的沒有疾病,而是指孩子在身體和精神等方麵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包括孩子的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等各個方麵的健康。研究表明,現在的孩子雖然物質生活充裕,但是普遍存在著缺乏鍛煉、心理壓力大、情緒失控、生活不規律等問題,嚴重危害著孩子的健康,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由此可見,家長給孩子營養,不如給孩子健康。那麼,家長要經常帶著孩子進行體育鍛煉,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身體;還要多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要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父母1%的改變
1.經常帶孩子進行體育鍛煉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想要孩子身體健康,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必不可少。經常進行體育鍛煉是促進孩子機體發育和增強孩子體質的最有效的方法,對孩子意誌的磨煉也很有好處。所以,家長要經常帶著孩子進行體育鍛煉,以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
13歲的小苑是一個性格有些內向的小女孩,她各方麵表現都很好,就是不喜歡體育鍛煉。
媽媽從家長會上得知小苑在學校的時候也不喜歡參加運動,上體育課的時候,別的孩子結伴玩耍、做遊戲,可是小苑總是靜靜地待著,有時候甚至會請假回教室看書。平時,媽媽也會帶著小苑出去鍛煉身體,可是小苑對媽媽說:“媽媽,天天鍛煉身體太累了,還不如在家看會兒電視呢。”
為了提高小苑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媽媽選擇了溫和教育法,每天都帶著小苑到附近的一個大公園裏麵去,那裏有很多體育器材。在逛公園的過程中,小苑已經多走了很多路。有時,見到別的同齡人利用體育器材鍛煉身體,興致好的時候,小苑也會上去試一試。
漸漸地,小苑喜歡上了鍛煉身體,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好了。
媽媽選擇去公園鍛煉身體的方式,提高小苑鍛煉身體的興趣,讓她喜歡上了鍛煉身體,小苑的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好了。由此可見,先提高孩子體育鍛煉的興趣,然後和孩子一起堅持體育鍛煉,是一個好方法,這樣,在獲得健康的同時,也有助於親子交流。
2.多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
身體健康對孩子的成長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視。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是孩子成長和成才的基礎,二者相輔相成,相互製約,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孩子心理不健康會導致孩子出現憂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引起孩子頭痛、失眠、食欲不振、記憶力下降等,危害孩子的成長。
所以,家長平時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促進孩子心理健康。
媽媽發現正在讀小學六年級的世偉最近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了,早上的時候不願起床,有時候還無緣無故地發脾氣,整天無精打采。
媽媽非常擔心,連忙帶著世偉到醫院檢查,但是醫院並沒檢查出什麼。於是,媽媽帶著世偉到心理醫生那裏谘詢。在心理醫生的協助下,媽媽這才知道,世偉最近麵臨的升學壓力非常大,加上平時作業比較多,睡前他總是擔心沒做完作業會影響到中考成績,因此睡眠質量並不好,久而久之便出現了心理問題。
於是,媽媽和世偉的班主任老師談了一下,建議老師少給孩子布置一些作業,以免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壓力。另外,媽媽平時也會抽時間和世偉聊天,做一些互動的親子遊戲。由於媽媽和世偉經常交流,這樣世偉有什麼問題媽媽就會很好地了解,並幫他分析,排解壓力。
在媽媽的幫助下,世偉的心理壓力減輕了很多,精神狀態也越來越好了。
媽媽看到世偉的變化後,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並積極和老師溝通,加強和世偉的情感交流,讓世偉的心理健康起來。所以,要讓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在注重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幫孩子解決心理問題。
3.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我們知道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在家長的溺愛中成長,生活比較隨意,甚至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
所以,讓孩子健康成長,家長還需要督促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如經常帶著孩子到戶外去,讓孩子按時作息以及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等。這些習慣一旦養成,將會使孩子受益終生。
