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之江錢之江(1973級浙江農業大學茶學係),現為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副研究員。1941年,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一向用功聽話的父親(錢家歡),不顧上海祖父母的苦苦勸阻,放棄舒適的家庭環境和就地深造的機會,毅然決定離開淪陷區,報考浙江大學,去內地求學。在湖州老家的曾祖母聽到她一手帶大的長孫在留下一張字條便離家出門的消息立即派人帶上鋪蓋行李和盤纏星夜追上父親,叮囑路上小心。誰知父親一行幾個年輕人還未進入浙南山區便遇到強盜,鋪蓋全被搶光,但他們仍義無反顧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先是到浙大龍泉分校,後又隨浙大西遷,開始了“文軍的長征",一路艱辛到達貴州遵義。在當時被讚譽為“東方的劍橋"的浙江大學,父親選擇了土木係,多年後回憶起往事父親常說,當時的條件雖然艱苦,但浙大的師資是一流的,我們學習也都勤奮刻苦,為日後的事業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5年抗戰勝利了,父親也完成了本科學業。最初在重慶盤溪的中央水利實驗處任職,後該處遷回南京,亦即中央水科所(解放後改名為南京水科院)。一年後父親通過考試,獲得了官派留學資格,去美國深造。當時太沙基創立的“土力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伊裏諾依大學在土力學方麵的研究實力雄厚,父親選擇專攻這門學科想必是兼備有科學救國思想和前沿探索精神。1949年春天,聽到南京、上海相繼解放,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消息,父親當即決定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回國後父親的首選是應聘到浙江大學任教。解放初期浙大的教職工宿舍多為沒有衛生設備的磚木結構平房,父母在浙大兩年中搬家三次,先後住在刀茅巷建德村、平湖秋月、之江山上。父親每天坐浙大接送班車,早出晚歸,授課之餘開始撰寫全國第一本土力學教材。
1952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國家決定將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學校的水利係科彙聚南京,組建新中國第一所水利高等院校——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於是,父親帶領全家從錢塘江畔來到揚子江邊,從此在南京紮下了根。記得小時候父親經常對我們說起西遷往事。他從不挑食,但有兩樣菜不喜歡:一是竹筍,當年在龍泉分校,因缺糧煮竹筍充饑,結果“越吃越餓",還傷了胃;二是空心菜,西遷途中經一鄉村,池塘邊和低窪地到處長著空心菜,當地人用來喂豬,戰亂時期缺米缺油,父親和同學們割大把的空心菜放鍋裏煮,或者抓兩小把米與空心菜一起熬一大鍋菜粥,幾天後大家一聞到空心菜的味道就反胃。1964年,我考入了南京的重點中學,父親隻高興地說了一句:“你將來考浙大是沒有問題的。"考浙大?為什麼不希望我考北大、考清華,或是家門口的南大?當時對父親的期望雖不以為然,但從此在心底裏有了一份憧憬、一份向往。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趁大串聯的機會,我和幾個同齡的中學生跑了十個省市。第一個目的地就是杭州,一出火車站便直奔浙大。抬頭望著“浙江大學"幾個大字,心裏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油然而生。走進校門,不顧滿目的大字報、大標語,在校園裏轉悠了大半天,心裏默默地說,這是父親的母校,也是我要進的大學。1973年,下鄉插隊的第五年,我得以進入浙江農業大學茶學係學習。鄉郵員送來入學通知書的時候,我正在田間拔草,拿著通知書一口氣趕到五裏路外的小鎮郵電所掛長途。“爸爸,這輩子我是不可能上浙大了",我衝著話筒傷心地說。“一樣的,一樣的,"沒想到剛從“五七"幹校回來的父親高興地說,“農大就是原來的浙江大學農學院,農大和浙大同根同源,讀農大也是一樣的。這年頭有書讀比什麼都好,你在知識分子子女中已經是很幸運的了。"
三十多年後回憶父親的這些話,更能深切體會到經過西遷之路的浙大人,求是精神不僅體現在對業務、對工作的孜孜以求上,也體現在對時事境遇、對日常生活、對子女教育的豁達平和的心態上。1974年,父親帶學生去新安江實習途經杭州,特意帶我去尋訪了我的出生地——六和塔後麵的之江山上的一幢小洋房。當年父親應聘在之江大學(後並入浙大)任教,也在此安家了幾個月。走近那幢小樓,父親說:“你就出生在這裏,當時交通不太方便,請一位校醫來接的生。"他又望著校園中央山坡上的鍾樓和遠處的錢塘江,“這裏的環境真好,景色如畫”,眷戀之情溢於言表。“文革”結束以後,父親加倍努力工作,在他所從事的岩土工程教學和科研中多有建樹,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博士生導師、首批國家重點學科的學術帶頭人、首批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以及德國漢諾威大學交換教授、香港大學榮譽教授,先後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1994年作為唯一中國專家入選國際土力學學會組建的海岸岩土工程委員會並被確定為核心組成員。他主持和參加的科研項目多次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其中“土質防滲體高土石壩研究"和“小浪底土石壩震後永久變形"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培養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已成為許多單位的學術帶頭人和業務骨幹,他主編的研究生、本科生教材均獲得了水利部一等獎。他在岩土工程學界和工程界的學術地位得到國內外同行的一致公認,曾多次應邀赴德、日、新加坡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講學,並多次作為國際學術會議的特邀報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