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3 / 3)

麵對對方熱情的邀請,不要急於接受,有時對方可能隻是出於禮貌,並沒有真的打算如何。中信房屋董事長特別助理胡佩蘭提出下麵的建議,不如過幾天再試探一下“上次不是說好一起吃飯嗎”,如果對方隻是淡淡回應,也沒有主動安排的意思,那就不必放在心上,以免“熱臉貼了冷屁股”。

務處的孫哥對李浩特熱情,每次來都寒暄兩句、開開玩笑:“瘦了瘦了!”“路上沒遇到台風吧?”他還請李浩去他家喝茶,他家就住總公司旁邊。當然,李浩時間緊,再說也不好意思,所以都婉拒了。

一次吃飯回來碰到孫哥。他大聲問:“吃了嗎?”李浩答:“吃了,剛在食堂吃過。”孫哥很失望地說:“你看你,都到家門口了,還吃什麼食堂!下次一定要到我家去吃,讓你嫂子弄幾個菜,千萬別客氣!”李浩隻有連連點頭。

過了幾天,午飯時間又碰到孫哥,他又問:“吃了嗎?”李浩說咋這麼客氣呢?”李浩抱歉地說:“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那段時間比較忙,第二天李浩又去了總公司,又在那兒吃了午飯。不巧的是,又碰到了孫哥。孫哥還是那麼熱情:“吃了嗎?”我小聲說:“今兒食堂的涼菜還不錯……”孫哥火了:“跟你說去我家吃飯,你就是不去,怎麼?看不起我?你呀,就是太客氣!”李浩聽了覺得很慚愧。

幾天後又到總公司,李浩加了會兒班,餓了才想起吃午飯,結果一出門就碰到孫哥。他還是那句老話,“吃了嗎?”這次李浩學乖了,如實回答:

“還沒呢。

”邊說邊琢磨去孫哥家是不是該買點東西。

這次孫哥沒衝李浩嚷嚷,他拍了拍李浩的肩膀說:“那你趕快去吧,再晚食堂就關門了!”

客套話是一把雙刃劍。朋友之間偶爾說幾句客套話,不論是否高明都無傷大雅。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客套話掛在嘴邊,就會讓人產生逢迎拍馬的印象也就很難贏得大家的信任。客套話既是社會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技巧,也是一種危險的手段。要想不斷地加深朋友間的情誼,就要發自內心的說客套話。

前幾天的一個上午,馮琅去班裏上課,因還沒到上課時間,就在班裏轉悠。順便看看學生課下作業完成得怎麼樣。忽然一個同學拿著件衣服跑到他麵前,恭恭敬敬地說:“老師,麻煩您一下,幫我縫縫衣服好嗎?”

他接過衣服看看,袖子上一條長口子,不是自然或無意造成的。

便問:“怎麼回事,不老實了?”那孩子有點不好意思,含羞說:

“是我給人家弄破的。”

馮琅把衣服掂量幾下:“老師的針線手藝可不好啊,簡直是糟糕透了。縫出來的痕跡,別人會笑話的。”略略思量:“這樣吧,放學回家的時候,拿到裁縫店給你修修吧,人家專業的,修得很精致。老師家的衣服都是在那兒修的。”

就這樣,馮琅順路把學生的衣服放到裁縫店,約定好下午來取。

下午去取衣服。馮琅問多少錢。老板說:“你經常在這修衣服,老主戶了,這衣服也沒大毛病,就別給了。”馮琅趕緊說:“那就多謝了。”收拾收拾轉身就走。老板忽然又叫住馮琅,一臉不堪的笑容:“你多少給點兒,就給兩塊錢吧。”馮琅猛然意識到自己的窘態了。當時馮琅大概像孔乙己一樣排出十元大錢遞給她。老板找了零,馮琅疾馳而去。

真丟人。原來人家是給他說句客套話,他竟然把客套話當真了。

古語有雲“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正如網上流傳的一句話所說:“人很簡單,事很簡單,人事不簡單。”在中國與人打交道,要想幹成事必須掌握一點琢磨人的本事。而人情世故方麵,我們一定要懂,不要輕易把人家的客套話當真。學會用適當的態度和周圍的人打交道,自然能自如應對各種情況。

