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曹公少時見喬玄①,玄謂曰:“天下方亂,群雄虎爭,撥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實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②。恨吾老矣,不見君富貴,當以子孫相累③。”
【注釋】
①喬玄:字公祖,曾任尚書令。
②治世:太平盛世。奸賊:狡詐凶殘的人。
③累:牽累。這裏指把子孫托付給他照顧。
【原文】
2)曹公問裴潛曰①:“卿昔與劉備共在荊州,卿以備才如何?”潛曰:
“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②;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③。”
【注釋】
①裴潛:字文行,曾避亂荊州,投奔劉表,劉備也曾依附劉表,曹操指的就是這事。
②居中國:占有中國,指處在京都的統治地位上。
③乘邊:駕禦邊境,即指防守邊境。方:地區。
【原文】
3)何晏、鄧颺、夏侯玄並求傅嘏交,而嘏終不許①。諸人乃因荀粲說合之。謂嘏曰:“夏侯太初一時之傑士,虛心於子,而卿意懷不可交。合則好成,不合則致隙②。二賢若穆,則國之休③。此藺相如所以下廉頗也④。”傅曰:“夏侯太初,誌大心勞,能合虛譽,誠所謂利口覆國之人⑤。何晏、鄧颺有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內無關龠,貴同惡異,多言而妒前⑥。多言多釁,妒前無親。以吾觀之,此三賢者,皆敗德之人耳,遠之猶恐罹禍,況可親之邪?”後皆如其言。
【注釋】
①“何晏”句:何晏等三人是三國時魏人,在當時名位都很高,後來都先後被司馬氏殺害。傅嘏那時名位未顯,看來三人不一定會追求和傅嘏結交,這裏所述之事不大可靠。
②好成:指有交誼。致隙:產生裂痕。
③穆:和睦。休:喜慶。
④“此藺”句:藺相如是戰國時趙國人,因為完璧歸趙之功拜為上卿,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不服,就想羞辱他。他以國家利益為重,不願做兩虎相爭之事,總是回避廉頗。廉頗聽說後,負荊請罪。下,在下,這裏指退讓。
⑤心勞:心思勞累;用盡心思。虛譽:虛名;虛榮。利口覆國:用能言善辯來傾覆國家。《論語·陽貨》說:“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利口,言辭鋒利。
⑥有為:有作為。關龠:門閂,這裏指檢點約束。妒前:嫉妒超過自己的人。
【原文】
4)晉武帝講武於宣武場,帝欲偃武修文,親自臨幸,悉召群臣①。山公謂不宜爾,因與諸尚書言孫、吳用兵本意。遂究論,舉坐無不谘嗟②,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後諸王驕汰,輕遘禍難,於是寇盜處處蟻合,郡國多以無備,不能製服,遂漸熾盛,皆如公言③。時人以謂:山濤不學孫、吳,而暗與之理會④。王夷甫亦歎雲:“公暗與道合。”
【注釋】
①講武:講授並練習武藝。偃武修文:停止武備,提倡教化。臨幸:到場。皇帝到某處叫“幸”。
②山公:山濤。曾任尚書、太子少傅,所以下文稱山少傅。據《晉書·山濤傳》載,滅了吳國後,晉武帝就搞偃武修文,撤除州郡武備,以炫耀天下太平。山濤不同意這種做法。孫、吳……孫武、吳起。孫武是春秋時代齊國人,著名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吳起,是戰國時代魏國人……著名將領。後世談到擅長兵法的人,都是孫、吳並稱。
③諸王:帝王給同族人的封爵,最高一級稱王。諸王都有分封的土地,稱為國或王國。驕汰……放縱、奢侈。輕遘禍難:指八王之亂。西晉初大封宗室,諸王擁兵自重。晉武帝死後,諸王互相攻殺,內訌達十六年,史稱八王之亂。
④以謂:認為。理會:理合;事理上相同。
【原文】
5)王夷甫父乂,為平北將軍,有公事,使行人論,不得①。時夷甫在京師,命駕見仆射羊祜、尚書山濤。夷甫時總角,姿才秀異,敘致既快,事加有理,濤甚奇之②。既退,看之不輟,乃歎曰:“生兒不當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亂天下者,必此子也!”
【注釋】
①行人:指使者,奉命執行任務的人。論:陳述,這裏指向上陳述。
②總角:指未成年時。《晉書·王衍傳》載當時王衍字夷甫)是十四歲。
【原文】
6)潘陽仲見王敦小時,謂曰:“君蜂目已露,但豺聲未振耳①。必能食人,亦當為人所食②”。
【注釋】
①“君蜂”句:古人認為蜂目而豺聲的人是殘忍的人。蜂目,指像胡蜂樣的眼睛。振,揚起。
②“必能”句:指會殺害別人,也會被人殺掉。
【原文】
7)石勒不知書,使人讀《漢書》①。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後,刻印將授之②,大驚曰:“此法當失,雲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諫,乃曰:“賴有此耳!”
【注釋】
①石勒:東晉時代後趙的君主,羯族人,起兵反晉室,公元39年自稱趙王。後來攻占了晉朝淮水以北大片土地。到公元330年又自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
②酈食其:是漢高祖劉邦的謀士。按:楚漢之爭,項羽把劉邦困在榮陽,酈食其獻計大封戰國時代六國的後代,想以此壯大自己的勢力,阻撓項羽的擴張。劉邦馬上下令刻印章……準備加封。
【原文】
8)衛玠年五歲,神衿可愛①。祖太保曰②:“此兒有異,顧吾老,不見其大耳!”
【注釋】
①神衿:胸襟。
②祖太保:指衛玠的祖父。衛玠,晉武帝時官至太保。
【原文】
9)劉越石雲:“華彥夏識能不足,強果有餘①。”
【注釋】
①華彥夏:華軼,字彥夏,任江州刺史,甚得士人歡心,心憂天下,隻因不從晉元帝命令,被害。
【原文】
10)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①,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②,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③?”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④。
【注釋】
①張季鷹: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他在洛陽當官,看到當時戰亂不斷,就借想吃家鄉名菜為由,棄官歸家。齊王:司馬冏,封為齊王。晉惠帝時任大司馬,輔政,日益驕奢。公元302年,在諸王的討伐中被殺。東曹:官名,主管二千石長史的調動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