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2001年3月,我作為一名人文教育學者,來到哈佛大學,開始了為期一年作為訪問學者的訪學生活。

對我本人而言,去哈佛求學和做研究工作是一種榮幸。雖然一年的時間極其短暫,然而我不僅體驗到了哈佛大學的學術氛圍,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哈佛的人文精神。

“真正的哈佛是無形的。這就是她那些鶴立雞群的子孫們探索真理的靈魂。他們的思想是寶貴的種子,我們的校園賴此而碩果累累。”

這是哈佛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教授所說的一段話。回國多年以後,這段話總是縈繞在我心頭、讓我記憶猶新。

由於長期從事人文教育研究和教學工作,我切身感受到:教會一個人掌握知識、擁有學問並不難,而若要教會一個人學會正確地思考人生,掌握人生的哲理並走向人生的卓越,那就十分不易了。

來到哈佛之前,我曾常想:為什麼哈佛的學子幾乎人人都能出類拔萃,個個都是獨領風騷?在哈佛的一年,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先有哈佛,後有美國。”創立於1636年的哈佛大學,其曆史比美國作為國家的曆史還要長。正因為如此,哈佛大學被稱為美國高等教育的鼻祖。她獨領風騷300多年,被譽為高等學府王冠上的寶石,是世界各國莘莘學子們神往的聖殿,是世界級企業總裁的搖籃。曾有專門的統計:美國43任總統中有7位畢業於哈佛,20%左右的哈佛畢業生在美國500家最大的公司擔任要職。近30%的哈佛畢業生擔任世界各地公司的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同時,一大批社會各界的要人也陸續從哈佛走出,如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前白宮辦公廳主任唐納德·托馬斯·裏甘、大通銀行董事長大衛·洛克菲勒、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等社會名流。從哈佛還走出了一批中國的名人,僅近代著名學者就有:語言學家、作曲家趙元任,著名作家林語堂、科學家竺可楨、文學家梁實秋、文學評論家白壁德、建築學家梁思成等。可見,學者雲集,人才輩出的哈佛,不愧為美國乃至世界超一流的高等學府。

哈佛大學的校園是美麗的,她位於美國的馬薩諸塞州,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主體校園地處坎布裏奇,而世界著名的哈佛商學院則位於一河相隔的馬薩諸塞州的首府波士頓市。哈佛大學校園裏風景如畫,400多座建築掩映在綠樹與鮮花叢中,占地3000英畝的哈佛森林和占地265英畝的植物園,更是其他大學難以望其項背。

哈佛大學有著世界一流的教授和各個學科領域的世界頂級專家。哈佛的教育以美國籍學者居多,但約有25%~30%的一流教授來自世界各國。同時還有相當多的各個研究領域的著名人士在哈佛作為訪問學者。

第27任哈佛大學校長、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莫斯指出:“今天的哈佛是強大的,而保持哈佛的強大,需要精心地維護和強化致使我們長盛不衰的法寶:保持開放與質疑、探索與服務、傳統與創新的有機統一。”哈佛成功地實施了“創新與自信”的素質教育,並為之構建了動力極強的學習研究環境。的確,置身於哈佛大學,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學子求學、學者創新、教與學相輔而行的文化教育氛圍。

在哈佛,讓我收益最多,感受最深的是聆聽眾多權威教授的人文講座。有位哈佛校友曾說,來到哈佛不聽講座等於沒來,至少浪費了哈佛最具代表性的資源。我的感觸是,不聽哈佛的講座,簡直就是暴殄天物。

在哈佛大學,每個學期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著名人士前來舉辦講座,包括各國的總統、總理、內閣部長等政府要人,相關專業的著名學者、大企業家、藝術名流等。

在哈佛期間,隻要力所能及,每次講座我都不願耽誤。因為每一次講座,都讓我領略到了文化的魅力與創新的精彩。每一次講座,更讓我感慨哈佛獨有的那種潛移默化的、無形的人生哲理教育。

素質教育,或者說成才教育,是我在哈佛期間學習、研究與探討的中心課題。作為人文教育的研究工作者,我在哈佛期間,通過與一批有創見、有造詣的教授與學者的交流與探討,並與不同國籍的學生進行廣泛的接觸和對話,逐漸形成了這樣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