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近體詩共三十五首 送韓侍禦之廣德 送韓侍禦之廣德 《唐書·地理誌》,江南西道宣城郡有廣德縣,本綏安縣,至德二載更名廣德。 昔日繡衣何足榮?(1)今宵貫酒與君傾。(2)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3)(1)《漢書》:侍禦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顏師古注:“衣以繡者,尊寵之也。” (2)《漢書·高帝紀》:嚐從王溫、武負貰酒。顏師古注:”貰,賒也。”陶淵明嚐為彭澤令,故用之以擬韓侍禦也。 (3)《野客叢書》:《海錄碎事》謂淵明一字泉明,李白詩多用之,不知稱淵明為泉明者,蓋避唐高祖諱耳。猶楊淵之稱楊泉,非一字泉明也。《齊東野語》:高祖諱淵,淵字盡改為泉。楊升庵曰:今人改泉明為泉聲,可笑。 白雲歌送友人 楚山秦山多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君今還入楚山裏,雲亦隨君渡湘水。水上女蘿衣白雲,早臥早行君早起。蕭士曰:此詩已見七卷,特首尾數語不同,而此則尾語差拙,恐是初本未經改定者,今兩存之。 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 《太平府誌》:隱靜寺,在繁昌縣東南二十裏。隱靜山一名五峰寺山,有碧霄、桂月、鳴磬、紫氣、行道五峰,寺當五峰之會,拱合,林木幽奇,古澗委折,殷雷轟地。相傳寺為杯度禪師所建,飛錫定基,江神送木,現諸神異。寺外有十裏鬆徑,傳雲禪師手植,或曰距寺二裏許有雙鬆對峙,勢若虯龍者,即師手澤。又嚐取新羅五葉鬆種寺西,迄今尚存。舊誌又言,寺有郎公橘,杯度所攜頻伽鳥一雙,皆晉、宋遺跡。又有木、米、鹽、醬等池,言創寺時,諸物皆從此出雲。舊額雲“江東第二禪林。”按:繁昌縣,南唐時析南陵分置,在唐時尚屬南陵。 我聞隱靜寺,山水多奇蹤。岩種朗公橘,門深杯度鬆。道人製猛虎,(1)振錫還孤峰。(2)他日南陵下,相期穀口逢。 (1)《釋氏要覽》:《智度論》雲:得道者名為道人,餘出家未得道者,亦名道人。《法苑珠林》:晉沙門於法蘭,高陽人也。嚐夜坐撣,虎入其室,因蹲床前,蘭以手摩其頭,虎奮耳而伏,數日乃去。 (2)沈約《法王寺碑》:“振錫經行,林宴坐。”錫,釋家所執錫杖,一名德杖,一名智杖,有金環繞之,作錫錫聲,行時以節步趨者。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1)浮雲遊子意,(2)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3)(1)鮑照《蕪城賦》:“孤蓬自振,驚砂坐飛。” (2)浮雲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遊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 (3)《詩·小雅》:“蕭蕭馬鳴。”《左傳》:“有班馬之聲。”杜預注:“班,別也。”主客之馬將分道,而蕭蕭長鳴,亦若有離群之感,畜猶如此,人何以堪。 送別 鬥酒渭城邊,(1)壚頭醉不眠。(2)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惜別傾壺醑,(3)臨分贈馬鞭。看君穎上去,(4)新月到應圓。 (1)《水經注》:長安,故鹹陽也。漢高帝更名新城,武帝元鼎三年別為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之陽。《史記·正義》:《括地誌》雲,鹹陽故城亦名渭城,在雍州北五裏,今鹹陽縣東十五裏。《太平寰宇記》,故渭城,在今縣東北二十二裏渭水北,即秦之杜郵。其城周八裏,秦自孝公至始皇,皆都於此城。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後漢省,並地入長安。故此城存。 (2)《史記·集解》:韋昭曰:“酒肆也。以土為墮,邊高似。”《漢書注》:“如淳曰,酒家開肆待客,設酒,故以名肆。臣瓚曰:盧,酒甕也。師古曰:二說皆非也。盧者,賣酒之區也。