穀洋從小就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爺爺奶奶培養了他很多好習慣,這讓他受益匪淺。
爺爺奶奶平時賦閑在家,有充足的時間來教育孩子。兩位老人知道,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應該多到戶外去呼吸新鮮空氣,還要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因此,在平時,爺爺奶奶經常帶著穀洋到公園裏去散步,並且在散步的過程中教給他很多知識。爺爺知道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大,精神過度緊張,因此經常帶著穀洋到戶外去,讓他和小夥伴一起做遊戲。
此外,奶奶也非常注重讓穀洋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奶奶知道,良好的作息習慣有助於孩子身體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整,從而保證孩子健康成長。於是,奶奶規定,穀洋每天晚上最晚10點睡覺,早上7點起床,周末的時候可以晚睡半個小時。
在爺爺奶奶的嚴格要求下,穀洋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爺爺奶奶經常帶著穀洋到公園等戶外去呼吸新鮮空氣,讓他多和小夥伴玩耍,這對他放鬆身心非常有好處。此外,奶奶也非常重視培養穀洋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這些習慣的養成,對穀洋的成長是非常有好處的。
一味滿足不如適當拒絕
一提到孩子買玩具的事情,亞菁的媽媽總有一肚子的苦水。
亞菁雖然已經讀小學四年級了,可是仍然非常喜歡玩具,尤其是比較流行的玩具。以前,《長江七號》剛上映的時候,她就纏著媽媽給自己買了很多“七仔”;《功夫熊貓》上映之後,她又喜歡上了“功夫熊貓”;現在她又瘋狂地愛上了“喜羊羊和灰太狼”……
此外,電視上“麥當勞”、“肯德基”等商家做廣告,宣傳兒童套餐時也會用玩具吸引孩子,亞菁每次看到廣告後為了得到那些玩具,也總會纏著媽媽帶著自己去吃。
一次,媽媽上午的時候剛給亞菁買了一個塑料的“美羊羊”,可是下午的時候亞菁又纏著媽媽去買毛絨的“美羊羊”。媽媽剛開始並沒答應給她買。於是,亞菁不高興了,又是哭又是鬧,還說:“我同學就有很多這樣的玩具,媽媽不給我買玩具,媽媽不愛我。”聽得媽媽心裏非常難受,最終還是給她買了新玩具。
從那以後,每當亞菁提出要求要買玩具的時候,媽媽總會滿足她。
杠杆定律: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容易引發孩子的攀比心理,適當拒絕更利於孩子成長
家庭教育中,存在著這樣的誤區:現在生活富裕了,家庭生活條件好了,家裏隻有一個孩子,因此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愛,對孩子的要求應該盡量滿足。
而研究表明,家長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不如適當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這樣更利於孩子的成長。家長總是滿足孩子,會引發孩子的攀比心理,導致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感恩等不良行為。
印度哲學家、詩人泰戈爾曾說過:“鳥翼上係上了黃金,鳥永遠不能再在天空翱翔。”同理,家長如果總是滿足孩子的要求,無疑是在孩子的腳上戴上了沉重的腳鐐,讓孩子在以後的人生旅程中寸步難行,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所以,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家長應該適當拒絕孩子的要求。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學會感恩,而且還能讓孩子受點挫折教育,使之更好地適應社會,助孩子早日成才。
父母1%的改變
1.委婉地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應該適當地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家長拒絕孩子,但不是拒絕愛孩子。所以,家長在拒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式,避免傷害孩子。
經常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比較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對孩子而言是正常而不合理的事情。因此,家長拒絕孩子的過分要求,不要直截了當地對孩子說“不”,而要委婉地拒絕孩子,把理由告訴孩子。
小軒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好孩子,這和媽媽的精心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以前,小軒總喜歡向媽媽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對此,媽媽有自己的妙招。一天晚上,小軒正在看電視節目,媽媽對他說:“軒軒,該去睡覺了。”小軒正在興頭上,他央求媽媽:“媽媽,你讓我再看5分鍾好不好呀?”媽媽知道,如果答應了他的要求,那麼他以後一定會用同樣的方法要求其他的事情,很容易讓他養成拖拉、任性的壞習慣。