第七節兩麵派,溝通者自己埋下地雷

在現實生活中,你總會碰到兩麵派,他們讓你生氣,甚至抓狂。兩麵派,顧名思義在你麵前是一種嘴臉,在別人麵前又是另一種嘴臉。他在你麵前很囂張,在另一個人麵前卻很謙遜;當隻有他和你兩個人在時,他會欺負你,卻在另一個人在場的時候對你很好;他總想讓別人覺得他永遠正確,而你應該對所以錯誤承擔責任。明明非常討厭跟某人合作,合作的過程也並不愉快,到最後他依然會滿臉笑容地跟你說:

“跟你合作非常愉快,希望下次還有合作機會。”生活中你經常可以遇到這樣的人,有可能是你的同事,有可能是你的上司,也有可能是你的朋友,甚至有可能是你身邊最親近的人。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和這樣人相處呢?首先建議你離開這樣的朋友,因為這個人的本質已經變了;如果我們無法躲避或者根本就無法躲避的時候,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小心應對。

總有玩漏了的時候。一次張然的女上司正對張然抱怨另一位新來的領導有多蠢,新領導恰巧走過來打招呼。女上司歡快地對他問了聲好,並隨口捎了一句:“你提的那個建議絕對英明!”

等他走遠,女上司一臉俏皮地對張然吐吐舌頭:“沒辦法,人總得有點禮貌吧。”算是為她不光彩的“兩麵派”嘴臉作出了解釋。

有這樣一則寓言,淋漓盡致地講述了兩麵派的下場。

久以前,鳥類和走獸因為發生一點爭執,就爆發了戰爭。

並且雙方僵持,各不相讓。

有一次,雙方交戰,鳥類戰勝了。蝙蝠忽然出現在鳥類的堡壘。

“各位,恭喜啊!能將那些粗暴的走獸打敗,真是英雄啊!我有翅膀又能飛,所以是鳥的夥伴!請大家多多指教!”這時,鳥類非常需要新夥伴的加入,以增強實力。所以很歡迎蝙蝠的加入。

可使蝙蝠是個膽小鬼,等到戰爭開始,便秘不露麵,躲在一旁觀戰。後來,當走獸戰勝鳥類時,走獸們高聲地唱著勝利的歌。蝙蝠又忽然出現在走獸的營區。“各位恭喜!把鳥類打敗!實在太棒了!我是老鼠的同類,也是走獸!敬請大家多多指教!”

走獸們也很樂意地將蝙蝠納入自己的同伴群中。於是,每當走獸們勝利,蝙蝠就加入走獸。每當鳥類們打贏,卻又成為鳥類們的夥伴。

最後戰爭結束了,走獸和鳥類言歸和好,雙方都知道了蝙蝠的行為。當蝙蝠再度出現在鳥類的世界時,鳥類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不是鳥類!”被鳥類趕出來的蝙蝠隻好來到走獸的世界,走獸們則說:“你不是走獸!”也趕走了蝙蝠。

最後,蝙蝠隻能在黑夜偷偷地飛著。

做事情我們可以討好兩麵,但是不要惡意攻擊他人,否則後果會很嚴重,甚至會淪落到人人都鄙視你的地步。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在曆次戰爭中,屈膝投降的人往往惡有惡投,而寧死不屈的人卻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第八節不欠人情,難以溝通長久的地雷

注重個人感情是中國人的一大性格特征,中國社會是人情大於天的社會。這種“人情”總和家天下的“血緣社會”、禮俗、義氣密切聯係在一起的。如果你身上沒有人情債,不管是你欠別人人情,還是他人欠你人情,那麼你就很難在這個社會走下去。人情消費就是它的一種表現形式。當然過多的人情也會讓我們不堪重負。

