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像追情人一樣鍥而不舍地追求目標(1 / 2)

如果你製定了目標,又定期檢查工作進度,你自然就把重點從工作本身轉移到工作成果。

衡量成功的尺度不是看做了多少工作,而是看達到目標的程度如何,追求目標應如同情場鍥而不舍的白馬王子,直至征服驕傲的公主為止。

然而,不成功者常常混淆了工作本身與工作成果。他們以為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艱苦的工作,就一定會帶來成功。但任何活動本身並不能保證成功,並不一定是有利的。一項活動要有用,就一定要朝向一個明確的目標。也就是說,成功的尺度不是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做出了多少成果,賺了多少錢。

有些人的一生,隻是遵守著自己的本能、習慣、傳統、先例、過去的經驗、慣例。雖然幹活很賣力,但毫無成果。許多人生的失敗者就是單純地以為忙碌就是成就,幹活本身就是成功。

目標有助於我們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如果你製定了目標,又定期檢查工作進度,你自然就把重點從工作本身轉移到工作成果。單單用工作來填滿每一天,這看來再也不能接受了。做出足夠的成果來實現目標,這才是衡量成績大小的正確方法。隨著一個又一個目標的實現,你會逐漸明白要實現目標需要花多大的力氣。你往往還能悟出如何用較少的時間來創造較多的價值。這會反過來引導你製定更高的目標,實現更偉大的理想。隨著你的工作效率提高,你對自己、對別人也會有更準確的看法。

被百年哈佛稱為“人生教科書”的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就是一個成功的典型。

哈默是一個美國的實業家兼商人,他追求目標,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正是這種鍥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成就了他的創富大業。有一次在一塊租借地上連打三口井,滴油未見,合夥人要求撤下,但哈默憑第六感覺認為有油,堅持打下去,果然打出了8口高產油井。

事還得從頭說起。

1969年的哈默踏上了利比亞的土地。國王伊德裏斯一世在王宮的宴會上對哈默說:“真主派您來到利比亞。”這話表示了這位胡子全白的西奴西部落的領袖對哈默這個世界出名的人物的尊重與敬佩。

哈默到了利比亞才發覺,除了美國為維持其轟炸機基地而支付的費用外,利比亞幾乎無其他外來財政資助。在早年意大利占領期間,墨索裏尼為尋找石油花費了千萬美元而一無所獲。埃索石油公司也花費了數百萬美元,打了好幾口井仍不出一點油,隻好打道回府。另外還有殼牌公司,耗資5000萬美元打出的全是廢井。法國公司也隻好不到那裏去。

隻是當埃索公司準備撤離時卻打出了一口油井。於是許多人又重新對利比亞這塊土地產生了興趣,認為說不定這裏是一塊聚寶盆。

哈默到達利比亞時,正值利比亞政府準備進行第二輪出讓租借地的談判,出租地大多是原先某些公司所放棄的地域。根據利比亞法律,各國的石油公司應盡快開發其租得的地域,如開不出油,就須將部分租借地歸還利比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