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雞”是由“雉”變來的(1 / 1)

雞在古代其實有野生和家養之分,野生的稱“雉”。“雉”是左右結構,左邊是一個“矢”,右邊是“隹”。“矢”就是弓箭,我們現在還常用“箭矢”一詞;而“隹”的本意是指短尾巴鳥,後來一般表示鳥類。

表示弓箭的“矢”加上表示鳥類的“隹”,怎麼就成了表示野雞的“雉”了呢?原來,在人類懂得種植農作物之前,主要靠打獵為生,飛禽走獸、昆蟲魚類都是人們捕獵的對象。在飛禽裏麵,野生雞體型較大,肉質鮮美,關鍵是它們的飛翔能力比較差,相對於其他鳥類,雉比較容易捕捉。出去打獵的男人們帶回來的野生雞身上往往都帶著箭,在造字的時候,人們就把“矢”和“隹”放在一起,表示野生雞,這也是“雉”的起源。

在甲骨文中,“雉”的寫法跟現在沒有太大的不同。甲骨文的“雉”字,它的“矢”還有個“S”形的筆畫,這是拴在箭末端的絲線,箭射出去之後,可以通過絲繩將它拉回來,防止射中的鳥兒帶著箭飛遠。

後來,抓獲的“雉”多了,有的竟然還是被活捉的,於是人們就把暫時吃不掉的野生雞圈養起來,慢慢馴化,這就成了家雞,古人寫作“雞”,這是一個形聲字。

隨著跟這種禽類接觸的增多,人們發現每天天亮的時候,那些雄性的雞都會鳴叫,這對於沒有鍾表和鬧鈴的古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很好的計時方法。《詩經》就記載了齊國一首古老而有趣的詩:妻子對丈夫說,你聽公雞已叫鳴,大臣都已去朝廷。該起床了(雞既鳴矣,朝既盈矣)。丈夫答道,不是公雞在叫鳴,是那蒼蠅嗡嗡聲(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是不是特別富有生活氣息?還有晉朝的祖逖立誌報效祖國,勤奮練習武藝,聽到第一聲雞鳴就起來舞劍。我們不一定要做到“聞雞起舞”,但也不要像那位齊國丈夫一樣,把鬧鈴當作蒼蠅的嗡嗡聲。

【博聞館】

雞鳴狗盜

成語“雞鳴狗盜”現在是個貶義詞,比喻那些無真才實學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領或偷偷摸摸的行為。它最早的意思可不是這樣。這個成語和齊國的孟嚐君有關。

齊國孟嚐君是個很豪爽的人,他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其中有滿腹經綸的人,也有遊手好閑之徒,隻是來白吃白住的。孟嚐君出門時,這些門客就跟隨著他,替他出主意跑跑腿什麼的。

一次,孟嚐君率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聽說孟嚐君名氣很大,想讓他留下當相國。當時秦國很強大,孟嚐君不敢得罪秦昭王,隻好先留下來。

不久,大臣們勸秦昭王,說留下孟嚐君會對秦國不利,不如借機殺了他。秦昭王覺得這話不錯,就下令將孟嚐君一行軟禁起來,等著找借口殺掉。

孟嚐君被關起來後,便和門客商量對策,有人說秦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可以向她求助,讓她向秦昭王求情。孟嚐君設法派人去聯絡妃子,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

這可叫孟嚐君為難了,因為他已經將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有一個門客自告奮勇去偷狐白裘,原來他以前是個小偷,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順利偷出狐白裘後獻給了妃子,妃子便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嚐君的念頭。

孟嚐君立刻率領手下人連夜逃回齊國,到了函穀關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穀關每天雞叫才開門。而秦昭王此刻又生悔意,覺得孟嚐君還是得殺,於是得知消息後派出人馬追趕。

眼看追兵就要到了,隻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叫,緊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嚐君的另一個門客善於學雞叫。守關的士兵以為天快亮了,便打開城門,放他們出去。孟嚐君就這樣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