以其一邊高,形如鍛家爐,故取名耳,非即謂火爐及酒甕也。” (3)《初學記》:醑,旨酒也。《玉篇》:“醑,美酒也。”《正字通》:“俗呼為尾酒,醑為頭酒。” (4)河南道潁川汝陰郡有潁上縣。《太平寰宇記》:潁上縣,以地枕潁水上遊為名。 《滄浪詩話》:太白詩“鬥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乃岑參之詩,誤編入。琦按:《文苑英華》亦以此詩為岑參作,題雲《送楊子》,岑集亦載之。江上送女道士褚三 清遊南嶽 南嶽,衡山也。在今湖廣衡州府衡山縣西北三十裏,接衡陽縣及長沙府界。 吳江女道士,頭戴蓮花巾。(1)霓衣不濕雨,特異陽台雲。(2)足下遠遊履,淩波生素塵。(3)尋仙向南嶽,應見魏夫人。(4)(1)《太平禦覽》:《登真隱訣》曰:太玄上丹靈玉女,戴紫華芙蓉巾。 (2)巫山神女,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詳見二卷注。 (3)《洛神賦》:“踐遠遊之文履,曳露綃之輕據。淩波微步,羅襪生塵。”呂向注:“遠遊,履名。步於水波之上,如生塵也。” (4)《南嶽魏夫人傳》:魏夫人者,晉司徒劇陽文康公舒之女,名華存,字賢安。幼而好道,靜默恭謹,誌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衝舉,吐納氣液,攝生夷靜,住世八十三年,以晉成帝鹹和九年,歲在甲午,太乙元仙遣飆車來迎,夫人乃托劍化形而去。位為紫虛元君,領上真司命南嶽夫人,比秩仙公,使治天台大霍山洞台中,主下訓奉道,教授當為仙者,男曰真人,女曰元君。 送友人 見說蠶叢路,(1)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麵起,雲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2)春流繞蜀城。(3)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4)(1)蠶叢,蜀王之先,詳見三卷《蜀道難》注。 (2)李善《文選注》:《通俗文》曰:板閣曰棧。《史記》:去輒燒絕棧道。《索隱》曰:棧道,閣道也。音士諫反。包愷音士版反。崔浩雲:險絕之處,傍鑿山岩而施板梁為閣。琦按:入蜀之道,山路懸險,不容坦行。架木而度,名曰棧道。以其自秦入蜀之道,故曰秦棧。 (3)《水經注》:成都具有二江雙流郡下,故揚子雲《蜀都賦》曰“兩江珥其前”者也。 (4)《高士傳》:嚴遵,字君平,蜀人也。隱居不仕,嚐賣卜於成都市,日得百錢以自給,卜訖則閉肆下簾,以著書為事。 徐而庵曰:“山從”二句,是承上“崎嶇不易行”五字,勿作好景會。 送趙雲卿 白玉一杯酒,綠楊三月時。春風餘幾日,兩鬢各成絲。秉燭唯須飲,投竿也未遲。如逢渭川獵,猶可帝王師。 此篇與十二卷內《贈錢征君少陽》詩,無一字差異,蓋編者重入未刪。 送李青歸華陽川 胡三省《通鑒注》:華陽川,在虢州華陽山南,《雍勝略》:華陽水, 在漢中府褒城縣西二十五裏,源出牛頭山,南流與漢水合。蕭本作“南葉陽川”,誤。 伯陽仙家子,(1)容色如青春。日月秘靈洞,雲霞辭世人。化心養精魄,(2)隱幾宵天真。(3)莫作千年別,歸來城郭新。(4)(1)《列仙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轉為守藏史,積八十餘年。《史記》雲二百餘年。時稱隱君子。 (2)江淹詩:“隱淪駐精魄。” (3)《莊子》:“南郭子綦隱幾而坐。”陸德明《音義》:“隱,恁也。” (4)《丁令威歌》:“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 送舍弟 吾家白額駒,(1)遠別臨東道。他日相思一夢君,應得池塘生春草。(2)(1)《魏誌》:曹休間行北歸見太祖,太祖謂左右曰:“此吾家千裏駒也。”吾家白額駒,即吾家千裏駒之意,而改用李氏事耳。《晉書》:武昭王諱,字玄盛,姓李氏,漢前將軍廣之十六世孫也,嚐與太史令郭及其同母弟宗繇同宿,起謂繇曰:“君當位極人臣.李君有國土之分。家有草馬生白額駒,此其時也。”呂光末,京兆段業,自稱涼州牧,以敦煌太守孟敏為沙州刺史,署玄盛效穀令。敏尋卒,護軍郭謙等以玄盛溫毅有惠政,推為敦煌太守,玄盛初難之,宗繇言於玄盛曰:“君忘郭之言耶?