於是,媽媽順著小軒的感覺說:“孩子,你現在正看得高興呢,媽媽也不想打擾你。不過你答應過媽媽,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你看,現在已經到了睡覺的時間了,媽媽可不喜歡說話不算話的孩子。”聽了媽媽的話,小軒乖乖地關掉電視機,去洗漱睡覺了。
現在,小軒已經讀初中了,可有時候還是免不了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他和媽媽逛商場,看到一樽玻璃工藝品,他非常喜歡,便讓媽媽買下來。媽媽知道那件工藝品價格非常昂貴,即使買下來放在家裏也沒多大的用處。因此媽媽對小軒說:“盡管這件工藝品很有藝術價值,但是這東西很昂貴,再說了它也不適合咱們家。”小軒想了想,覺得媽媽說得有道理,因此也沒再提出買下來的要求。
孩子總有很多超出常理的想法和不合理的要求,家長不可能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也不能那樣做。但是,家長可以像小軒的媽媽那樣,結合現實,委婉地拒絕孩子。這樣可以讓家長得到孩子的理解,對教育孩子是非常有幫助的。
2.孩子任性,家長不妨冷處理
有些孩子從小在家長的嬌慣下成長,習慣以自我為中心,非常任性,當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總是用一些哭鬧、撒嬌等方式來“威脅”家長。有些家長經常因為看不得孩子哭鬧而心軟,這對孩子是非常不好的。
因此,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對孩子的哭鬧采用冷處理的方式對待。
馨蕊從小就在媽媽的疼愛下成長。和別的孩子一樣,每當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的時候,她就會用哭鬧的方式解決問題。結果她一哭,媽媽總會“投降”,她的要求也就會得到滿足。
媽媽知道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利,但又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後來,見馨蕊變得更加任性、自私了。媽媽決定改變以前的教育方式,用“冷戰”的策略教育馨蕊,糾正她任性、自私的不良個性。
一次,媽媽剛給馨蕊買了一條新裙子,可是當她看到同學中有的人比她穿得還漂亮,就不樂意了,一放學就纏著媽媽給自己買新衣服。媽媽對她說:“丫頭,媽媽剛給你買了一條新裙子,因此最近一段時間你不能再買新衣服了。”馨蕊根本聽不進媽媽的話,她又使出了撒手鐧——哭鬧。
可是這一次,馨蕊失算了。媽媽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妥協,而是狠狠心,沒有理會馨蕊的哭鬧。過了一會兒,馨蕊見媽媽沒有理會自己,她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便停止了哭鬧,乖乖地跟著媽媽回家了。
改變一味滿足孩子要求的不良教育方式,馨蕊的媽媽有自己的小妙招。當馨蕊任性的時候,媽媽讓她自己哭鬧。雖然這樣媽媽看起來有些狠心,但是可以讓馨蕊改掉壞習慣,對她的成長是非常有好處的。
懲罰孩子不如教孩子懂規矩
爸爸媽媽非常疼愛曉萌,他們覺得孩子還小,不應該給她立下這麼多規矩束縛她。因此,爸爸媽媽對曉萌采取自由教育法,很少教給她一些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更不會教她規矩了。
周六,曉萌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客廳裏看電視。過了一會兒,家裏來了一些客人,曉萌最討厭周末家裏來客人了,因此她坐在沙發上,既沒和客人打招呼,也沒有和媽媽一起端茶倒水招待客人。
爸爸見曉萌這麼不懂事,感到非常失望,便生氣地說:“曉萌,怎麼見到客人也不說話啊?”曉萌見爸爸因為客人而批評她,因此更加不高興了:“我就是不喜歡周末的時候家裏來客人,他們一來我都不能自由地玩了,我才不和他們說話呢。”這時候,爸爸媽媽和客人都感到非常尷尬,爸爸氣得隨手打了曉萌一下。
曉萌挨了打,嗚嗚地哭了起來。於是,爸爸讓她回自己的房間去反省。這樣一來,客人也不好多待,過了一會兒便相繼離開了。
杠杆定律:懲罰孩子並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不如教孩子懂規矩提高孩子的修養
不少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忽視了對孩子的規矩教育,結果當孩子犯了錯或者做出不守規矩的事情後,家長總是嚴厲地懲罰孩子,以便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專家指出,這樣的教育方式並不是非常合理的,在所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中,懲罰孩子應是最後一招,家長不得已的時候才可用。家長與其在出現問題後懲罰孩子,不如事先給孩子立一些規矩,讓孩子從小學會懂規矩。
讓孩子學會懂規矩,對孩子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學會了懂規矩,孩子就能適當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正確的軌道中發展,這對孩子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是非常有幫助的。孩子能否懂規矩,不僅可以看出孩子的基本素質,還能看出孩子做人的品位,將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
所以,家長平時要多給孩子提要求、立規矩,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懂規矩、守規矩的好習慣。那麼,家長不妨參考下麵提供的方法,改變自己,成就孩子。
