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很惱火。但魏兵在大將軍司馬懿的率領下,卻窮追不舍,諸葛亮畢竟是少有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一方麵將馬謖抓捕入獄,以振軍威,以嚴軍紀,同時他又冷靜地思考對策。這時諸葛亮身邊無一大將,隻有一些文官,以這樣的兵力直接迎戰司馬懿,毫無勝利的希望,如果倉皇逃跑,司馬懿肯定繼續追殺,可能要當俘虜。在此千鈞一發之際,諸葛亮當機立斷使出一計。他迅速做出軍事布置:急喚關興、張苞,吩咐他倆各引精兵三千,急投武功山,並鼓噪呐喊,虛張聲勢。命令張翼引兵修劍閣,以備走路,命令馬岱、薑維斷後,伏於山穀之間,以防不測。並命令將所有旌旗隱匿起來,諸軍各守城輔。命令將城門大開,不要關閉,每一城門用二十軍士,脫去軍裝,打扮成一般的平民百姓,手持工具,灑掃街道。其他行人進進出出,沒有一點緊張的表現。吩咐完畢,諸葛亮自己身被鶴氅,頭戴華陽巾,手拿鵝毛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來到城樓上憑欄而坐,然後命人焚香操琴,顯得若無其事,氣定神閑。司馬懿前鋒部隊追到城下,卻不見城內一點動靜,隻見諸葛亮在城樓上彈琴賞景,感到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諸葛亮葫蘆裏賣的什麼藥,便暫停下來,急速報與司馬懿。大將軍司馬懿以為這是謊報,便命令三軍原地休息,自己則騎馬飛馳而來,要看個究竟。果然,諸葛亮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悠閑自在,根本沒有什麼恐懼和驚慌的表情。此時此刻,雖然城門大開,但司馬懿卻不敢讓隊伍貿然前進。他懷疑城中埋有重兵,急忙命令部隊撤退。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一個辦事優柔寡斷的人,常常會使機會從眼皮底下溜走,讓成功從身邊擦肩而過。做事要有“心計”,便要克服這一成功路上的大敵,讓做事幹淨利索,行動果斷成為我們的辦事原則,那麼也就真正地抓住了成功的鑰匙。遇事優柔寡斷,拿不定主意,這是辦事中常見的現象。心理學家認為,人在辦事時所表現的這種拿不定主意、優柔寡斷的心理現象是意誌薄弱的表現。
優柔寡斷就是浪費辦事的機會,成功就會與其擦肩而過。
不要追求盡善盡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隻要不違背大原則,就可以決定取舍。
那麼,辦事易反反複複、優柔寡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心理學認為,對問題的本質缺乏清晰的認識是使人辦事拿不定主意,並產生心理衝突的原因。隻要留心觀察,就不難發現優柔寡斷多發生在青年人身上,這是因為青年人涉世未深,對一些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經驗的緣故。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旦遇到類似的情境,便產生消極的條件反射,躊躇不已。
一般說來,優柔寡斷者大都具有如下性格特征:缺乏自信,感情脆弱、易受暗示、在集體中隨大流、過分小心謹慎等。
這種人從小就在備受溺愛的家庭中長大,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現成生活,父母、兄弟姐妹是其拐杖。這種人一旦獨自走上社會,辦事易出現優柔寡斷現象。
另一種情況是家庭從小管束太嚴,這種教育方式教出來的人隻能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情況發生變化,他們就擔心不合要求,在動機上左右徘徊,拿不定主意。
怎樣克服辦事拿不定主意、優柔寡斷的毛病呢?
培養自信、自主、自強、自立的勇氣和信心,培養自己性格、意誌獨立的良好品質。
心理學認為,人的決策水平與其所具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的關係。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其決策水平就越高,反之則越低。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有膽有識,有識有膽”。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平時經常開動腦筋,勤學多思也是關鍵時刻有主見的前提和基礎。
排除外界幹擾和暗示,穩定情緒,由此及彼、由表及裏仔細分析,亦有助於培養果斷的意誌。
做事時如果稍有猶豫,你便會被擠到沒有機會的死水中。
其實,凡世間眾人皆有猶豫,但並非所有情況都會在同時發生,它甚至根本就不會發生,因為猶豫來自自己的想象,隻要有堅強的意誌力便能將之克服。若能了解這些,接下來的就隻有如何去克服問題。如果你能再達成下列幾種心理建設,則剩下來的問題也將煙消雲散。
每當麵臨一個新的機會,在斟酌得失之間,猶豫便會在你的內心裏悄然出現,阻撓你製勝的決心。這雖然是每個人都有的心理變化,但若不趁早加以克服,便將慢慢累積擴大,當它爬滿你的心,且進而侵蝕你的骨髓時,就難以救治。如果你正保持著維持現狀的觀念,即應早日醫治,阻止病菌繼續蔓延,並從而將殘留在體內的病源完全根除,以免到頭來後悔不已!