白額駒今生矣!”玄盛乃從之。 (2)謝靈運夢見從弟惠連,得“池塘生春草”句,詳見十一卷注。 送別 水色南天遠,舟行若在虛。遷人發佳興,吾子訪閑居。日落看歸鳥,潭澄羨躍魚。聖朝思賈誼,(1)應降紫泥書(2)(1)《漢書》:賈誼為長沙王太傅,後歲餘。帝思誼,征之。 (2)紫泥,用之以封璽書,見七卷注。 送鞠十少府 試發清秋興,因為吳會吟。碧雲斂海色,流水折江心。我有延陵劍,(1)君無陸賈金。(2)艱艱此為別,惆悵一何深。 (1)《新序》: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詳見十二卷注。 (2)《漢書》:陸賈有五男,出所使越橐中裝,賣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 令為生產。送張秀才謁高中 丞並序 餘時係尋陽獄中,正讀《留侯傳》。(1)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2)餘喜子房之風,感激於斯人,因作是詩以送之。 (1)《史記》世家第二十五為《留侯世家》。曰《留侯傳》,蓋變稱也。 (2)《舊唐書》:高適者,渤海蓚人也。為諫議大夫,負氣敢言,上皇以諸王分鎮,適切諫不可。及永王叛,肅宗聞其論諫有素,召而謀之。適因陳江東利害,永王必敗。上奇其對,以適兼禦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詔與江東節度來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亂。會於安州,師將渡,而永王敗。適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義,逢時多難,以安危為己任,然言過其實,為大臣所輕。 秦帝淪玉鏡,(1)留侯降氛氫。感激黃石老,(2)經過倉海君。(3)壯士揮金槌,(4)報仇六國聞。智勇冠終古,(5)蕭、陳難與群。兩龍爭鬥時,(6)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7)倉卒解漢紛。(8)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將分。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胡月入紫微,(9)三光亂天文。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10)采爾幕中畫,(11)勘難光殊勳。(12)我無燕霜感,(13)玉石俱燒焚。(14)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1)《尚書帝命驗》:“桀失玉鏡,用其噬虎。”鄭康成注:“玉鏡,謂清明之道。” (2)《史記·留侯世家》: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秦滅韓,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良嚐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良乃更姓名,亡匿下邳。 嚐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複怒曰:“後,何也?後五日複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不複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3)《漢書音義》:“倉海君,晉灼曰:海神也。如淳曰:秦郡縣無倉海,或曰東夷君長也。”顏師古曰:“二說並非,蓋當時賢者之號也。” (4)琦按:《史記》、《漢書》載博浪沙事,並雲鐵椎,惟《水經注》雲:張良為韓報仇於秦,以金椎擊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車。駱賓王詩“金椎許報韓”,蓋出於此。 (5)《漢書·張良傳讚》:聞張良之智勇,以為其貌魁梧奇偉,反若婦人女子。