父母1%的改變
1.給孩子製定合理的規矩
讓孩子懂規矩,家長首先就要給孩子製定合理的規矩。有些家長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讓孩子守規矩就是讓孩子聽話,因此總是按照聽話的原則來教育孩子。其實,這樣對孩子並無好處。
讓孩子守規矩,其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言談舉止都合乎禮儀規範的人,所以家長應該給孩子製定一些合理的規矩,並以此來要求孩子。
9歲的銘暉是一個活潑的小男孩,他經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為了更好地教育他,爸爸給他製定了一些家規讓他遵守。
爸爸規定銘輝必須遵守以下規定:銘輝要負責自己房間的衛生,周末的時候參與家庭的大掃除;周末的時候要幫媽媽洗碗;每天隻能看半個小時的電視節目,周末的時候可以適當延長一個小時;要懂禮貌,見到長輩要問好,懂得孝敬父母……
後來,爸爸發現銘輝周末的時候不看電視,但會玩很長時間的電腦遊戲,爸爸管他,他卻說:“家規裏麵又沒有提到這一條,再說了,你平時就經常玩電腦遊戲,不讓我玩有些不公平吧。”聽了銘輝的話,爸爸反思了一下,覺得他說得對,家長不能隻要求孩子,還應該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於是,爸爸把家規修訂了一下,又加了兩條:平時玩電腦遊戲不能超過半個小時,周末的時候也不能超過兩個小時;家庭中的每個人都要遵守家規,嚴格按照家規來要求自己。
這下,家規變得更加合理了,銘輝無話可說,便和爸爸媽媽一起遵守家規。
剛開始,爸爸製定的家規有些不合理,但是爸爸能夠認真聽取銘輝的意見,並對家規做了修改,最終製定了合理的家規。我們相信,這份家規對銘輝的成長肯定會有很好的約束和引導作用。
2.定下規矩,就要堅持執行
我們知道懂規矩是一種長期形成的習慣,一旦家長有所動搖使孩子養成了不守規矩的習慣,就不容易糾正了。所以,家長製定好規矩之後,一定要將規矩堅持到底。
媽媽覺得孩子應該守規矩,因此給舒薇製定了一些規矩,讓她約束自己。
為了把舒薇培養成一個懂禮貌的孩子,媽媽加強了對舒薇的鍛煉,專門讓她接電話。媽媽先給舒薇示範:“薇薇,接電話的時候你要先說‘您好!’然後再說‘我是……您找誰?’這樣別人從電話中就能感受到你是一個彬彬有禮的好孩子。”聽了媽媽的話,舒薇點點頭,開始學習接電話。
剛開始,舒薇接到姥姥、姑姑等親戚打來的電話,她按照媽媽教她的方法,非常有禮貌地接電話,得到了大家的稱讚。可是時間一長,舒薇有些懈怠了。一次,她拿到電話後,劈頭就問:“喂,你找誰?”媽媽聽到了,便提醒她說:“舒薇,想想這樣說對嗎,媽媽怎樣教你的?”經媽媽提醒,舒薇立刻就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因此馬上就改過來了。
在媽媽的堅持下,舒薇終於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成了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在培養孩子懂規矩這方麵,舒薇的媽媽給家長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舒薇的媽媽能夠給孩子製定合理的規矩,並把規矩堅持到底,最終把舒薇培養成了一個懂禮貌的孩子,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經常重申規矩
我們知道孩子的記性不能長久堅持,尤其是孩子還沒有形成習慣的時候,所以,讓孩子守規矩,家長還要經常重申規矩。
博宇的爸爸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而且他教育孩子有自己獨到的方法,他不是簡單地用說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更注重結合生活中具體的情景對孩子進行教育。
爸爸並不像別的家長那樣寵愛孩子,並且對他要求非常嚴格。爸爸曾告訴過博宇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能闖紅燈。對此,博宇卻認為如果時間比較緊張,偶爾闖紅燈也是可以的。
爸爸知道,教育孩子不能僅停留在嘴上,更重要的是要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因此爸爸從來不闖紅燈,即使時間比較緊張也會耐心等待。
一次,爸爸去學校給博宇開家長會。開完家長會之後,爸爸帶著博宇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爸爸指著井然有序的路況對博宇說:“兒子你看,人人都遵守交通規則,所以路麵上才會暢通無阻,發生的事故也比較少。你可要做一個遵守交通規則的好孩子呀。”“爸爸放心,我一定會向您學習,做一個遵守交通規則的好孩子。”博宇對爸爸說。
此外,在帶著博宇去商場、逛公園等時候,爸爸也會充分地提醒博宇要遵守交通規則。在爸爸的反複教育下,博宇也牢記遵守交通規則,並且從那以後也沒再闖過紅燈。
為了讓博宇記住遵守交通規則這一規矩,爸爸利用生活中的情景,經常給他強調這一點,反複提醒。從例子中可以看出,這個方法教育效果不錯,爸爸經常重申規矩,讓博宇牢記在心,養成了遵守交通規則的好習慣。
替孩子選擇不如讓孩子選擇
在老師和同學眼中,澤瑞是一個沒有主見的男孩。
上周,老師組織同學們去博物館參觀,別的孩子都告訴老師自己去還是不去,可是澤瑞卻拿不定主意:“老師,這件事我不知道媽媽是不是同意我去,等我回家問問媽媽再說吧。”就是平時同學們相約一起打球,澤瑞也不能決定:“我不知道媽媽讓不讓去,還是等我問問媽媽吧。”……久而久之,同學們都知道了澤瑞是一個沒有主意的人,因此也不願意和他交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