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秘的“龍”字(1 / 1)

龍年是人們極其看重的年份,因為龍是一種神物,據說它長著馬的頭、鬣毛和尾巴,鹿的角,鷹的爪,魚的鱗和須等等,能飛會水,還能噴火。你看,這豈是普通的鼠牛虎兔蛇猴豬等生肖可比的?在我們眼中,這個神物一般與吉祥、慈善、變化、威嚴等意象聯係在一起。

據考古發現,距今幾千年前的遠古祖先就有了“龍”崇拜,到今天,龍文化已經深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每個細節:我們自稱是龍的傳人,把我們的國家比喻成東方巨龍,希望我們的民族和每個人都具有龍馬精神……可以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龍,有中國龍的地方就意味著存在炎黃子孫。

“龍”頭上的帽子

如果從文字角度考察“龍”字,就會發現漢字“龍”遠不如圖畫上的那麼威風凜凜。甲骨文的“龍”似乎就是一隻頭上頂著“帽子”、張著大口、身軀細長的某種動物。深究起來,這裏麵可有不少意味。

且說那個“帽子”,它在漢字中有固定的意思——刑具、枷鎖或者驅使,演化成現代漢字就是“辛”——戴著刑具或者被驅使著幹活能不“辛苦”麼?很多漢字都帶有“辛”的痕跡,隻不過有的簡化成了“立”,“龍”字的這個枷鎖在金文中更明顯,篆書、隸書中就演化成“立”了。再說那個張開的大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被描述成張著大口的動物絕非小兔子、梅花鹿等性情溫順的食草動物,而是虎、狼等凶猛的食肉動物,“龍”具有這樣的血盆大口,那就絕非溫順的動物。在篆書和隸書中,“龍”的血盆大口被簡化為“月”字。繁體“龍”字除了“立”和“月”之外,右半部分是彎曲的身軀,四道短橫則是龍的四隻爪子。這下子大家知道“龍”是怎麼畫成的了吧!

“龍”指戴著枷鎖的凶猛動物

學者們認為,最起碼在創造甲骨文的時候,“龍”還是指某種戴著枷鎖的凶猛動物,從它彎曲的細長身體以及某些爪子推測,可能是某種類似於鱷魚的爬行動物。科學發現,在中國的古大陸,的確存在一種令人恐怖的巨型鱷魚類爬行動物,這就是中國“龍”的原型。這種動物有如下幾個特點:體型巨大、貪吃凶暴、壽命極長、對天氣變化極為敏感,尤其是最後一點,據說它們在風雨來臨之前會發出雷鳴般的怒吼,讓古人覺得它們具有呼風喚雨的神通。再加上它來無影去無蹤,並且耐饑餓,半月不吃東西也能活動自如。古人往往以為它們有神通。那時人類或許以為有神通的“龍”跟主宰萬物的天神有共同語言,能夠作為中介溝通無所不能的上天和無助的人類,傳達人們的祈求和上天的旨意。當然,鑒於“龍”的凶猛,祭祀的時候是要捆綁起來的,這就是“龍”身上枷鎖的由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北部氣候變得寒冷和幹燥,喜歡濕熱的鱷魚類爬行動物漸漸從中國大陸絕跡了,人們很難再見到祖輩們傳說的“龍”了,就開始運用豐富的想象力來創造“龍”的形象,於是龍就成了一個具備各類動物長處的混合體。

【博聞館】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成語“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了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是龍本來的樣子,各有不同。現在常常用來比喻同胞兄弟的愛好、個性有所區別。

“龍生九子”也並非指龍恰好生了九個兒子。中國傳統文化中用九來表示很多,九也是一個很高貴的數字,比如形容皇帝是“九五之尊”,所以用“九”來描述龍子。

龍有哪九個不同的兒子呢?在明朝李東陽所著《懷麓堂集》中,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老大囚牛性格溫順,愛好音樂,長相是龍頭蛇身,耳朵能分辨萬物的聲音。現在在胡琴上還能看見囚牛的形象。

老二睚眥性格剛烈,好鬥喜殺,發怒時會瞪起眼睛,所以有個成語叫“睚眥必報”。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劍刃身與手柄接合的吞口處,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

老三嘲風象征著吉祥和威嚴,還有能威懾妖魔、消除災禍的含義,所以宮殿裏常有它的雕像。

老四蒲牢吼叫的聲音特別大,古人就把它裝飾在大鍾的鍾鈕上。

老五狻猊愛好靜坐,因此佛座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頭像。

老六贔屭的力氣很大,能背得動三川五嶽,所以古人把它作為石碑、石柱的底台及牆頭裝飾。

老七狴犴明辨是非,一身正氣,古時的肅靜回避牌、牢獄的大門上都刻有狴犴頭像。

老八負屭很喜歡書法,於是它的形象就出現在刻有書法作品的石碑上。

老九螭吻,有一種說法叫鴟尾,它龍首魚身,古人認為它有避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