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是由自然界的十一種動物即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以及傳說中的龍組成,與地支(古代一種標記順序的符號,第一位為子,第二位為醜,依此類推,第十二位為亥。在古代被廣泛應用於計時、排序等)結合起來用於紀年,順序排列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我們先說鼠。按照科學家的發現,在人類出現之前,鼠類就在地球上生存了很多年了,而且據生物學家猜測,如果有全球性災難致使生物大量滅絕,鼠將會是哺乳類最後滅絕的生物。這種生命力頑強、體型不大的老鼠們,在與人類共同生存的歲月裏,的確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左傳》中就記載,有幾次盛大的祭祀儀式不得不中止,因為用來祭祀的牛,竟然被老鼠們咬死了!更不用說被老鼠們咬壞的建築物、衣服、書籍等物品了。祖先們對這種頭小尾長、賊眼溜溜的小動物也沒有什麼好感,因此,凡是跟“鼠”有關的漢字、詞語、成語諺語,幾乎全是貶義的。
我們先看看“鼠”字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那占身體絕大比例的肚子了,老鼠的體型就像一個菱形,頭部很小,尾巴很細,中間的腹部很粗,這個大大的肚子準確地反映了老鼠能吃的特性。尾巴細長是很直觀的,咱們看看它的頭部,U型表示的是嘴,中間的兩道橫線則是老鼠的牙齒,如果我們看篆文會更明顯一些。一般來說,在甲骨文字形裏,出現這種張著大嘴、露出牙齒的字都是代表凶猛的動物,老鼠雖然體型很小,但是它們的齧咬能力很強,加上群體性作戰,所以連祭祀用的大牛都能咬死,可見其威力之大。
後來,老鼠長著利齒的大嘴就成了“鼠”字的上半部分“臼”,而最後一筆——斜勾則是老鼠的尾巴。甲骨文“鼠”字中,在老鼠嘴巴的周圍有幾個點,這其實就代表了糧食或者碎屑。老鼠偷盜糧食為人們深惡痛絕,更厲害的是老鼠還經常去啃木頭等質地稍微硬一點的東西,當然不是為了吃,老鼠的牙齒是不斷生長的,所以它們要不斷把長長的牙磨得長短合適。如果老鼠不是一直磨牙,慢慢變長的牙齒就會把老鼠的嘴巴撐得合不攏了,這會對老鼠造成致命性的打擊——無法覓食,最終餓死。甲骨文“鼠”字中的“糧食或者碎屑”實際上表示出古人對老鼠偷盜糧食和磨牙習性的認識。
還有一個字與“鼠”有關,那就是“竄”,“竄”在以前寫作“竄”,上麵是一個“穴”,下麵是“鼠”,最直白的意思就是“老鼠跑到鼠穴裏麵”,老鼠跑到鼠穴裏麵幹嘛啊?當然是藏起來不被抓住了,這是《貓和老鼠》中我們最熟悉的場景。“竄”字的本意就是取了“老鼠藏在鼠窩”——隱藏的意思。我們現在還經常聽到“逃竄到某地”,其實就是逃跑並隱藏在某地的意思。
你看,跟“鼠”有關的漢字是不是帶有了“鼠性”啊!這真實反映了老鼠們在人們心目中極其猥瑣的印象。當然,現在人們開始改變對鼠類的仇恨了,在和解人鼠關係的曆史上,華特·迪士尼可謂居功至偉,他創造的米老鼠形象著實讓人們開始喜歡上這種小動物了,後來的經典動畫《貓和老鼠》以及鄭淵潔的《舒克和貝塔》,更讓這種可愛的形象深入人心。
【博聞館】
城狐社鼠
《晉書·謝鯤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謝鯤是晉朝時的名士,也是朝中官員。當時的皇帝晉元帝有個叫劉隗的親信,此人不畏權貴,彈劾了很多官員,所以樹敵很多。晉元帝有意抗衡並擺脫朝中龐大的王氏勢力,因此非常寵信劉隗,為此,大權在握的豪強王敦十分憎恨劉隗。
王敦的官職是左將軍,他的長史官是謝鯤,兩人常常在一起討論朝堂之事。一次,王敦咬牙切齒對謝鯤說:“劉隗這個小人,奸邪作惡,擾亂朝綱,我想把他殺了,你看行嗎?”
謝鯤自然知道,王敦要殺劉隗的理由並非如此,但他作為下屬,也不能直接反對王敦的意見,於是搖搖頭回答:“使不得呀,劉隗的確是個壞人,但他也是城狐社鼠啊!狐狸住在城牆裏,我們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牆弄壞了;老鼠住在社廟裏,如果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毀壞了廟宇。劉隗現在是皇帝的親信,勢力也很大,就好比城牆裏的狐狸、社廟裏的老鼠,你恐怕不容易除掉他。”
王敦聽了謝鯤的話,覺得他說得有道理,隻好罷休。“城狐社鼠”的成語也由此而來,後來專指仗勢作惡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