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必須創新社會管理體製,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要完善社會管理、保持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服務型政府,推進社區建設,健全社會組織,統籌協調各方麵利益關係,完善應急管理體製機製,加強安全生產,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國家安全工作和國防建設。
1、加強社會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製創新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
社會是由若幹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社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與自然界相對應的是廣義的社會,泛指人類的一切活動,包括國家、政黨、軍隊、法院、警察,以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等。與國家相對應的則是狹義的社會,指的是與政治活動、經濟活動相區別的,以人的生活為中心的廣泛領域,主要涉及人口與環境、文化教育、衛生保健、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組織、社會治安等社會性事務。顯然,我們這裏所講的加強社會管理中的"社會",指的是狹義的社會,是對政治、經濟以外的社會領域進行的管理。
社會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係統協調運轉,對社會係統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服務、監督和控製的過程。加強社會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製創新,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格局的豐富和完善。通過建立健全有效的社會管理體製、機製和製度,實施有序的社會管理,對於推進社會整合、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對於協調各方麵利益關係、化解社會矛盾,對於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對於保障社會安全、促進社會穩定,對於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實現社會和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加強社會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製創新,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的戰略舉措,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這是因為,第一,隻有通過加強社會管理,更加積極主動地化解各種矛盾和風險,才能抓住和利用好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順利度過矛盾"凸顯期",從而實現2020年達到"全麵小康"的奮鬥目標;第二,隻有加強社會建設,才能有效地解決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加快社會事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第三,隻有加強社會管理,更好地發揚人民民主,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參與社會管理,加強社會組織、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建設,才能使黨執政的社會基礎不斷得到鞏固;第四,隻有通過建立有效的社會管理體製,實施有序的社會管理,才能有效地推動社會整合、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協調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切實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保障社會公共安全、促進社會穩定有序,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從而使社會更加和諧。
當前,我國社會管理中出現了不少新情況和亟待解決的新問題,有的問題已嚴重影響到社會穩定。一方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各項改革的深化,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社會經濟成份、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化,社會管理的難度加大,任務加重。另一方麵,我們的社會管理理念和體製機製落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由於社會管理基礎比較薄弱,加上一些部門受自身利益的左右,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缺位"、"錯位"的問題較為突出,社會管理水平相對較低,社會自治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育,社會化服務程度亟待提高。這些問題的存在,既造成社會管理成本高、資源浪費,也導致種種社會矛盾的產生乃至激化。在新的曆史階段,我們必須更加充分認識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完善社會管理體係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拓寬服務領域,形成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合力,努力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形成發展。
在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完善社會管理體係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的基礎上,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在新的社會管理格局中,黨委處於領導核心的地位,政府要擔負起社會管理的職能,社會組織要承擔起協同黨和政府進行社會管理的功能,公民個人也要發揮廣泛參與社會管理的作用。
黨委領導,是我們始終堅持的政治方向,也是我國特有的政治優勢。隻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社會建設和管理的正確方向,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種社會管理資源,團結和凝聚社會各方麵的力量。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製創新,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必須在黨的領導下進行。適應新的形勢,在加強黨的領導的同時,必須改善黨的領導,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整合社會、凝聚社會、維護社會整體的和諧統一。中國共產黨在社會管理格局中的地位是領導核心,要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重大作用。黨要超脫於具體的行政、經濟等事務,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全局性的問題。在社會管理中,不僅要保證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落實,發揮政治核心的作用,還要做好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發揮黨在國家與社會之間的橋梁作用,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密切黨和群眾的聯係,加強黨的社會基礎。
政府負責,是國家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必然要求。在新的社會管理格局中,政府要擔負起社會管理的職能。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集中精力抓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政府管理經濟社會的方式、方法,提供與現代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政府更要注重發揮在管理社會和提供公共服務方麵的職能作用。
社會協同,是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揚必由之路。充分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職能作用,加強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分工、協作以及不同社會組織之間的相互配合,是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必要環節,也是亟待加強的一個薄弱環節。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後才產生的,國家不是從來就存在的,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國家產生之初,國家與社會的關係表現為國家淩駕於社會之上。隨著社會的不斷成長和成熟,社會逐步獲得獨立自主性,而國家則在權力、能力、權威等方麵進行自我限製,因而,國家與社會的關係逐步向平行、平衡狀態演變。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階級的消失,國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從無國家的原始社會,發展到有國家的階級社會,再到更高發展階段的無國家社會,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國家要回歸社會。
公眾參與,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效實現形式,也是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製創新的重要內容。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注意群眾的切身利益,始終重視發動、組織和引導群眾為實現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奮鬥。在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並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強調"一切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要使廣大群眾認識到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要使他們從這些事情出發,了解我們提出來的更高的任務"。他還指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後,鄧小平反複強調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隻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他還強調,說服那些不相信改革開放,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不能講空話,要拿事實來說話。他還把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好壞的標準之一。江澤民同誌也強調,"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為人民謀利益,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奮鬥。在任何時期任何情況下,黨的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強調"對於群眾最關心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凡是能辦到的一定要千方百計幫助解決"。公眾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正是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與人民群眾為自己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有機統一的具體體現。
擴大公眾參與社會管理,要重點做好幾項工作。一是大力培育公眾的參與意識。要大力培養和牢固樹立公眾參與是堅持黨的領導、依法辦事和充分發揚民主的有機統一的觀念,要大力培養和牢固樹立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要大力培養和樹立主人翁意識和人民當家作主的觀念,要大力增強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要通過多種形式加強民主法製教育,使公眾認識到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實現社會和諧,最終要靠人民群眾自己。隻有以主人翁精神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才能創造自己美好幸福的生活。二是不斷拓寬公眾參與的渠道。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主要渠道是社會組織,社會組織是實現公眾參與的主要載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和民間組織,是公眾參與的主要組織形式,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是公眾參與的實現途徑。要進一步拓展參與渠道,擴大公眾參與的範圍,增強政府決策的透明度,通過建立健全專家谘詢和論證製度、社會公示製度和聽證製度,完善信訪製度等,多渠道、多形式地集中民智、反映社情民意,從而解決民生、落實民權、維護民利。三是嚴格規範公眾參與的行為。要發揮法律和道德的規範、約束作用,使公眾以積極、負責、合法和理性的姿態,有序地參與社會管理。
2、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決定)
現在,我國傳統單位製的社會結構正在向多樣化的方向轉變,因而,原來那種單位製的社會管理體製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了,並越來越嚴重地製約和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堅持與時俱進的精神,更新管理理念,努力實現社會管理體製和社會管理方式的創新,已經成為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單位製的崩潰,必然要求構建和形成一種新的社會管理體製和社會管理格局。這就要求我們在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完善社會管理體係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的基礎上,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在新的社會管理格局中,黨委處於領導核心的地位,政府要擔負起社會管理的職能,社會組織要承擔起協同黨和政府進行社會管理的功能,公民個人也要發揮廣泛參與社會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