盧諶詩:“智勇冠當代。” (6)《史記·彭越傳》:兩龍方鬥,且待之。 (7)《說文》:“酣,酒樂也。”應劭曰:“不醉不醒曰酣。” (8)《項羽本紀》: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範增說項羽,急擊勿失。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張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毋從俱死。良曰:”沛公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出要項伯,入見,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項王因留沛公與飲。範增出召項莊,謂曰:“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莊則入為壽,壽畢,曰:“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張良至軍門,見樊噲。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於是遂去,令張良留謝。漢四年,項王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大半,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饑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 (9)《晉書》:月為胡王。《陳書》;陳寶應起兵沙門.惠標作五言詩以送之曰:“匹馬猶臨水,離騎稍引風。好看今夜門,當入紫微宮。” (10)《陳書》:文參禮樂,武定妖氛。 (11)謝瞻詩:“婉婉幕中畫。” (12)《廣韻》:“戡,勝也,克也。” (13)《太平禦覽》: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係之,仰天而哭。夏五月,天為之降霜。 (14)《書·胤征》:“火炎昆岡,玉石俱焚。” 尋陽送弟昌峒鄱岠司馬作 鄱陽,唐時郡名,即饒州也。隸江南西道,為上州,有司馬一人, 從五品。 桑落洲渚連,(1)滄江無雲煙。尋陽非剡水,忽見子猷船。(2)飄然欲相近,來遲杳若仙。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一睹無二諾,(3)朝歡更勝昨。爾則吾惠連,(4)吾非爾康樂。朱紱白銀章,(5)上官佐鄱陽。(6)鬆門拂中道,石鏡回清光。(7)搖扇及幹越,水亭風氣涼。(8)與爾期此亭,期在秋月滿。時過或未來,兩鄉心已斷。吳山對楚岸、彭蠡當中州。(9)相思定如此,有窮盡年愁。 (1)《太平寰宇記》:桑落洲,在舒州宿鬆縣西南一百九十四裏。江水始自鄂陵,分派為九,於此合流,謂之九江口。此洲與江州尋陽縣,分中流為界。《一統誌》:桑落洲,在九江府城東北過江五七裏。昔江水泛漲,流一桑於此,因名。 (2)王子猷乘船往剡溪訪戴安道,詳見九卷注。 (3)魏征詩,“季布無二諾,侯贏重一言。” (4)《宋書》:謝惠連幼有才悟而輕薄,不為父方明所知。靈運嚐自始寧至會稽造方明,過視惠連,大相谘賞,謂方明曰:”阿連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兒遇之。” (5)《韻會》:“紱,綬也。”《增韻》:“印組也。”章,印章也。朱紱、銀章,詳見十一卷《贈劉都使》詩注。 (6)凡除官到任,謂之上官。司馬,州之佐職。 (7)《江西通誌》:鬆門山,在南昌府城西北二百十五裏,枕鄱湖之東,兩岸悉生鬆,遙望如門,故名。上有石鏡,光可照人。謝康樂詩“攀崖照石鏡,牽葉人鬆門”,是也。 (8)《太平寰宇記》:幹越渡,在餘幹縣西南一百二十步,置津吏主守。四時不絕。幹越亭在於幹縣東南三十步。屹然孤立,古今遊者多留題童句焉。《江西通誌》:幹越亭,在饒州府餘幹縣羊角山。《文公談苑》雲:“前瞰琵琶洲。後枕思禪寺,林麓森鬱。千峰競秀。唐初張彥俊建。” (9)《通鑒地理通釋》:彭蠡在江州潯陽縣。《括地誌》:在縣東南五十裏。《六典注》:一名宮亭湖,在南康軍星子縣南,江州彭澤縣西。