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①。登車攬轡②,有澄清天下之誌。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③。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④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⑤。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注釋】

①陳仲舉:名著,字仲舉,東漢桓帝末年任太傅。當時宦官專權,他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未成,反被害。按:這一句說他的言行是士人、世人的榜樣。士:讀書人。

②登車攬轡:坐上車子,拿起韁繩。這裏指走馬上任。攬,拿住;轡,牲口的嚼子和韁繩。

③豫章:豫章郡,郡的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縣)。太守:郡的行政長官。徐孺子:名稚,字孺子,東漢豫章南昌人,是當時的名士、隱士。

④主簿:官名,主管文書簿籍,是屬官之首。白:陳述;稟報。府君:對太守的稱呼。太守辦公的地方稱府,所以稱太守為府君。廨:官署;衙門。

⑤式商容之閭:在商容居住的裏巷門外立標誌來表彰他。式,等於表,表彰;商容是商紂時的大夫,當時被認為是賢人;閭,指裏巷。

【原文】

2)周子居常雲:“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複生矣!”①

【注釋】

①周子居:名乘,字子居,東漢時人,不畏*,陳仲舉曾讚他為“治國之器”。時月:時日。黃叔度:名憲,字叔度,出身貧寒,有德行,得到時人讚譽。

【原文】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①;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②。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肢,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③。”

【注釋】

①郭林宗:名泰,字林宗,東漢人,博學有德,為時人所重。造:到……去,造訪。袁奉高……名閬,字奉高,和黃叔度同為汝南郡慎陽人,多次辭謝官府任命,也很有名望。曾為汝南郡功曹,後為太尉屬官。郭泰說他的才德像小水,雖清,卻容易舀起來。“車不”兩句:車不停軌、鸞不輟軛兩句同義,指車子不停留,這裏形容下車時間短暫。軌,車軸的兩頭,這裏指車輪。

鸞,裝飾在車上的鈴子,這裏指車子。軛,架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②彌日:終日;整天。信宿:連宿兩夜。

③汪汪:形容水又寬又深。陂:湖泊。器:氣量。

【原文】

4)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①。後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②。

【注釋】

①李元禮:名膺,字元禮,東漢人,曾任司隸校尉。當時朝廷綱紀廢弛,他卻獨持法度,以聲名自高。後謀誅宦官未成,被殺。風格秀整:風度出眾,品性端莊。高自標持:自視甚高;

很自負。名教:以儒家所主張的正名定分為準則的禮教。

②升其堂:登上他的廳堂,指有機會接受教誨。龍門:在山西省河津縣西北,那裏水位落差很大,傳說龜魚不能逆水而上,有能遊上去的,就會變成龍。

【原文】

5)李元禮嚐歎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①

【注釋】

①荀淑:字季和,東漢穎川郡人,曾任朗陵侯相所以下麵第6則中又叫荀朗陵)。他和鍾皓字季明)兩人都以清高有德,名重當時。尚:超過。

【原文】

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①。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②。文若亦小,坐著膝前③。於時太史奏:“真人東行。”④

【注釋】

①陳太丘:名寔,字仲弓,曾任太丘縣長,所以稱陳太丘。古代常以官名稱人。元方、季方……都是陳寔的兒子,元方是長子,名紀,字元方;季方是少子,名湛,字季方。父子三人才德兼備,知名於時。下文的長文是陳寔的孫子陳群。

②叔慈、慈明、六龍:荀淑有八個兒子,號稱八龍。叔慈、慈明是他兩個兒子的名字,其餘六人就是這裏所說的六龍了。下文的文若是荀淑的孫子荀彧。應門:照管門戶,指開門迎送賓客等事,這裏指迎接。下食:上菜。

③膝前:膝上。“前”是泛向性的,沒有確定的方位意義。

④太史:官名,主要掌管天文曆法。真人:修真得道的人,此指德行最為高潔的人。關於“真人東行”一語,餘嘉錫氏以為“此蓋好事者為之,本無可信之理。據《漢雜事》所載,殆時人欽重太丘名德,造作此言,與荀氏無與焉。”

【原文】

7)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①”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②;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③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注釋】

①家君:父親。對自己或他人父親的尊稱。荷:擔當;承受。

②阿:山的拐角兒。仞:長度單位,一仞等於七尺或八尺。

③淵泉:深泉。

【原文】

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谘①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②。”

【注釋】

①谘:詢問。

②“元方”兩句:指兩人論排行有長幼之別,論功德就難分高下。按:這兩句不會是陳寔的原話,因為父親不會稱呼兒子的字。

【原文】

9)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①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②而還,郡並獲全。

