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據局戳計打康舉人 謀官階巧騙翁師傅(2 / 3)

怕那宗室滿人於此事不大喜歡,因他們多是頑固到極的,此事終不宜造次。”康有為道:“小弟總打算定了,若真個變起法來,或不幸有些變動,勢不得不靠些兵力。現小弟已想得一人,正合用著他呢。”張侍郎便問何人,康有為細細說道:“現袁世凱正充練兵大臣,統練新建陸軍,部下有六千人馬之多,不怕不能幹事。”張蔭桓聽到要用兵力,嚇得一跳,便說道:“如此就大難了。爾好好地說變法,因何又說起要用兵來!這舉動豈不是自相矛盾麼?”康有為聽了,此時覺得自己說錯了,即轉口道:“小弟還沒有說完。因我們中國若能變法,必能自強,是外國人最忌的,怕他要來幹涉,還有袁公一支兵力盡可使得。”張侍郎道:“這越發差了。我們自己變法,外人那裏便來幹預?縱然是幹預起來,量袁氏這六千新建陸軍,又如何抵擋各國?爾休說得太易!”康有為此時又覺說錯,再轉口道:“縱不靠他防禦外人,便是頑固的一班兒有什麼反對暴動,就靠他六千兵來彈壓,卻也不錯。”張蔭桓覺他越說越支離,暗忖袁世凱那人,是專聽大學士榮祿指揮的,如何肯聽他調用?如此必要弄壞了。奈康有為還是說得落花流水,覺得不好與他多辯,隻得糊塗答應去了。康有為便去。  自此,康有為天天到張侍郎那裏談天,都是慫恿張侍郎,請他奏請速行變法,及運動他保薦自己。又常常把書信送給張蔭桓,張蔭桓不勝其擾,早知他如此變法,必要弄出事來。但張蔭桓是讚成變法的,又見翁同龢且如此讚成,自己縱不相助,盡該在旁觀看,便不理康有為,隻靜中看他如何做法。惟康有為並不知張蔭桓心事,隻當張蔭桓是被自己籠絡上手,因此那點雄心更發作了。又念欲行大誌,總要自己黨人多些居高位,較為有力,一來設法使他們升官,變法之事由他們做起,有功時自然數典不忘祖,要歸功於己。若有過時,就由他們抵擋,豈不甚好。天天打算要先薦自己黨羽出身。因康有為未中進士以前,當甲午戰敗之際,在京時曾結了一個保國會,這保國二字是很闊大的,不知是保中國還是保清國。惟對著滿人就說是保清國,若對漢人就說是保中國不保大清這等宗旨,正像俗語說的兩騎牛。所以當時北京風氣初開,都聞得保國會三字來相從附,整整有幾十人之多。過半是候補馬差人員,未有官職,滿肚牢騷的,如岑炳元、林旭、譚嗣同、唐才常、劉光第、楊銳,與門生梁啟超、親弟康廣仁,統通是保國會人物。那時節康有為因為謀大官,要先薦同黨,故官癮更大,把從前稱聖稱賢的念頭拋到爪哇國去了。  但左右思量,欲援引自己黨羽,總無門路。便往請見翁同龢,求他設法,翁同龢道:“足下舉動,每每為人不喜歡,因何自己太過不斂跡?就是把你保薦出來,怕今天老夫上了保章,明天就有遞折來參劾你的,這樣如何是好?”康有為道:“弟思量得一計,恩相不如先奏一本,請皇上諭令各大臣保舉賢才,方今國勢危弱,待才而用。這一本奏折不怕皇上不準的,若然有諭旨準奏,然後保舉小弟一班人,自然有所建白,必不負恩相抬舉。”翁同龢聽了,覺此計甚好,連稱“妙極”,也一一領諾。康有為去後,過兩日,翁同龢由軍機處入值上書房,就親自遞了一本奏折,內裏都是說國勢式微,由於人才乏絕,不如令內外三品以上大臣舉保賢良這等語。當時清帝見了,覺此折所說未嚐不是,就麵諭翁同龢道:“此策甚好,可以收攬人才,為轉弱為強之計。”便批出準奏,諭令各大臣保薦。翁同龢更奏道:“往時詔舉賢才,隻是循行故事,今番總要認真。若所舉確係賢才,就宜立刻破格錄用。”清帝亦當麵允奏,翁同龢好不歡喜。退值後,即與三五知己商妥,或保薦一人或二人,統把康有為的黨羽來保舉。可憐翁同龢做了幾十年大員,一旦被康有為愚弄,就保出那一班怪異,弄出大大的風潮出來。正是:  休雲老相能謀國,竟把奇魔當得人。  要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