《地理誌》:在豫章郡彭澤縣西。《郡縣誌》:在都昌縣西六十裏,與潯陽縣分湖為界。《禹貢》揚州“彭蠡既瀦”,即江漢所彙之澤,合江西、江東諸水,跨豫章、饒州、南康軍三州之地。 餞校書叔雲 少年費白日,歌笑矜朱顏。不知忽已老,喜見春風還。惜別且為歡,徘徊桃李間。看花飲美酒,聽鳥臨晴山。向晚竹林寂,(1)無人空閉關。(2)(1)《晉書》:阮鹹任達不拘,與叔父籍為竹林之遊。 (2)閉關,猶閉門也,江淹《恨賦》:“閉關卻掃,塞門不仕。” 送王孝廉覲省 彭蠡將天合,(1)姑蘇在日邊。(2)寧親候海色,欲動孝廉船。(3)窈窕晴江轉,參差遠岫連。相思無晝夜,東注似長川。 (1)《江西誌》:鄱陽湖,在南昌府城東北一百五十裏,即《禹貢》之彭蠡也。一名宮亭湖,一名揚瀾湖,跨南昌、饒州、南康三郡,合上流諸水入焉。周圍數百裏,闊四十裏,長三百裏。每春夏之間,江、漢水漲,則彭蠡之水鬱不得流而逆回倒積,遂成巨浸,渺數百餘裏,無複畔岸。逮夫二水漸消,則彭蠡之水始出大江,循南岸而行,與二水頡頏趨海。《韻會》:“將,與也。”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長波天合。” (2)楊齊賢曰:“姑蘇,蘇州吳郡。以其近東海日出之地,故雲日邊。 (3)《法言》:“孝莫大於寧親。”《世說》:張憑舉孝廉,出都負其才氣,謂必參時彥,欲詣劉尹,鄉裏及同舉者共笑之。張遂詣劉,清言彌日,因留宿至曉,劉曰,”卿且去,正當取卿共詣撫軍。”張還船,同侶問何處宿,張笑而不答。須臾真長遣傳,教覓張孝廉船,同侶惋愕。 同吳王送杜秀芝舉入京 按:詩題當是“送杜秀才赴舉入京”,“芝”字疑訛。 秀才何翩翩?王許回也賢。暫別廬江守,(1)將遊京兆天。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煙。欲折一技桂,(2)還來雁沼前。(3)(1)廬江,郡名,即廬州也。隸淮南道。《通典》:雍州,開元三年改為京兆府。凡周、秦、漢、晉、西魏、後周、隋至於我唐,並為帝都。 (2)《晉書》:郤詵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3)《西京雜記》:梁孝王築兔園,園中有雁池,池間有鶴洲、鳧渚,其諸宮觀相連,延亙數十裏,奇果、異樹,瑰禽、怪獸畢備,王與宮人賓客,弋釣其中。 洞庭醉後送絳州呂使君杲流澧州 《湖廣誌》:洞庭湖,在嶽州西南,綿跨八百裏。絳州,又謂之絳郡,隸河東道。澧州,在澧水之陽,又謂之澧陽郡,隸山南東道, 在京師東南一千八百九十三裏。 昔別若夢中,天涯忽相逢。洞庭破秋月,縱酒開愁容。贈劍刻玉字,延平兩蚊龍。(1)送君不盡意,書及雁回峰。(2)(1)《中華古今注》:晉時鬥牛間常有紫氣,張華知是劍氣。乃以雷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縣獄深,得劍兩枚,一送與張華,一煥自佩。後華死,子韙佩,過延平津,躍入水,使人尋之,乃見化為龍也。雷煥卒,子亦佩之,於延平津,亦躍入水,化為龍矣。 (2)《方輿勝覽》:回雁峰,在衡陽之南,雁至此不過。遇春而回,故名。或曰峰勢如雁之回。《湖廣誌》:回雁峰,在衡州府城南裏許,相傳雁不過衡陽,至此而回。然聞桂林間尚有雁聲,知此說非矣。或謂蜂之形勢如雁回轉者,是也。南嶽周環八百裏,回雁為首,嶽麓為足雲。與諸公送陳郎將舊衡陽並序 按《唐書·百官誌》,左右十四衛及太子左右六率府,皆有郎將, 乃五品官也。衡陽,唐時郡名,即衡州.隸江南西道。 仲尼旅人,文王明夷。(1)苟非其時,聖賢低眉。況仆之不肖者。而遷逐枯槁,固非其宜。朝心不開,暮發盡白。而登高送遠,(2)使人增愁。陳郎將義風凜然,英思逸發。來下曹城之榻,去邀才子之詩。動清興於中流,泛素波而徑去。諸公仰望不及,連章祖之。序慚起予,輒冠名賢之首;作者嗤我。乃為撫掌之資乎?(3)(1)《京氏易傳》:《易》曰:“旅人先笑後號咷。”又曰:“得其資斧。”仲尼為旅人,國可知矣。《周易》:“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周易集解》:“鄭玄曰:夷,傷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則傷矣,故謂之明夷。日之明傷,猶聖人、君子有明德,而遭亂世,抑在下位。