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馬的作用已經不再突出,但是提到馬,我們還是會想到許多成語,如車水馬龍、龍馬精神、萬馬奔騰、犬馬之勞、快馬加鞭……還有像馬大哈、馬前卒、馬屁精等等一些俗語,由此可見馬與人類聯係的密切。
根據考古發現,可以推測出早在父係氏族公社時代,人類就開始馴化馬。甲骨文中的“馬”字形象地描繪出了當時馬的特征:大大的眼睛、頸部有漂亮的鬃毛、尾巴長長地分著叉,大大的馬蹄子——當然,隨著漢字的簡化,漸漸看不出那可以一腳踢翻老虎的馬蹄子了。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戰爭產生了,馬就被當成了軍用物資,而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當得起士兵,因為兵器和馬匹戰車得由士兵自備,這可是普通人拿不出來的貴重東西,也就是說,打仗竟然是貴族的權利,而普通平民則不能參與。於是馬匹和戰車也成了財富的象征,一個人炫耀自己的財富,不是說我有多少存款,而是說我有多少“駟”,多少“乘”。從“駟”的字形就可以猜到它是四匹馬的意思,古代對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或是套著四匹馬的車都稱為“駟”,而“乘”則是四匹馬拉的戰車。
有了馬拉的車還要有人來控製,這就是“馭”字。甲骨文中的“馭”字上部是一匹頭朝上的馬,下部是一隻手,是用手駕馭馬的意思。
從“馬”字和以它為部首的字來看,馬確實是人類的忠實朋友,它伴隨著人類從蠻荒的遠古時代一直走向文明與進步,馬對人類生產生活起到的影響不可磨滅,因而它始終深受人們的喜愛。
【博聞館】
伯樂相馬
春秋戰國時,有一個叫孫陽的人,是一位相馬專家,因為很會相馬,人們把他比做神話中管天馬的天神——伯樂。
秦穆公攻打其他六國,要選一匹寶馬良駒,就將這個重任交給了伯樂。伯樂四處尋訪,怎麼也找不到合意的馬匹。
一天,伯樂碰見一匹棗紅馬馱著兩大筐東西,吃力地行走著。伯樂相馬無數,遠遠一望就覺得這匹馬不同凡響,走近一看,這馬骨瘦如柴,身上滿是潰爛的傷疤,渾身又髒又臭,尾巴上的毛都掉得沒幾根了。
雖然這匹馬的外表如此不堪,伯樂卻從它的骨骼和神態看出它資質不凡,隻要好好照顧,一定能恢複千裏馬的本質。於是,伯樂找到馬主人,買下了這匹馬,將它好好進行調養。
幾個月後,馬恢複了健康,跑起路來四蹄生風。伯樂將這匹馬獻給秦穆公,秦穆公騎這匹千裏馬攻下了六國。
後來,人們就用“伯樂相馬”來指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