【注釋】

①荀巨伯:東漢人,因重視友誼而聞名。胡:古時西方、北方各少數民族統稱胡。子:對對方的尊稱,相當於“您”。

②班軍:班師;出征的軍隊調回去。

【原文】

10)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①。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②。而二門之裏,兩不失雍熙之軌焉③。

【注釋】

①華歆:字子魚,漢桓帝時為尚書令,入魏後官至太尉。同邴原、管寧一起在外求學,三人很友好,當時人們稱他們三人為一龍,說華歆是龍頭,管寧是龍腹,邴原是龍尾。閑室:靜室……這裏指家庭。朝典:朝廷的禮儀。

②恣:任憑。柔愛:和睦;友愛。

③二門:兩家。雍熙:和樂。軌:法則;準則。

【原文】

11)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①。又嚐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②,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釋】

①捉:握;拿。擲:扔;拋。

②席:坐席,是古人的坐具。軒冕:大夫以上的貴族坐的車和戴的禮帽。這裏是指有達官貴人過門。寧、歆:上文稱管,這裏稱寧,同指管寧;上文稱華,這裏稱歆,同指華歆。古文慣例,人名已見於上文時,就可以單稱姓或名。廢:放棄;放下。

【原文】

12)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①。歆蠟日,嚐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②。有人向張華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③,去之所以更遠。”

【注釋】

①王朗:字景興,漢末為會稽太守,入魏後官至司徒。識度:識見、氣度。

②蠟:祭祀名,古代一種年終祭祀,在十二月合祭萬物之神。燕:通“宴”。

③形骸之外:指表麵的東西。形骸:指人的身體。

【原文】

13)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①。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②!”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注釋】

①避難:這裏指躲避漢魏之交的動亂。輒:立即;就。

②疑:遲疑;猶豫不決。納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請求,指同意他搭船。

【原文】

14)王祥①事後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恒使守之②。

時③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嚐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④。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注釋】

①王祥:字休征,魏晉時人,是個孝子。因為侍奉後母,年紀很大才進入仕途,官至太常、太保。

②好:美好;優良。守:守護。指防止風雨鳥雀糟蹋。

③時:有時。

④暗斫:偷偷地砍殺。私:小便。

【原文】

15)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嚐臧否人物①。

【注釋】

①阮嗣宗:阮籍,字嗣宗,魏代人,竹林七賢之一,是著名的文學家。在大將軍晉文王司馬昭輔政時,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步兵校尉。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抱消極抵抗的態度,談玄學……縱酒,不議論別人,行為狂放,不拘禮法。玄遠:奧妙深遠。臧否:褒貶;評論。

【原文】

16)王戎雲:“與嵇康①居二十年,未嚐見其喜慍之色。”

【注釋】

①嵇康:字叔夜,任魏朝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與阮籍等稱竹林七賢,為人內心謹慎,而行為狂放,崇尚老莊哲學,借以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後遭誣害,被司馬昭處死。

【原文】

17)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具以孝稱①。王雞骨支床②,和哭泣備禮。

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③?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④。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⑤。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注釋】

①王戎:字浚衝,晉代人。受命征伐吳國,吳國平定後,封爵安豐侯。任光祿勳、吏部尚書……因母親喪事離職。服喪期間,不拘禮製,飲酒食肉,但麵容憔悴。和嶠:字長輿……任中書令、尚書,因母親喪事離職。服喪期間,謹守禮法,量米而食,不多吃飯,但不如王戎憔悴。大喪:父母之喪。

②雞骨支床:指骨瘦如柴,意同下文的哀毀骨立。

③劉仲雄:名毅,字仲雄,為人剛直,任司隸校尉、尚書左仆射。卿:君稱臣為卿。數:屢次;經常。省:探望。不:同否。

④哀毀骨立:形容悲哀過度,瘦弱不堪,剩個骨架立著。

⑤生孝:指遵守喪禮而能注意不傷身體的孝行。死孝:對父母盡哀悼之情而至於死的孝行。

【原文】

18)梁王、趙王,國之近屬,貴重當時①。裴令公歲請二國租錢數百萬,以恤中表之貧者②。或③譏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損有餘,補不足,天之道也④。”

【注釋】

①梁王、趙王:梁王,司馬肜,司馬懿的兒子。晉武帝司馬懿的孫子)即位後……封梁王,後任征西大將軍,官至太宰。趙王,司馬倫,司馬懿的兒子。晉武帝時封趙王,晉惠帝時起兵反,自為相國,又稱皇帝,後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