則宜自艱,無幹政事,以避小人之害也。荀爽曰:明在地下,為坤所蔽,大難之象。文王君臣相事,故當大難也。”王弼《易注》:“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 (2)《高唐賦》:“登高望遠,使人心悴。” (3)《晉書》:左思賦《三都》。初陸機入洛,欲為此賦。聞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雲書曰:“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及思賦出,機絕歎伏,以為不能加也。遂輟筆焉。王羲之《與謝萬書》:語田裏所行,故以為撫掌之資,其為得意,可勝言耶? 衡山蒼蒼入紫冥,(1)下看南極老人星。(2)回飆吹散五峰雪,(3)往往飛花落洞庭。氣清嶽秀有如此,郎將一家拖金紫。(4)門前食客亂浮雲,世人皆比孟嚐君。(5)江上送行無白壁,(6)臨歧惆悵若為分。 (1)《方輿勝覽》:南嶽,一名衡山,在衡山縣西三十裏,晉因山以名郡。《湘中記》:度應鬥衡,位值離宮,故曰衡山。又名霍山。《南嶽記》:衡山者,朱陵之靈台,太虛之寶洞。上承翌軫,鈴總萬物,故名衡山。下踞離宮,統攝火鄉,故號南嶽。赤帝館其嶺,祝融宅其陽。逮於軒轅。以潛、霍二山副焉。《長沙記》:衡山軒翔,聳拔九千餘丈,尊卑參差七十二峰,岩洞、溪澗、泉石之勝,交錯其中。又有數十洞、十五岩、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六源、八橋、六井、三穿、三漏。此最著者。七十二峰最大者五:祝融、紫蓋、雲密、石稟、天柱,而祝融為最高。《水經注》:湘水又北徑衡山具東。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蓋,一名石稟,一名容峰。容峰最為竦傑,自遠望之,蒼蒼隱天。故羅含雲:望若陳雲,自非清霧素朝,不見其峰。丹水湧其左。醴泉流其右,山經謂之峋嶁山,為南嶽也。《魏書》:發響九皋,翰飛紫冥。 (2)《史記·天官書》:“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常以秋分時候之於南郊。”《晉書》:“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極,常以秋分之旦,見於景;春分之夕,而沒於丁。見則治平,主壽昌。” (3)謝靈運詩:“回飆流輕雪。” (4)陸機《謝平原內史表》:“懷金拖紫,退就散輩。”《後漢書》:“聖恩橫加,狠賜金紫。”章懷太子注:“《漢官儀》曰:二千石,金印紫經也。” (5)《史記》:孟嚐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盂嚐君。孟嚐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6)《呂氏春秋》:郈成子為魯聘於晉。過衛,右宰穀臣止而觴之,酒酣而送之以壁。 送趙判宮赴黔府中丞叔幕 《冊府元龜》:趙國珍,天寶中為黔府都督,本管經略等使。國珍有武略,習知南方地形,在五溪凡十餘年,中原興師,惟黔中封境無虞。《通鑒》:黔中節度使越國珍,本牂牁夷也。胡三省注:趙國珍,牂牁別部,充州蠻酋趙君道之裔。楊國忠兼劍南節度,以國珍有方略,授黔中都督,護五溪十餘年。天下方亂,其所部獨寧。所謂黔府中丞者,即其人歟?中丞是其兼銜耳。《唐書·地理誌》:黔州黔中郡下都督府,本黔安郡,天寶元年更名。 廓落青雲心,(1)結交黃金盡。富貴翻相忘,令人忽自曬。蹭蹬鬢毛斑,(2)盛時難再還。巨源咄石生,(3)何事馬蹄間?綠蘿長不厭,卻欲還東山。(4)君為魯曾子,(5)拜揖高堂裏。叔繼趙平原。(6)偏承明主恩。風霜推獨坐,(7)旌節鎮雄藩。(8)虎士秉金鉞,(9)蛾眉開玉樽。才高幕下去,義重林中言。(10)水宿五溪月,(11)霜啼三峽猿。(12)東風春草綠,江上候歸軒。”(13)(1)宋玉《九辯》:“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呂延濟注:“廓落,空寂也。” (2)《韻會》:“蹭蹬,困頓也。” (3)《晉書》:山濤,字巨源,河內懷人也。州辟部河南從事。