說到底人情就是一種人際關係,你來我往,慢慢形成一種交流。如果說你和其他人沒有交往,沒有人際關係自然就沒有人情的存在。但是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裏不可能不進行人際交流,欠下人情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事情。我們應該怎麼處理人情問題呢?有人為了不欠人情,就不和任何人來往,自然也就一事無成。其次如果有一點人情,總想把人情還得足足的,於是越來越少的人和他來往。因為朋友總會認為這樣的人難以溝通。朋友就要你來我往,就像“魚幫水、水幫魚”一樣。有時互相欠點人情,反而更利於聯絡雙方感情。其實人情並不可怕,隻要做得恰當,處理的好完全可以做得很好。

有血緣關係、感情真摯的人情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畢竟誰都不想自己成為孤家寡人。

純工作關係的人情消費就應該遵循“互相尊敬、禮尚往來”的原則。

飛喝酒過敏所以滴酒不沾。同事請客、朋友聚會,他很少會跟一個沒有人情味的人接觸呢?願意欠點大家的人情,他身上才有參加。不能喝酒陪著他們,他覺得累。更何況,他怕欠人情。因為同事朋友請客,他不好不回請。他曾回請過幾次,可他不喝酒,大家就客隨主便,酒也不盡興弄得沒了意趣。

他搬新居時,小城市沒有搬家公司。他一個人單獨行動,靠個人力量搬完家。同事朋友要插手,他很客氣很委婉地拒絕了。他所教班的班長帶領一大群學生強行幫忙,他以他們馬上要參加高考為由,命令學生們回教室了。他們看見林飛像螞蟻搬家一樣,一點一點地搬東西,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別人舉手投足就可幫到他的,他卻不願張口,怕欠人情。比如有同事上街,可給他捎郵票;有同事去小學接孩子,可順便帶上他的孩子;有朋友出差,可帶本他需要的書等等。他寧願事必躬親,也不願欠人情。有些事情,是同事、朋友聯係感情主動做的。比如有朋友出差,給他帶了些特產,他是不收的;有同事帶了零食來辦公室,分發給同事,他是不吃的;有家長過年過節,贈送他一些禮品,他是不接受的等等。他拒人於千裏之外,雖然不是他的本意,但久而久之,他的做法無意之中傷害了很多人。他給人的感覺是非常難相處,漸漸地他淡出了“俗世”。

他的工作有了成績,他的文章獲得了大獎,他才突然發現他勝利時、成功時,沒有人跟他一同歡呼,也沒有人跟他一起分享。舉目四望,同事、朋友,甚至他的學生,悄然藏匿,不見蹤影。他分外寂寞,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

林飛想擺脫這樣的困境,於是向一個情商很高的文友請教。文友聽完他的傾訴,告訴他這麼幾個字。有些人情是用來欠的。他懵懵懂懂,不知所以然,非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文友說:“人家請吃,有些是不能拒絕的;有人幫忙,有的是要無條件地接受的。不然,人與人的距離該如何拉近呢?”

林飛頓悟。他以前怕欠人情,無形之中已拒人於千裏之外。誰還人情味啊!人世間本來有些人情就是用來欠的!

被迫的人情消費應該適可而止,隻要你問心無愧就可以了(當然這也要取決你是不是夠“圓滑”)。人情消費總要把握好一個“度”,這就是社會消費水平和你與對方的關係程度,不要死要麵子活受罪,真正的“人情”不是用你的“消費”來衡量的,是要用“心”衡量的。下麵這個例子就是由於他沒有把握好這個“度”的緣故。

同班好友小秦考上研究生,要慶賀一番,大家湊個份子;同寢室的小張找到了女朋友,要擺上一桌,送個紅包;老鄉胡哥馬上要畢業離校,大家為他送行,買禮物湊個份子……一個月來,大學生小黃遇到一堆五花八門的“喜事”,按照校園規矩,他需要一一參加並隨禮。月底算賬時發現,本月禮金共600元,超出了生活費開支,最後幾天他都是靠刷同學的飯卡勉強度日。對於越來越沉重的大學生人情債,小黃苦不堪言卻又無可奈何。

像小黃一樣的大學生並不少見,他們現在害怕同學之間有“喜事”。原來僅僅在同學生日或者畢業聚會時湊份子,現在花樣越來越多,大學校園裏的人情債負擔非常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