與石鑒共宿,濤夜起蹴鑒曰:“今為何等時而眠耶?知太傅臥何意?”鑒曰:“宰相三不朝,與尺一令歸第,卿何慮也?”濤曰:“咄!石生無事馬蹄間耶?”投傳而去。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 (4)又《晉書》:謝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誌,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 (5)《史記》:曾參,南武城人,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 (6)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至者數千人。 (7)漢時禦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得專席而坐,詳見十卷注。 (8)《舊唐書》:天寶中,緣邊禦戎之地,置八節度使。受命之日,賜之旌節,謂之節度使,得以專製軍事,外任之重無比焉。《新唐書·百官誌》:節度使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豎六纛。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 (9)虎士,有力之士,詳見八卷注。《詩·商頌》:“有虔秉鉞。”秉,執也。陸雲《吳故丞相陸公誄》:“金鉞鏡日,雲旗絳天。” (10)《晉書》:阮鹹任達不拘,與叔父籍為竹林之遊。 (11)謝靈運詩:“水宿淹晨暮。”呂延濟注:水宿,宿舟中也。《通典》:黔中,古蠻夷之國,春秋、戰國皆楚地,秦惠王欲楚黔中地,以武關外易之,即此是也。通謂之五溪。注雲:五溪謂西、辰、巫、武、沅五溪也。 (12)《水經注》:《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一百許裏,山水紆曲,兩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穀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白貼》:《荊州記》曰:“巴東三峽。猿長鳴至三聲,聞者莫不垂淚。” (13)《南齊書》:凡車有幡者,謂之軒。 送陸判官往琵琶峽 《方輿勝覽》:琵琶峽,在巫山對蜀江之南,形如琵琶。此鄉婦女,皆曉音律。 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長安如夢裏,何日是歸期? 楊升庵曰:太白詩“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又曰“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豈是”、“殊非”,變幻二字,愈出愈奇。孟蜀韓琮詩“晚日低霞綺,晴山遠畫眉。青青河畔草,不是望鄉時”,亦祖太白句法。 送梁四歸東平 東平,唐時郡名,即鄆州也,隸河南道。 玉壺契美酒,送別強為歡。大火南星月,(1)長郊北路難。殷王期負鼎,(2)汶水起垂竿。(3)莫學東山臥,參差老謝安。(4)(1)《六經天文編》:夏氏曰:“仲夏之月,初昏之時,大火見於南方正午之位。” (2)《史記》:阿衡欲幹湯而無由,乃為有菩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越絕書》:伊尹負鼎入殷,遂佐湯取天下。 (3)《春秋正義》:《釋例》曰:汶水出泰山萊蕪縣西南,經濟北至東平須昌縣入濟。《行水金鑒》:《述征記》雲:泰山郡水皆名汶,今縣界有五汶,皆源別而流同。其原山之汶水,西南流經乾封具治南,去縣三裏,又西南流九十裏,人鄆州中都縣。按五汶者,曰:北汶、小汶、紫汶、牟汶,其一則經流也。 (4)謝安高臥東山,見七卷注。 江夏送友人 江夏,唐時郡名,即鄂州也,屬江南西道。 雪點翠雲裘,(1)送君黃鶴樓。(2)黃鶴振玉羽,(3)西飛帝王州。鳳無琅玕實,(4)何以贈遠遊?徘徊相顧影,淚下漢江流。 (1)宋玉《諷賦》:“翳承日之華,披翠雲之裘。” (2)楊齊賢曰:黃鶴樓,在鄂州。《國經》雲:“費文禕得仙.駕黃鶴憩此。” (3)鮑照《舞鶴賦》:“振玉羽而臨霞。” (4)琅玕實,見二卷注。 送郗昂謫巴中 按:《羊士諤詩集》有詩題雲《乾元初嚴黃門自京兆少尹貶巴州刺史》雲雲,詩下注雲:時郗詹事昂自拾遺貶清化尉,黃門年三十餘,且為府主,與郗意氣友善,賦詩高會,文字猶存。又李華《楊騎曹集序》:刑部侍郎長安孫公逖,以文章之冠,為考功員外郎,精試群材。君與南陽張茂之、京兆杜鴻漸、琅琊顏真卿、蘭陵蕭穎士、河東柳芳、天水趙驊、頓丘李琚、趙郡李崿、李頎、南陽張階、常山閻防、範陽張南容、高平郗昂等,連年登第。 瑤草寒不死,(1)移植滄江濱。東風灑雨露,會入天地春。予若洞庭葉,(2)隨波送逐臣。思歸未可得,書此謝情人。 (1)江淹詩:“瑤草正翕赩。”李善注:“瑤草,玉芝也。”琦按:詩家甲瑤草,謂珍異之草耳,未必專指玉芝而言。 (2)《楚辭》:“洞庭波兮木葉下。” 江夏送張丞 欲別心不忍,臨行情更親。酒傾無限月,客醉幾重春。藉草依流水,(1)攀花贈遠人。送君從此去,回首泣迷津。 (1)孫綽《天台山賦》:“藉萋萋之纖草。”李善注:“以草薦地而坐曰藉。” 賦得白鷺鷥送宋少府入三峽 三峽,詳見八卷注。 白鷺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驚遠飛去,直向使君灘。(1)(1)《水經注》:江水東經羊腸、虎臂灘。楊亮為益州刺史,至此舟覆。 懲其波瀾,蜀人至今猶名之為使君灘。《太平寰宇記》:使君灘,在萬州東二裏大江中。昔楊亮赴任益州,行船至此覆沒,故名。《一統誌》:使君灘,在荊州夷陵州西一百十裏。 送二季之江東 初發強中作,題詩與惠連。(1)多慚一日長,不及二龍賢。(2)西塞當中路,南風欲進船。(3)雲峰出遠海,(4)帆影掛清川。禹穴藏書地,(5)匡山種杏田。(6)此行俱有適,遲爾早歸旋。(7)(1)謝靈運有《登臨海嶠初發強中與從弟惠連》詩。劉履曰:強中,地名,今山下有強口,疑即此也。 (2)《世說》,謝子微見許子將兄弟曰:“平輿之淵,有二龍焉。” (3)楊齊賢曰:西塞山,在鄂州。陸放翁《入蜀記》:晚過道士磯,石壁數百尺,色正青,了無竅穴。而竹樹迸根交絡其上,蒼翠可愛,自過小孤,臨江峰嶂,無出其右。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飛”者。李太白《送弟之江東》雲:“西塞當中路,南風欲進船”,必在荊楚作,故有中路之句。張文潛雲:“危磯插江生,石壁劈青玉”,殆為此山寫真。又雲:“已逢嫵媚散花峽,不怕艱危道士磯”,蓋江行惟馬當及西塞最為湍險難上。 (4)謝靈運詩:“滅跡入雲峰。” (5)《太平禦覽》:《九土文括略》曰:會稽山,有一石穴委曲,黃帝藏書於此,禹得之。施宿《會稽誌》:陽明洞天,在會稽縣宛委山龍瑞宮。舊經雲三十六洞天之十一洞也。洞外飛來石上,為禹穴,傳雲禹藏書處,一雲禹得玉匱金書於此。薛方山《浙江通誌》:宛委山上有石匱壁立,中有孔穴,號陽明洞,即舊經所謂三十六洞天之十一洞也。夏禹發之,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又於中得金簡玉字之書,悟百川之理。賀知章《纂山記》曰:黃帝號宛委穴為赤帝陽明之府,於此藏書。大禹始於此穴得書,複於此穴藏之,人因謂之禹穴。 (6)匡山。即廬山也。《廬山記》:匡續結廬於山,故號匡廬山。《神仙傳》:董奉還豫章廬山下居,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 使載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餘萬株。鬱鬱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獸遊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杏子熟,於林中作一草倉,示人曰:“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穀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穀少而取杏多青,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